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訊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國際新聞欄目

《國際時訊》是一檔資訊全面、報道客觀、思想敏銳、語言明快的國際新聞欄目。《國際時訊》改版后,除了保持以往鮮活、時尚的風格外,將繼續強化其作為國際新聞欄目的特徵,力爭呈現給觀眾一個全方位的、多維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時為觀眾提供更具現場感、更富獨立思想、更有預見性、看得更明白的國際新聞。如有特別節目,有時22:00為特別報道。

節目於2000年11月27日起每周一至周六17:00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2009年改版後於8月3日起每周一至周五22:00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首播。

節目背景


《國際時訊》是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一檔綜合性的新聞節目,開播至改版前是唯一一檔拋棄政治類新聞的欄目,立足於迅速、全面的對國外進行全景式的新聞報道。《國際時訊》自2000年11月27日開播以來,就以選材精當、畫面
節目片段
節目片段
編輯精緻、同期聲使用精確、節目製作精良等鮮明風格,給中央電視台國際新聞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它在保持中央電視台時事報道權威性的基礎上,重點加強了對世界科技、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報道;突出知識性、趣味性、可視性;展示世界多元文化,凸現人文色彩。
2000年11月27日,中央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CCTV-1)的新聞節目改版,《國際時訊》開播,每周一至周六17:00播出。
2003年5月1日,因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試播,《國際時訊》改在每天18:10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播出,片頭未變。
2006年6月5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全新改版,《國際時訊》更換了黃色的包裝,演播室更換為央視舊址250演播室的媒體廣場景區,並改為周一至周六18:00播出,播出時長20分鐘。
2008年3月24日,配合新聞頻道的小改版,《國際時訊》再次改版,包裝也做了修改,周一至周六播出30分鐘,周日為15分鐘。(2008年9月1日後周六版改為15分鐘)景區也由媒體廣場景區改為演播室景區,每天20:00播出。
2008年5月12日至8月24日,由於汶川地震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國際時訊》臨時改為229演播室錄播,播出時間也臨時變為每天17:00且播出15分鐘,(此時段為央視一套時期《國際時訊》播出時段)至北京奧運會結束后才恢復在250演播室直播並恢復到每天20:00播出。
2009年8月3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對晚間欄目做了改版,《國際時訊》延後到22:00播出,周一至周五播出,時長25分鐘。與傍晚播出的《共同關注》和晚間播出的《東方時空》同時更換統一包裝,包裝與《朝聞天下》《新聞30分》一致,演播室更換為央視舊址150演播室,原來的片頭曲、片花、片尾曲取消,改為新聞頻道統一包裝,結尾不再顯示製作人員名單。
2010年2月1日,《國際時訊》改為高清改造后的250演播室直播,節目包裝進行微調。
2011年開始,《國際時訊》增加“時訊驚奇”新板塊,主要的新聞都是國際上的奇聞異事。
2012年,欄目再次增加“時訊現場”版塊。
2012年4月2日,《國際時訊》播出馬島戰爭30年特別報道。
2013臘月二十九當天,《國際時訊》啟用高清改造后的150演播室。此後在每年除夕前一天,(至2018年)《國際時訊》一律使用150演播室。
2014年國慶期間,《國際時訊》推出國慶特別節目《揭秘》,在此期間《國際時訊》與《環球視線》合併,時長為60分鐘。
2018-2019年春節期間,《國際時訊》推出春節特別節目,在此期間《國際時訊》與《環球視線》再次合併,時長為60分鐘。
2019年6月底開始,《國際時訊》由原央視新聞中心改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節目中心管理。
2019年10月16日,響應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在9月展開的高質量發展改版,央視新聞頻道再次改版。《國際時訊》更換片頭,但片頭曲、片花、片尾曲不變,演播室更換為總台新聞中心(原央視舊址)N07演播室。
2020年8月14日,《國際時訊》首次使用演播室的AR特效,此舉被稱為《國際時訊》開播20周年的創新與突破。

節目發展


版塊設置

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時,《國際時訊》分為四大板塊:時政、發現、文化、地球,各板塊之間以小片頭銜接。
時事
萃取當日國際時事精華,著重加強對國際時事的事實性報道和特寫式報道,突出新聞的原汁原味。
發現
追蹤世界新事物,展示人類新發現。科學無國界,科技發展推動全人類的進步。《國際時訊》本著科學態度,通過報道世界科技發明、醫療保健、IT產業、考古發現等領域的成就,弘揚科學發現探索精神。
文化
展示世界多元文化,關注人類生存狀態。《國際時訊》報道的“文化”是一種“大文化”,力圖展示人類一切優秀成果和文明積澱,推動世界文化的多元發展,提高民族文化品位。《國際時訊》在著重報道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及時關注世界流行文化、時尚娛樂的發展。世界電影、音樂電視、時裝發布、藝術設計、繪畫雕塑、拍賣、民族風情、海外趣聞等的報道已成系列、成規模。
地球
關注地球,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著重討論人與自然的關係,廣泛關注地球環境變化,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的變化等,以彰揚保護地球意識。

改版

2000年11月27日起,中央一套每周一至周六17:00整《國際時訊》無疑是一朵奇葩,它以獨特的節目定位,精雕細刻的新聞,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固定受眾。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只要你具有好奇心和渴求知識的精神,看過《國際時訊》,你就會對它愛不釋手。
《國際時訊》或者是有些過於前衛,拋棄了政治,多了更多的國際人文,科技,自2000年11月27日開播以來受到許多觀眾尤其是青年學生的好評。它主要由時事、發現、文化、地球四個板塊組成。其主要特色是在抓好硬新聞的同時,把世界各國科技、文化、環保方面的軟新聞吸納到節目之中,體現一種人文精神,追求清新自然的風格。
質疑:後來也引發了一些無聊人的質疑,《國際時訊》在宣傳中稱自己的最大特點就是盡量保持新聞的“原汁原味”。因此,節目中採用了大量的同期聲,播音員的解說和點評被壓縮到最低限度。無聊人認為新聞節目安身立命的法寶恰恰在於其說教能力,保持原汁原味勢必會多了觀眾個人的感受,這在當時是非常不合適,中國國民素質相對不如發達國家,容易走火入魔,無聊人士建議弄成像其它新聞節目,多一些編輯的判斷,引導觀眾健康,有素的觀看新聞。
節目片段
節目片段
後來,就是從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進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 道播出以後,《國際時訊》的節目變的通俗多了,時間由原來的25分鐘調整為60分鐘,因此節目安排也由原來的四個板塊調整為三個板塊。時政板塊保持不變,另外再根據節目安排從發現、文化、地球中選出兩個板塊播出。進入新聞頻道后,《國際時訊》的另一個變化是,每周日推出一檔20分鐘的新聞專題節目《國際時訊特別報道》,探討其中深遠的社會意義。
2009年8月3日,《國際時訊》再次改版,改版后的《國際時訊》變為新聞資訊類節目,節目時間由原來的60分鐘調整為25分鐘,取消板塊的設置,以國際新聞播報為主,同時引入新主播柴璐

創作團隊


主持團隊

現任主播柴璐、何岩柯李瞳瞳黃峰王音棋張仲魯王言、苗凱、經蓓
曾任及代班主播李梓萌秦方鄭天亮朱廣權、劉羽、周麗、彭坤、郎永淳、水均益、康輝、郭志堅、耿薩、賀紅梅、紫凝、寶曉峰、李文靜、慕林杉、胥午梅、和佳、楊晨、長嘯、勞春燕、胡蝶、潘濤
備註:(1)正常情況下周一至周五22:00,《環球視線》22:30;2017年10月2日起,因《這五年》的播出,《國際時訊》提前至周一至周五21:30,《環球視線》提前至22:00,為《這五年》留出22:30-23:00的空餘。
(2)如遇《新聞聯播》延時,節目將延時播出或停播一期節目並縮短播出時間。
主持人心聲
《國際時訊》元老級主持李梓萌,李梓萌的經歷很簡單,從遠在瀋陽的高中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又在臨近畢業的半年,進入中央台播音組實習,這其中的一些曲折,艱辛,李梓萌一語帶過:“和很多高中生、大學生一樣,經歷過黑色7月,經歷過等待分配工作的焦躁不安,沒有太多特別的,比較大眾化。”
看《國際時訊》自然會看到李梓萌,雖然李梓萌的年紀很小,但也算《國際時訊》里的老兵了,跟著《國際時訊》從開播第一天起走過2年的風風雨雨。屏幕上的李梓萌除了大方、親和之外,瘦削的臉龐還透著一股幹練,有點厲害。屏幕下呢,第一眼看到她,黑色的外衣,暗紅的圍巾,瘦高瘦高的個子,頗具T形台上模特的風範,屬於走在人群中吸引目光的那種人。
問起李梓萌最初的職業夢想,她不假思索地說——間諜。“這在我們那個年代很正常啦,關於飛虎隊,霸王花的影片充斥著我們的視覺,小女孩嘛,比較好奇,比較愛做夢。”
李梓萌是在高三的時候知道北廣這個學校,知道自己崇拜的許多“國臉”都在這裡度過年輕的時光,而從小到大李梓萌在主持方面一直比較有特長。她做間諜的夢想隨著年齡的增大開始動搖了。“其實,那個時候印象中的主持人這個職業是很光鮮,很唯美的。”
李梓萌講到她同事收到的一封小觀眾的來信,信中寫道:我真羨慕你每天早晨,開著紅色的跑車,後面跟著寵物小狗,走進央視的主播台。“讀完信后大家都樂了,也許這種想法有些太過天真,可仔細回想,我們在那個年齡的時候也可能有過類似的幻想。”李梓萌一點不諱言自己的普通,學生時代的虛榮,在這一點上,流露出她的率直。
真正讓李梓萌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是在中央台實習的時間。幸運之神開始降臨——《國際時訊》要開播了,主持人虛位以待。“《國際時訊》的製片人和主編對於選擇主持人是很慎重的,從北京多個名牌院校挑來各路‘精兵強將’輪番試鏡,當時我正在上《整點新聞》,播音組的老師覺得我業務能力還可以,就推薦我去試一試,結果經過反覆磨合,在老師的鼓勵下、領導的信任下我很幸運地和《國際時訊》一起走過了開播的第一天和日後的風風雨雨。”在問起怎麼看待自己的幸運時,李梓萌給了一個很理性的回答:“我覺得幸運與坎坷並不矛盾。”話外面的意思是,天道酬勤,幸運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
“我的幸運有兩點:一個是我進入中央台在播音組實習、工作,一個是我有機會和《國際時訊》的同仁們合作。可能聽起來會有些冠冕堂皇,但我確實是這麼想的。首先在播音業務上播音組的老師對我的幫助毋庸置疑是非常大。和這些成功人士在一起,會學到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知道對待工作要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為人要謙虛謹慎、熱情真誠;其次,《國際時訊》里高手雲集,其中很多人的年齡都跟我相仿,大家都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這也激勵我更加刻苦學習、勤奮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