濟南護城河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濟南護城河,亦稱“濟南環城河”,別稱濼水、濼河等。位於濟南歷史城區,全長6.9公里,是國內唯一河水全部由泉水匯流而成的護城河彙集而成的河流,最終流入大明湖。面積26.3公頃,河道寬10-30米,水面面積8.4公頃,河道兩側綠地10-59米,綠地面積為12.5公頃。
歷史上,濟南護城河具有重要戰略防禦功能。據記載,濟南護城河還有多項功能,其中,河道直通小清河進而通往大海,運輸就是它的一大功用;此外,護城河還能夠排澇、觀賞。
2010年,濟南護城河全線通航,使濟南成為全國唯一可乘船環遊老城區特色風貌帶的城市。
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土質城牆改為磚石包砌結構,城周12里48丈,護城河“繞城一周,池闊五丈,水深三尺”,河水由娥英水、濼水等匯聚而成。(《歷城縣誌》記載)
1904年,清政府批准濟南自開商埠。1948年時商埠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3000多座碉堡、掩體、火炮陣地和數萬個射擊孔。加上新修的圩子牆、壕溝和卡子門,構成了一個縱深10華里的森嚴壁壘。1948年9月16日至24日,華東野戰軍執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攻濟打援”的指示,進行濟南戰役。第9縱隊第73團於24日2時從城東南角突入內城;第13縱隊第109團於拂曉前從城西南角突入。濟南護城河全線失防。
20紀70年代中期,護城河開始遭遇污染。1984年,由護城河建成的環城公園開放后,周圍居住區、企事業單位的污水都排入河中,加之泉水斷流,河水凈化能力較差,河道淤積越來越嚴重,河水流速越來越慢,導致護城河成了一條又臟又臭的河道。據監測,高峰時,兩岸幾十個排污口每天向護城河排放的污水多達30萬噸。
1988年,為推動濟南的生態化建設,突出濟南歷史上的“泉城”風貌,濟南市政府制定了《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主要內容概括為“一帶一片三街坊,五十二點一個網”。《規劃》強調了護城河保護的重要性。
2000國務院批准《濟南城市總體規劃》。《總體規劃》將黑虎泉—趵突泉—五龍潭—大明湖—泉城廣場泉池園林景觀區作為濟南市重點景觀區。
濟南護城河風景
2007年3月,濟南市委、市政府為提升城市形象,“突出府城魅力、彰顯泉城特色”,決定實施護城河通航工程。經過近40天的日夜奮戰,一期通航工程於4月份圓滿竣工。2007年4月,護城河一期通航,遊船實現東到解放閣,西至五龍潭公園,全長2.5公里航段的通航。5月份,黑虎泉至五龍潭2.7公里的水上遊覽線開通。為了貫通由黑虎泉、趵突泉、五龍潭至大明湖的水路,2007年11月起,又投資1.86億元,啟動護城河通航二期工程。
2009年全運會,全國的目光聚焦濟南,這是濟南面向全國乃至世界宣傳濟南、彰顯泉城特色的重要契機。濟南市委、市政府積極貫徹“9·29”省委常委擴大會議精神,提出集中打造三大核心片區,而泉城特色標誌區是其中重要一部分。濟南市對泉城特色區進行保護性改造,恢復“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老城韻味,體現濟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展示原汁原味的老濟南風貌。
濟南護城河水文監測站
2010年7月18日,護城河二期工程順利完工,並於2010年12月29日正式全線通航。修葺一新的護城河,成為濟南城市建設的新亮點、旅遊觀光的新景點、居民群眾休閑的新場所。
2013年10月,泉城第一座自動化控制、全自動運轉的仿古水文自動監測站在護城河泉城廣場北側落成,並投入使用。該監測站的建成,將完善護城河水位自動監測體系,進一步提升護城河水文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同時也為泉城旅遊增添一道新景觀。
濟南護城河是國內唯一河水全部由泉水匯流而成的護城河彙集而成的河流。濟南分佈有640多處名泉,歷史上最著名的名泉有72處,其中尤以“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最為有名。眾多名泉從地下湧出,正常日噴涌量達100萬立方米,彙集流入濟南護城河。
歷史上,濟南護城河具有重要戰略防禦功能。據記載,濟南護城河還有多項功能,其中,河道直通小清河進而通往大海,運輸就是它的一大功用;此外,護城河還能夠排澇、觀賞。可以說,自護城河出現之日起,濟南人的生活就與它息息相關了。
規模甚大的護城河工程必然會對老城周圍的地下水出露條件造成破壞,同時形成新的地下水露頭。有人曾經為四大泉群之一的黑虎泉泉群在宋、金以前的文獻中缺失記載感到奇怪,實際上,黑虎泉泉群多懸掛於東南城河岸壁上或位於城河河底,表明黑虎泉泉群與護城河的關係極為密切,可能是開挖護城河的意外產物。
興修護城河改變了傳統的水道網路,城內泉水全都集於大明湖入城河,城外泉水也直接或間接地匯入城河。
早年城市往往獨立一隅,劃地而居,為防外敵入侵,則開鑿河道形成防禦工事。明清濟南既為山東省會,又是京師的南大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駐有重兵。根據《歷乘》統計,明崇禎年間,濟南駐軍共有七千餘名。因此濟南護城河具有重要戰略防禦功能。
作為人類聚集區域的城市,自古及今,防洪排澇一直是個重要的問題。濟南護城河作為濟南老城區的主要河流,排洪是其功能之一。
運輸功能主要體現於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通航時。明清濟南城設置四座城門,四門在溝通城內外交通中的地位並不一樣。明王象春詠《西門道》詩云:“古道朝西踏作河,寒泉無奈熱腸何;東門一樣垂官柳,只是西門送客多”。西門為主要孔道。由於城南近山,“歷山千佛諸峰,蜿蜓相接,山徑曲折,車馬不通”。而北部河道縱橫,北門為水門,只有水道交通,故陸路交通多取道西門。早在宋代,蘇轍就說:“城之西門,跨而為橋,自京師走海上者,皆通於其上”。從南方的泰安,西南方的張夏,西北方的齊河來濟南,都要從西門入城。所以明清濟南最重要的水運碼頭在西關。
濼水(即護城河)自古有舟楫之利,早在《水經注》中就有記載。曾鞏《齊州二堂記》也說:“趵突泉……其注而北則謂之濼水,達於清河以入於海,船通於濟南,畢於是乎也”。直到齊王劉豫開鑿小清河,趵突泉又成為小清河源頭和鹽運的重要碼頭。濼水不僅作為小清河的上游,而且溝通大清河,承擔著繁重的海鹽運輸任務。同時城內居民所需要的農副產品也要經濼水轉運入城。明王初桐有“濼口腥風圓月天,海鮮新到利津船;東人最重濼河鯽,販進城來更值錢”的詩句,正是這種情況的生動寫照。
作為一條由泉水彙集的河流,濟南護城河是泉城特色標誌區“一城、一湖、一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沿線歷史悠久、名勝薈萃。整個護城河通航工程歷時四年,於2007年初開始實施,全線通航使濟南成為全國唯一可乘船環遊老城區特色風貌帶的城市。
通航工程新建了周公祠橋、黑北路橋、小東湖橋,重建了五龍潭橋、少年橋、興華門橋、白石泉橋等眾多景觀。栽植喬灌木、常綠及水生植物等近20萬株,地被植物約100萬株,安裝夜晚景觀照明燈具5萬餘盞。工程還完成了五龍潭秦瓊祠建設,《濟南八景》、《娥英水長》浮雕、《老水磨坊》場景雕塑,南門橋《舜田門遺址》石刻等文化景觀。泉水浴場作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於2010年底建成並投入使用。
護城河通航后,園林部門以明府城、大明湖、護城河為主體,突出自然景觀和泉城風貌特色,疏解老城容量,增加開敞空間,延續歷史文脈,提升服務功能,增加城市活力,新建泉水浴場、親水棧道、河道濕地等親泉樂水空間,實現“人城和諧,人水和諧,人文和諧,人居和諧”。為了改造美化河岸,園林部門採用雕塑、碑刻、楹聯、壁畫等多種表現形式,設置“《道德經》瓷刻”、“娥英水長”、“濟南八景”、“舜田門遺址”、“濟南風光及民俗彩繪”等幾十組小品,豐富沿途景觀,實施燈亮工程,種植水生植物,加強保潔巡查,定期截污清淤,護城河景觀明顯改善。
全線通航后的濟南護城河泉韻悠長,泉、河、湖形成有機整體,遊客可乘船遊覽趵突泉公園、大明湖風景區、五龍潭公園、黑虎泉、解放閣、泉城廣場等眾多景區景觀,可謂“一水連百景”。兩岸垂柳依依,植被錯落有致,棧道與水榭相伴的濕地景觀綺麗動人,在繁華都市中為市民和遊客打造出一片生態寧靜之地。
濟南護城河遊船
濟南護城河親水工程
公布的航線圖還顯示,護城河遊船營業時間分為兩個時段:4月1日至10月31日,為早8點30分至晚8點;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早8點30分到下午5點。船站定點發船,每班船間隔30分鐘。同時,兒童或行動不能自理的乘船者,必須有監護人陪同,遊船行駛中,遊客不得將頭、手伸出船艙外,不準在船頭或船尾站立,禁止在船艙內吸煙,禁止在船上打鬧。遇大風、大雨、大霧等惡劣天氣時,遊船將隨時停止運行。
2010年09月15日,濟南市物價局網站掛出《關於護城河遊船票價格的通知》。《通知》中提到,根據《山東省遊覽參觀點價格管理辦法(試行)》有關規定,經研究,護城河遊船票價為每人每站次10元。全程(10站)票價每人次100元。
環城公園
從濟南護城河看解放閣
2010年9月,以趵突泉為代表的濟南名泉正式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以泉水為主題的申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