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政

學政

學政,全稱“提督學政”,亦稱“督學使者”,俗稱“學台”。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清初沿明制,設提學御史、提學道。雍正四年(1726)易此名。每省 1 人,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身者中簡派。掌全省學校政令和歲、科兩試。按期巡歷所屬各府、廳、州,察師儒優劣,生員勤惰。凡有興革,會總督、巡撫行之。位在巡撫與布政使、按察使之間,三年一任,任內各帶原品銜。其辦事衙門稱“提督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提學使。辛亥革命后廢。

描述


《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一省主管教育、科考的官員,俗稱學台。從——各部院侍郎(從二品),京堂(大理寺、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常寺太僕寺等等,為三品或四品京官),翰林院修撰編修侍讀侍講(五品或六品),科(既都察院六科給事中,正五品),道(既都察院十五道監察御史,從五品),各部院郎中(正五品)——等中由進士出身者簡用。因此各省學政並無固定品級,若以侍郎而授學政即為從二品,以郎中授學政者即為正五品,唯其必須是兩榜進士出身。
學政俗稱學台、學院、學憲。其官與布政使、按察使不同,嚴格意義上說並非地方官、而是由皇帝親自委任指派的官員,反倒是類似欽差的性質。

著名學政


張之洞

張之洞
張之洞
張之洞自1866年至1876年,曾任過湖北、四川兩任學政。他不僅忠心耿耿,認真為封建國家培養和選拔人才,並努力革除各種積弊陋習,初步地覺察了科舉制度的腐敗,為後來倡言停止科舉制度,積累了直接的經驗,邁出了第一步。尤其是四川的科舉考試,弊端叢生,對之洞的教育是很深的。什麼“槍替”(請同考人或其他人代做卷)、“聯號”(買通編號人員,而通同作弊)、“通關節”(與考官或與考試負責者一同作弊)樣樣都有,原來的提調等官明知而不問,這種情況別的省也時有發生,不為奇處。四川省出格之處是,竟有“拉搕”名目,所謂“拉搕”,是當考官出入轅門之外時,暴徒聚伙擒之,必出重金方允贖出。考官們為了安全,亦雇有許多保護打手。因此,常常發生相互動武,以致殺傷人命。
面對川省試場積弊,之洞手訂規章,嚴肅制度。對受賄作弊的提調等有關人員,給予懲處;對一貫哄鬧考場,官不敢治的武生蘭映太等設法擒拿,商之督撫,定為永遠監禁。並於1867年四月奏陳“川省試場積弊,籌整頓法八條”。

紀曉嵐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年,西曆1762年)十月初八,39歲的紀曉嵐離京赴福建學政任,沿途作《南行雜詠》一百餘首。是年,刪正《才調集》,點論李商隱、黃庭堅詩集,輯《唐人詩略》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