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閣
山東濟南歷下區的革命紀念館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國民黨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省會城市濟南,開創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大城市的先例。
新華社在10月24日播發了濟南戰役的戰果: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將官23人,戰場起義2萬餘人,繳獲輜重彈藥無數。
美聯社對此評論:“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
1963年,濟南市利用原內城東南城角,砌築台基,以紀念濟南戰役的勝利。80年代初,中共濟南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台上建閣,以緬懷革命先烈。1988年建成。
通高30米,面積620平方米,為二層樓閣式建築。台基高10米,面積2150平方米,半腰處鑲嵌陳毅題“解放閣”3個大字。高台全部用渾厚的石塊砌成,周圍四面砌石欄,台西面左右均有石階可以攀登。
濟南解放閣不僅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而且也成為濟南標誌性的建築之一。解放閣於1977年12月被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評為泉城十大景觀之一。
解放閣是“泉城”——濟南市的著名景點,位於原濟南舊城城牆東南角,黑虎泉東側
解放閣-建築
解放閣-建築
解放閣
濟南解放閣閣高24.1米,連台基通高34.1米,佔地1637.2平方米,建築面積617.2平方米。採用中國古典建築形式,金黃琉璃瓦,外用花崗石貼面。閣分兩層,四面方形。下層四周環廊,廊與閣由抱廈連接。廊閣繪有山水、花卉、魚蟲、飛禽、走獸等小品。廊外為平台,台周飾石欄。上層攢尖寶頂,翹角重檐,斗拱承托,吻獸飛動,風鈴揚韻。整個建築巍峨壯觀,金碧輝煌。
閣名為原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元帥於1965年題寫,鎏金的“解放閣”三字石刻和牌匾,分別鑲嵌在台基西、南兩側和和高懸閣之二層門額。台基東側貼壁立《解放濟南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鐫刻著在濟南戰役中壯烈犧牲的3764位烈士的英名,由濟南書法家朱學達楷書。台基西側嵌濟南市人民政府1986年9月立、書法家武中奇書的《解放閣修建碑紀》。1998年紀念濟南解放50周年時,濟南市人民政府對解放閣進行修繕,並安裝了燈光設施,使解放閣在夜間燈光璀璨,光彩照人。
解放閣內部
由閣北側台基上登44級台階,六折后便達二層。四周有漢白玉石護欄,可憑欄觀覽周圍景色:閣西,水光瀲灧,石林秀出,亭榭隱現;閣北,護城河上的春、夏、秋、冬四季花園,似綠色錦帶上鑲嵌的顆顆珍珠;向南遠眺,千佛、佛慧、會仙等山,青蔥遙連,蔚為大觀。
解放閣·夜
展品陳列
二層為觀瞻廳,以淡黃色為基調,地面為黃色大理石,四周石牆齊腰,上部為具有民族風格的燈籠窗,鑲大面積玻璃,遊客可觀賞泉城的秀麗景色,在有限的面積里,創造出了開闊舒展的空間。吊頂做石膏花飾結合藻井,配以花籃式高大吊燈,滿壁生輝。觀瞻廳外,保持了古建築“閣”的特點,建以1.8米寬的雷台走廊,以漢白玉做欄桿,供人遠眺。在主體建築的四周有108米的通透迴廊圍合,使基座牆體與中心主體建築上下相聯,渾為一體。整座建築造型,以“三角形”構圖,體現了紀念建築的永恆、穩定、雄偉、莊嚴。屋面採用黃色琉璃瓦頂,三層飛檐翅角精美參差有致,整座建築與基座比例勻稱,挺拔而俊秀,是濟南現代建築科學技術與傳統建築形式相結合的典型範例之一。
解放閣
雄偉解放閣
解放閣在原濟南古城牆東南角,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閣址位於當年濟南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攻城突破口處,為紀念解放濟南而建,1965年建成台基,1985年建閣,它不僅是紀念濟南解放的聖地,也是山東省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慶祝濟南解放60周年紀念活動之一,把它改造成了集展示、教育、遊覽為一體的精品展館、教育基地和遊覽聖地。
由於解放閣上下樓梯陡峭窄小,室內面積有限,為有效控制客流量,保障市民和遊客的安全,開放后的濟南解放紀念館將實行免費不免票的管理辦法。開放時間春、夏季每天8:00至18:00,秋、冬季每天9:00至17:00,能夠充分滿足市民及遊客的參觀需要,中小學生等集體參觀要預約。
可以乘濟南市K54、K55、K59、K91、K95豪華公交車(投幣2元),1、3、5、14、36、63路公交車(投幣1 元),101電車(投幣1元),到青龍橋站或解放閣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