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回民起義
雲南回民起義
雲南回民起義是指19世紀50~70年代,中國雲南地區回族人民在太平天國起義影響下掀起的大規模反清起義。1856年(咸豐六年),在清朝地方官挑撥下,回、漢人民為爭奪南安石羊銀礦而發生衝突,遂轉化為起義。1873年,清軍兵臨大理城下,杜文秀服毒后出城與清軍議和,被清軍殺害,雲南回民起義宣告失敗。
雲南地處西南邊疆,境內多山,土地瘠薄,清政府每年向雲南徵收賦稅達白銀四十萬四千二百兩以上,各級地方政府的費用和官吏的“養廉”以及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隨征科派。鴉片戰爭失敗后的賠款,也分攤到雲南各族人民頭上,使其負擔越來越重。
清朝在雲南駐有綠營兵近四萬人,每年所需俸餉及軍械彈藥、恤賞等費甚巨,其中半數以上由地丁銀中支取,余由江南各省的協餉銀補給。太平天國起義后,江南各省自顧不暇,斷絕了協餉銀的來源,“軍費不足,則加賦稅;賦稅不足,則抽厘金;厘金不足,則逼捐輸”。各地團練“任意科斂,弊竇叢生”。
為轉移雲南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目標,統治階級不斷挑起民族矛盾和民族糾紛。雲南是多民族的省份之一,有漢、回、彝、白、哈尼、壯、傣、苗、景頗等幾十個民族。除漢、回兩族外,清統治者對其他民族統稱之為“夷”。回族人數約佔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二。由於統治階級的挑撥,回族和漢族之間不斷發生糾紛。早在嘉慶初年,就因回漢上層分子爭奪廠礦利益,開始發生仇殺。道光朝以後,回漢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械鬥和仇殺的次數越來越多,並愈演愈烈。這種情況,使得雲南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
1855年(咸豐五年)冬,雲南臨安府(治今建水)的漢族和楚雄府(治今楚雄)回民為了爭奪楚雄府南安州(治今楚雄南)石羊廠銀礦,發生糾紛。楚雄府知府崔治中等地方官吏乘機施展“暗中挑撥,意在兩傷,借邀功利”的伎倆,“見臨人(按:即臨安府漢人)勢強,則召臨人殺回人;見回人勢強,又使回人以殺臨人”,導致事態擴大,矛盾激化,從爭吵發展到回漢械鬥。
1856年春,臨安漢族惡霸煽動漢人入南安州和楚雄府城捕殺回民,“老弱鮮得免者”。楚雄府的漢族官紳也殘暴地屠殺 回民。臨安漢族惡霸等在廣通(今祿豐縣廣通鎮)、羅川(今祿豐縣西南)、祿豐等地逞凶之後,擬前往省城昆明屠殺回民,回眾起而自衛。新興(今玉溪)回民首領馬凌漢率回民千餘,在距昆明二十里的小板橋,將臨安漢人惡霸打敗。雲南巡撫舒興阿和團練大臣黃琮竟“飭各府廳州縣聚團殺回”,署布政使清盛也下達了對昆明回民“格殺勿論”的命令。
1856年6月,姚州(今姚安)回民首先起事,7月即攻佔州城。
1856年8月,杜文秀乘雲南提督文祥率兵離大理赴楚雄的有利時機,在蒙化率眾起義。9月7日,杜萬榮、藍金喜在大理府城起義。杜文秀聞訊,立即率起義軍前往大理,與當地回民會合,大敗清軍,斃迤西道林廷禧、太和(今大理)知縣毛玉成等。9月16日,大理知府唐惇培敗逃賓川(今賓川南),起義軍勝利佔領大理城。奪據大理的勝利,使一部分起義軍首領昏昏然,他們不去組織力量防禦清軍的進攻,卻自恃有功,爭權奪利。10月23日,滇西回民起義軍齊集大理校軍場,築壇拜帥。杜文秀以原提督署為大元帥府,組織大理革命政權。授蔡發春為揚威大都督,總各路軍事,其他文武官員也各有職稱。宣布“遙奉太平天國南京之召號,革命滿清”,並通令“改正朔,蓄全發,易衣冠”。
1857年夏,馬如龍、馬德新、徐元吉等率領滇東、滇南回民起義軍二萬人,經晉寧(今昆明市晉城)、呈貢向昆明進發。7月12日,起義軍佔據距城僅五里的江右館為大營,分據大樹營、王家橋、堡基、馬街子、碧雞關、紅廟、西壩等村寨,隨即發動對省城的圍攻。城內糧源斷絕,戰守無兵,雲貴總督恆春自縊而死;巡撫舒興阿也“引疾乞假”,藏匿家中。
1857年夏,文祥指揮清軍進攻下關東面的趙州。時值滇東、滇南起義軍圍攻昆明,滇西起義軍便乘機襲擊文祥部後路。清軍腹背受敵,潰不成軍,文祥退回鎮南州(今南華),彌渡和雲南縣(今祥雲)為起義軍佔領。
1858年春,滇東、滇南起義軍的主要領導人馬德新和馬如龍與官方訂約,承諾“永不滋事”,並將圍攻省城的起義軍撤離,散歸各地,滇東、滇南起義軍第一次圍攻省城遂告結束。
1858年,滇東、滇南起義軍從昆明撤圍散歸各地之後,當時任巡撫的張亮基即調集清軍向回民進攻,回民被迫起而自衛。馬德新、馬如龍乘機再次起兵,於是滇東、滇南回民起義軍又得到了發展。
1859年2月,董家蘭指揮“興義營”團練軍水陸兩路對大理髮動突然襲擊。潛伏在大理城下的數百名練勇利用夜暗,用棺木裝火藥將城牆炸開,奪佔了東門城樓,但從洱海進攻的團練主力因遇到大風浪,未能按期到達,以致對大理的襲擊又遭失敗。不久,董家蘭因援鄧川(今洱源東南)被起義軍擊斃,張正泰亦因內訌被部下殺死。張董二人既死,所部團練軍一蹶不振,陸續被起義軍消滅。
1860年春,馬如龍受馬德新之命,率部西援,4月底與李芳園部會合,共萬餘人,由南安州直逼楚雄。5月3日,攻克廣通。5日,在回鐙關(廣通西南)大敗楚雄援軍,斃游擊高天澤。8日,又在小腰站殲滅楚雄清軍千餘人,斃千總蘇鎮東。“5月21日,滇東、滇南起義軍包圍了楚雄府城。楚雄知府楊覲向褚克昌求救。褚克昌正在進攻彌渡、紅岩,無兵可派,只得盡撤鎮南大營清兵赴援楚雄。6月4日,褚克昌親抵楚雄府城。馬如龍、李芳園指揮起義軍晝夜圍攻,於6月11日,用地雷轟塌城垣二十餘丈,攻入城內。清軍一部投降,大部被殲。知府楊覲、副將慶連等被打死,褚克昌逃往鎮南。
1860年1月,新任雲貴總督張亮基於奏請以總兵褚克昌署理雲南提督,辦理滇西軍務。褚克昌率兵西上,經祿豐、楚雄,於3月間至鎮南州,接任提督。他一面分兵進攻起義軍佔據的姚州、大姚,一面率主力繼續西進。起義軍為了收縮兵力,主動放棄沙橋(鎮南西北)、雲南驛(雲南縣東南)等據點,退守雲南縣城。褚克昌尾追至雲南縣城下,指揮所部清軍進攻縣城和彌渡、紅岩(彌渡西北)等地。面對褚克昌部清軍的大舉進攻,杜文秀一面派人發動滇東、滇南回、漢、彝各族人民起義,以牽制清軍,一面催調正在進攻緬寧(今臨滄)的大都督蔡發春率軍回援。同時,致書澂江馬德新,請求派兵支援配合,以切斷褚克昌部的後路,造成東西夾擊的態勢。
1860年4月底,起義軍大都督蔡發春攻陷緬寧后,即率領雲州、順寧、蒙化、緬寧起義軍二萬餘東下,楊德明等也率大理、蒙化起義軍八千餘人,在雲南縣與之會合,聯合向彌渡、紅岩等地進攻,紅岩、彌渡先後失守。起義軍隨即進攻雲南縣清軍大營,並分兵一路,由虎應龍、保文明、桂春亮率領,北攻賓川。滇東、滇南起義軍也先後攻佔了南安州、鎮南州和定遠(今牟定)縣城,控制了楚雄府全部州縣。8月18日,起義軍發起進攻,9月9日攻破賓川清軍大營,全殲守敵,並殺死褚克昌。褚克昌全軍覆滅。不久,馬如龍等第二次圍攻昆明,徐元吉犧牲,圍城僅十日即被迫撤圍。
在杜文秀的指揮下,滇西起義軍迅速掃清了大姚、姚州等地的殘餘清軍,各將領乘勝向滇西各地清軍發起進攻。蔡德春到楚雄與已參加了滇西起義軍的李芳園會合后,於11月率軍攻佔了祿豐縣和安寧州城。與此同時,陳義、楊德明、馬金保、張遇泰等率部攻佔了鶴慶、劍川和麗江城;虎應龍、桂春亮率部進攻永北廳(治今永勝);蔡發春則率部返回雲州、順寧,轉攻永昌府(治今保山)。
1861年3月,蔡發春、陳義率部由南北兩路包圍了永昌府城,經數月圍攻,於7月底攻克。8月,楊榮、張遇泰克雲龍州城(今雲龍),姚得勝、保文明、虎應龍克永北廳城。9月,馬成克龍陵廳城。10月,蔡發春、馬國璽克騰越廳城(今騰衝)。在此期間,滇西起義軍還粉碎了署雲南提督申有謀進攻大理,奪回了被清軍一度佔領的廣通、祿豐等城。申有謀率殘兵不足千人逃回省城。至此,西達龍陵、騰越、雲龍、永昌,東至楚雄、廣通、元謀、祿豐,南至緬寧、順寧、雲州,北抵劍川、鶴慶、麗江、永北,滇西二十餘廳州縣都在大理政權的控制之下。
1861年底,馬如龍聯合昆陽楊振鵬和新興田慶余部回民軍,再次向昆明進發,開始對省城的第三次圍攻。
1862年(同治元年)初,雲南府所屬各州縣大都被起義軍佔據,昆明成為一座孤城。當時,兼署雲貴總督的雲南巡撫徐之銘迫於形勢,改變了一意主剿的態度,一面準備向起義軍發動軍事進攻,一面派署提督林自清和署澂江知府岑毓英到起義軍中“議和”,用高官厚祿引誘他們投降。
1862年3月,馬如龍、馬德新、楊振鵬等人正式向敵人投降。為了表示對清朝的“忠順”,馬如龍等親自到各地說降,脅迫起義軍將士解散或撤退,將起義軍佔據的昆明四周的昆陽、新興、晉寧、呈貢、嵩明、羅次、易門、富民等城拱手獻給清軍。清廷授予馬如龍“署理總兵”的官職,授予馬德新以“二品伯克”之銜。
1862年夏,馬如龍寫信給杜文秀,並派楊振鵬前往大理,一面以高官厚祿誘勸杜文秀投降,一面以軍事進攻相威脅。
1863年夏,馬如龍又派他的親信馬負圖到大理勸降。
1864年,馬德新親自出馬,前往大理遊說。
1863年6月,清廷調前兩廣總督勞崇光為雲貴總督。勞崇光令署雲南提督馬如龍防守省城,籌集糧餉軍火;令署理布政使岑毓英率軍進攻滇西。8月,岑毓英率清軍從昆明出發,於11月20日佔領楚雄。此後,岑毓英以楚雄為基地,分兵向大理進犯。清軍雖先後佔領了大姚、永北、鄧川、賓川、浪穹(今洱源)、趙州、雲南、鶴慶、麗江等地,逼近大理的南北門戶上下兩關,但岑毓英所率主力卻被起義軍阻擋於鎮南和姚州,無法前進。
1864年2月,起義軍在上關大敗清軍,並收復鄧川、浪穹、鶴慶、麗江;不久,又敗敵於下關,收復雲南、趙州、彌渡。杜文秀乘勝派馬得才率領援軍從彌渡、三街間道插到鎮南清軍側后,突然向敵人發起猛攻。清軍大敗,岑毓英逃回楚雄。杜文秀領導滇西起義軍乘勝向外發展,南面達於鎮沅,北面達於維西。至1866年初,起義軍控制了滇西二十三座城市。3月,勞崇光到達昆明,便積極部署對大理的進攻。
1867年2月,雲南提督馬如龍率領兵練八千九百餘人由昆明出發,並指揮督標中軍副將楊振鵬、楚雄協副將李維述、參將楊先芝、游擊合國安、昭通鎮總兵楊盛宗、騰越鎮總兵田仲興、普洱鎮總兵李錦文等部清軍和地方團練,分數路向滇西進攻。但李維述敗於鎮南,楊振鵬潰於賓川,楊先芝、合國安潰於姚州,楚雄、大姚兩地的清軍先後告急。楊盛宗、田仲興等也因糧餉不繼,分別從永北、蒙化、威遠等地敗退。回民起義軍佔領定遠、大姚之後,進而包圍了楚雄。
• 昆明外圍爭奪
粉碎馬如龍對滇西的進攻並進行必要準備后,杜文秀調集大理、楚雄、麗江、永昌、順寧、永北、蒙化等地起義軍十萬餘人(一說二十餘萬),由十八大司統率,分兵四路,向雲南省城昆明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其北路由大司衡楊榮、大司閫馬旭、大司勛米映山率領,從定遠出發,佔領琅黑等鹽井、羅次、武定、富民后,進攻昆明城北;西路由大司政劉誠、大司令馬清、大司藩安長興、大司隸劉綱率領,在佔領祿豐、易門、安寧、碧雞關后,進攻昆明城西;東路由楊威大都督蔡廷棟、大司平馬興堂、大司寇李芳園等率領,從大姚出發,攻佔元謀、祿勸、柯渡、楊林等地后,攻昆明城東;南路由大司戎馬國春等率領,在佔領楚雄、南安、廣通等地后,攻昆明城南。杜文秀坐鎮大理,指揮各路大軍。岑毓英駐軍曲靖,派出一萬一千餘清軍赴援昆明、楚雄等地,企圖阻擋起義軍向昆明的進軍。
1867年9月,起義軍佔領黑、白、琅等鹽井,控制了鹽井的稅收,斷絕了雲南反動當局至關重要的財源;隨後,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連陷廣通、祿豐、南安、元謀、武定、祿勸,切斷了楚雄與昆明的聯繫。楚雄清軍孤立無援,軍火 糧餉皆缺,12月18日,起義軍一舉攻佔了該城。至此,起義軍控制了滇西全境。
1868年2月19日,楊榮等部北路軍攻陷富民,西路軍佔領安寧。20日,上述兩路起義軍進至昆明城郊:北路軍由富民進佔昆明西北的團山、大普吉、梨煙村、夏家窯一帶;西路軍由安寧攻佔昆明西面的碧雞關、高嶢、梁家河、普坪等村寨。28日,南路軍攻陷易門。3月9日、10日,在楊振鵬、田慶余等配合下,南路起義軍襲佔了晉寧、呈貢,隨後即進佔昆明城南的西嶽廟、五華寺等處。至此,起義軍從北、西、南三麵包圍了省城昆明。
清廷令雲南巡撫劉岳昭率領所部湘軍火速由黔入滇,以解昆明之圍。在劉岳昭到達之前,防守昆明的署提督馬如龍因在城外作戰屢敗,退入城內,采勸以防為剿”的方針,堅守不出,等待援軍。他以“謀叛”的罪名捕殺了總兵合國安等數名回族將領,設立巡防總局,強迫軍民日夜登城防守,並以自己和勸捐得來的資財充當軍餉,以安定軍心。
1868年3月6日,岑毓英督率三萬餘清軍,由曲靖赴援昆明:游擊楊玉科率兵一部繞道四川會理,出奇兵抄襲起義軍後路;岑毓英自率主力,進攻昆明城外的起義軍。
1868年5月上旬,新任雲貴總督劉岳昭率二萬餘清軍由貴州畢節到達曲靖,親率所部湘軍往攻尋甸,令新任雲南巡撫岑毓英配合馬如龍解昆明之圍。8月,岑毓英率其主力親赴呈貢前線,指揮清軍作戰。清軍在昆明外圍東、南、北三個戰場上,與起義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1868年3月,楊玉科聯絡當地的團練武裝,採取聲東擊西的手法,相繼襲佔了大姚縣的苴卻(今永仁縣城)、元謀等地;4月,又佔領了武定、祿勸。5月,駐守羅次的征南大將軍張遇泰不戰而降。隨後,楊玉科率清軍向富民進攻。杜文秀派大司衛姚得勝等率軍數萬由大理東援。6月中,起義軍由大姚、祿豐、富民三路齊進,分攻元謀、羅次、武定。在11月1日佔領了武定州城和祿勸縣城。
1868年3月,當滇西起義軍進至昆明城郊時,馬如龍部將楊先芝、馬天順、馬文成等率部倒戈響應,隨即東進佔領了尋甸和嵩明州城。
• 東征失敗
1869年3月,起義軍一舉攻佔省城東北重鎮楊林,清軍守將何秀林率部退守宜良。
1869年6月20日,留守尋甸的大司理馬天順等動搖妥協,於6月20日率軍投降,尋甸、果馬等地遂為清軍佔領。至此,清軍完全控制了昆明以東地區。
1869年7月,清軍首先進攻城南起義軍陣地。至8月初,李家地、老鴉營、大營寺等地均為清軍佔領。9月18日,段成功遂向清軍投降,將城南西嶽廟一帶二十餘處營壘全部獻給清軍。9月20日,岑毓英、馬如龍指揮清軍合攻江右館,起義軍總理內閣大監軍楊崇章被俘,揚威大都督蔡廷棟、大司徒安文義退守棉花行。9月21日夜,駐守馬村的大司勛米映山率五千名起義軍冒雨突圍,轉移到城西土堆,與大司政劉誠率領的二千名起義軍共同堅守。昆明東、南、北三面起義軍陣地完全丟失,元謀、易門、大姚、廣通、安寧等地也已失守,儘管城西土堆仍由起義軍堅守(12月17日失守)。
1869年10月初,清軍相繼佔領了南安、楚雄、定遠等地,進一步穩定了省城的局勢。岑毓英即指揮清軍分三路向滇西大舉進攻。
1869年10月,楊玉科佔領定遠后,即率徐聯魁、段瑞梅、蔣宗漢、馮長壽等分數路包圍了姚州。
1870年初,南路佔領了緬寧,北路佔領了麗江、劍川。中路的劉興、王鍾祥、丁躍龍、段瑞梅、錢大川、陳定邦等部清軍(本為牽制起義軍兵力的助攻部隊)不顧主力受阻於姚州、鎮南等情況,突出冒進,先後佔領了彌渡、浪穹、鄧川、紅岩、雲南驛和賓川等地,逼近了大理。為了保衛大理,杜文秀派大司衡楊榮率領一支機動部隊赴援雲南縣,並分兵進攻賓川、浪穹、鄧川等地清軍。起義軍收復了鄧川、浪穹、彌渡、紅岩、雲南驛等地。4月初,楊玉科部清軍佔領姚州城。
1870年9月3日,北路清軍黃世昌、劉昌笏部佔領了永北廳城。9月15日,楊玉科聯合北路清軍攻佔鶴慶,接著率軍南下,於10月底11月初奪占浪穹、鄧川,進攻上關。至此,大理以北各州縣盡為清軍佔領。
1870年9月21日,李維述部佔領了鎮南,隨後向雲南縣進攻。彌渡等地數次為清軍佔領,起義軍又幾次奪了回來。
1871年5月,起義軍大敗清軍,擊斃都司陳定邦,又一次收復彌渡。
1871年6月25日,清軍佔領永平,對於援救永昌並不積極。永昌城於9月7日失守。
1871年秋,岑毓英復令各部清軍同時向起義軍發起進攻,於是楊玉科部圍攻水平,李維述、楊國發部急攻雲南縣,企圖進而東西夾攻下關。11月,清軍在攻佔雲南驛之後,李維述令參將李棟材率部進攻彌底(蜜滴)、瓦錄、天生營等處。
1872年春,杜文秀派楊榮、蔡廷棟率援軍由南澗、古郎一帶攻雲南驛等地,欲截斷清軍後路,但在小橋一帶作戰失利退回。5月初,清軍攻佔彌渡、紅岩、南澗等地之後,李維述、楊國發遂率清軍合攻雲南縣,5月22日佔領縣城。楊玉科部清軍已於3月4日攻佔曲硐(永平南),4月21日佔領漾濞,繼而進攻下關。當得知李維述等已佔領雲南縣城時,楊玉科立即趕至雲南縣,部署向趙州進攻。6月1日,楊玉科督率徐聯魁等部由雲南縣、都司周作祥部由洱海東向陽堡南下,兩路夾攻趙州。6月4日,杜文秀親率楊榮、蔡廷棟等萬餘人由大理下關援趙州,遭清軍截擊敗回。6月8日,趙州陷落,清軍進逼下關。
1872年6月9日,楊玉科即指揮清軍同時向上下兩關發起進攻。下關遂為清軍佔領。同日,上關也被段瑞梅、李應舉等部清軍攻佔。
1872年6月12日,清軍乘勝從南北兩面向大理髮起進攻。當南路清軍進至離大理城僅一里左右、北路清軍經喜洲進至灣橋時,杜文秀命楊榮等率起義軍主動出戰,清軍大敗,蔣宗漢等率南路退至太和村,段瑞梅等率北路退至喜洲。
1872年12月10日,清軍地道挖成,炸開東南角城牆攻入城內。至17日,清軍終於佔領了城內校嘗蓮花池一帶,起義軍退至西北半城。12月27日,杜文秀服毒后出城與清軍議和,被清軍殺害。清軍統帥岑毓英背棄議和諾言,縱兵血洗大理城。
1873年3月,清軍攻陷順寧,4月又佔領雲州。5月,起義軍最後一座城市騰越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