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博物館
大理市博物館
大理市博物館,位於雲南省大理市中和鎮南門內正街。博物館成立於1986年,是大理市文物收藏、研究與陳列的機構,屬地方性綜合博物館。
博物徠館建築面積2650平方米,主要陳列有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玉器、石雕、玉雕、木雕、字畫等。
大理市博物館先後被評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省級科普教育基地”, 2010年獲得“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的殊榮。 2009年5月18日面向全社會永久性免費開放。
截至2019年,藏品數量14953(件套),珍貴文物394(件套)。
大理市博物館館址明代為分巡迤西道署。
清康熙三年(1663年),建為雲南提督衙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義失敗后恢復為雲南提督衙門。
辛亥革命后先後歸騰大、楚大及滇西師管司令部,解放后移交解放軍十四軍,建為部隊幼兒園。
1986年,移交地方政府,建為大理市博物館。
1988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2011年,改擴建形成了佔地面積2650平方米的碑林展區。
徠截至2019年,藏品數量14953(件套),珍貴文物394(件套)。
歷史文物展廳
大理歷史悠久,素有“文獻名邦”之稱,遺留有眾多豐富的文化遺產。大理海東銀梭島貝丘遺址是雲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隨之採取的一系列發展生產和交通的措施,使大理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均有一定的發展。明初,大理府、縣各級官吏都由外地派來,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大理的制瓷手工業開始發展起來。清代,提督府設置在大理,使大理再度成為雲南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歷史展廳陳列了這些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跡。
佛教藝術展廳
1978年維修崇聖寺三塔及1981年維修佛圖塔等主要佛教建築時清理出了上千件南詔、大理國時期的珍貴宗教文物,國內文博界及佛像愛好者、收藏者將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金屬造像稱之為“大理佛”。佛教藝術展廳陳列了大理地區出土和徵集的不同時期的佛教藝術造像。
杜文秀起義圖片展廳
常設展廳
古代書畫藝術館展廳
館藏的書畫藝術品中有明清時期著名書畫家張瑞圖、翁方綱、黃慎、張之洞及現代畫家徐悲鴻等大家的作品。
雲南提督歷史沿革展廳
以圖片資料等形式展現大理市博物館所在地——雲南提督衙門的歷史,並通過幾任聲名顯赫的雲南提督,追溯歷史,回顧大理作為邊陲重鎮和軍事要地曾經的那段烽火歲月。
現代書畫藝術館展廳
將生活在大理的書法繪畫藝術家們創作出的書法佳作匯聚在一起展出。
陶俑館展廳
展覽整體採用了新材料、新技術,陶俑館展出228件陶俑精品,陶俑形象生動、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帶有濃郁的漢地風格,融入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徵,具有較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
陶俑 | ||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陶馬 | 大理市北郊荷花寺村西晉墓出土。灰陶,四足佇立,長頸,昂首作嘶鳴狀,背有橋形馬鞍,造型質樸誇張。 | 大理市博物館 |
持靴俑 | 頭戴白瓜皮帽,紅袍、綠帶、黑鞋,雙手捧一黑色筒靴於左胸前側。高28cm。 | 大理市博物館 |
持棋盤俑 | 韓政夫妻合葬墓出土。頭白巾束髮。綠衫、白腰帶、黑鞋。雙手捧紅色方棋盤於胸前,盤內刻劃方格。座底墨書“棋”字。高26cm。 | 大理市博物館 |
持檳榔盒女俑 | 黑巾包發作丫鬟髻、巾垂至后肩。綠衣、白褲、白鞋。雙手捧紅色小碗於胸前,有白色檳榔。座底墨書“檳榔盒”三字。 | 大理市博物館 |
吹蕭俑 彈箏俑(明代) | 1965年10月出土於位於蒼山中和峰麓的李氏墓,是墓內隨葬的舞樂俑中的兩件精品。 | 大理市博物館 |
持壺、杯女俑 | 韓政夫妻合葬墓出土。丫鬟髻,頭微左傾。深紅褂白裙、白腰帶、紅鞋。右手提壺下垂身右側,左手持杯於胸前。 | 大理市博物館 |
佛教藝術品 | ||
鐵四臂大黑天坐像 | 大理市太和城遺址金剛城內出土。鐵質,通高39厘米、寬29厘米。 | 大理市博物館 |
銅阿彌陀佛坐像 | 大理鳳儀大豐樂墓地出土。肉髻螺發,中有頂沿。面部豐滿圓潤,雙目微閉,雙唇微合,兩耳大且耳垂下垂近身。身著袒右肩式大衣。半跏跌坐,無座。手結禪定印。 | 大理市博物館 |
木雕普賢菩薩騎象像 | 普賢像通高1.17米,底有方木座,象停立於座上,普賢坐象,舒坐於鞍上,盤左腿,束髮於頂,戴寶冠,冠上飾細雲紋,並雕有佛像及亭閣式寶塔。 | 大理市博物館 |
銅鎏金尊勝佛母坐像(大理國) | 大理古城西原元玉局寺舊址內出土。高26厘米,底寬19厘米。佛像結跏跌坐,頭戴尖形冠,冠頂飾一四叉金剛杵,通體紋飾由四朵蓮花及孔雀、水草組成。 | 大理市博物館 |
木雕多聞天王立像 | 1956年鳳儀北湯天村發現。通高1.27米,頭戴邊緣上卷頭盔、盔頂有蓮花結。眼微開,閉口,雙手臂一下殘,上身後仰微側,足踏二鬼奴之背。 | 大理市博物館 |
木雕增長天王立像 | 1956年鳳儀北湯天村發現。通高1.25米,頭戴邊緣上卷頭盔、盔頂有蓮花結。面目兇惡,雙目圓睜眼珠外凸,張口呲牙,作怒呵狀。 | 大理市博物館 |
陶瓷器 | ||
陶燈 | 大理市北郊荷花村西晉墓出土。灰陶質,燈座覆缽形,中圓柱上細下粗,中部有堆塑紋一道,燈盞碗形,口徑9.3、底座徑13、通高24.7厘米。 | 大理市博物館 |
彩繪蓮紋陶火葬罐(大理國) | 大理綠桃村西出土。夾砂橙黃陶質。身口徑8厘米、通高28.5厘米。蓋火焰珠空心鈕,圓環座,拱頂,折邊,方唇。火焰珠鈕上用紅白相間顏料繪火焰燃燒狀紋飾。 | 大理市博物館 |
素陶火葬罐(大理國) | 大理綠桃村西出土。夾砂橙黃陶質,口徑14厘米、通高32厘米。蓋火焰珠寶塔式鈕,斜折邊拱頂。中飾刻劃覆蓮花紋四瓣。 | 大理市博物館 |
素陶火葬罐(元代) | 夾沙橙黃陶質,蓋火焰珠空心鈕,圓環座,拱頂,折邊,方唇。蓋上線刻覆蓮瓣紋。身母口內斂,鼓腹,橢圓形,平底,具有典型的元代火葬罐特點。 | 大理市博物館 |
黃釉刻花直筒陶火葬罐(明代) | 大理市徵集。紅陶質。圓唇,高直領。直壁,圈足。中部二道凹線弦紋將紋飾分為上下二區。通體紋飾為刻劃紋。上區飾四枝牡丹紋,間隔有四組四葉托一圓圈,圓圈內分飾花盤、燭台、燈盞、供品圖案。 | 大理市博物館 |
綠釉陶火葬罐(明代) | 大理鳳儀大豐樂火葬墓地出土。紅陶質,蓋空心寶珠紐,紐心突起,台側至口折處上下交錯貼獸面套小覆蓮瓣及帶芒綬帶寶杵紋套大覆蓮瓣間三角蓮紋各一周;身上下交錯貼大仰蓮紋,內套帶芒綬帶寶杵紋,上組間貼飾三角蓮紋。 | 大理市博物館 |
青銅器 | ||
銅鼓(春秋戰國) | 大理徵集。銅質紅色,屬萬家壩Ia型銅鼓。面徑30.2厘米、腹徑32厘米、底徑47厘米、通高28.2厘米。鼓面中央有圓餅形突起,無芒。 | 大理市博物館 |
“山”字格銅劍(春秋戰國) | 洱海東岸鹿鵝山、金梭島、大墓坪遺址均有出土。長29.2—42.2厘米。橢圓形首。首、莖中空,山字格。莖中腰內收,雙面刃。 | 大理市博物館 |
銅柄鐵刃劍 | 大理海東鹿鵝山、金梭島、大墓坪遺址均有出土。殘長17—20.6厘米。橢圓形空心首,莖中空,略內收。莖上布有圓點紋,長條形劍臘,臘兩側有圓圈形齒狀,兩側、中心為雙線,被三條橫雙線分隔為四長框,內飾雙線連點交叉紋。 | 大理市博物館 |
龍首銅燈(東漢) | 下關大展屯漢墓出土,圓盤形,三足,燈盤中有突起,盤側一足正上方有一龍首柄昂首張口外延,口徑8.8,深2.3、燭插高0.8、龍首柄長6.5、通高3.8厘米。 | 大理市博物館 |
金剛杵 | 又名寶杵、降魔杵,原是印度古代的一種兵器,通常作手持式,在佛教密宗中,金剛杵象徵著所向無敵、無堅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斷除各種煩惱、摧毀形形色色障礙修道的惡魔,為密教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 | 大理市博物館 |
八卦銘文銅鏡(大理國) | 1981年大理佛圖塔出土。銅質,龜形鈕,八邊形鈕座。以弦紋分四區,內區位陽紋楷書八卦銘文,順讀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其外為八卦圖形。三區飾十二生肖。外區飾篆體漢字銘文一圈。 | 大理市博物館 |
參考資料 |
1993年被公布為雲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2010年獲得“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的殊榮。
大理市博物館的文物工作者自建館以來先後在國家級刊物《考古》、《文物》 及《雲南文物》、《大理文化》等省、州級刊物發表了40餘篇發掘、清理報告及學術論文,並整理館藏文物、註釋出版了《山花碑》、撰寫《大理文物志》,參加了《南詔大理文物》、《大理金石錄》等書的編輯整理工作。
2002年6月,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對鳳儀大豐樂發掘資料進行整理、研究,出版了20餘萬字的考古研究專著《大理大豐樂》,為整個雲南省火葬墓編年體系的研究建立了一個標尺。
2003年8月出版了《大理市博物館藏品精粹》,是大理市博物館自建館以來第一部全面系統介紹館藏品的專業書籍。
館內設有三部三室,分別是徵集部、保管部、宣教部、辦公室、財務室、保衛室。所設展覽項目有:《歷史文物展》、《明代陶俑展》、《大理佛教藝術展》、《古代書畫藝術展》、《雲南提督歷史沿革展》、《杜文秀起義圖片展》、《藝術家沙龍作品展》、《大理市各級文物保護單點陣圖片展》及碑林展區。
大理市博物館位於雲南省大理市古城復興路111號。
星期二至星期日。
夏令時: 8:30--17:30 (17:00起停止入場)。
冬令時: 9:00--17:00 (16:30起停止入場)。
星期一閉館(元旦、春節、三月街民族節、勞動節、國慶節、自治州成立紀念日除外)。
在大理市下關火車站乘坐8路公交車到大理古城復興路口站下車,沿復興路往南1000米即到。
在大理市下關美登大橋北乘坐4路公交車至大理古城紅龍井站下車,沿紅龍井酒吧一條街至復興路口往南50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