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街

江南水街

江南水街浙江的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一條“江南水街”,這條河道東西流向,約48米寬,後來為了擴大居住地面積,住在北岸良渚先民把河道又向南填埋了11米,最終把河道束窄為37米。

考古發現


良渚古城遺址的一處最新發現顯示,早在4000多年前,江南先民就已經過上了這樣的日子。浙江的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一條“江南水街”。
這些發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古城東面的美人地台地經過一年的解剖發掘,發現了臨河而居的建築基址和古河道
在美人地台地考古現場看到,無論是南側的河岸以及北側的“新舊”兩道河岸都有排列整齊的豎立木板,木板下部則墊有橫木和枕木。劉斌說,這些木板、橫木和枕木帶有明顯的石錛痕迹,是用來製作垂直河岸,便於船隻直接靠岸,有的木板護岸上還有形如“牛鼻孔”的孔洞,可用於系船纜,這種格局就和目前江南水鄉臨河而居的景象十分相似,也有助於追尋江南水鄉居住生活模式的文化淵源。
在河道中的堆積物里,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大量陶片、陶器,許多黑皮陶上還刻有精細的盤龍紋、鳥紋、網紋等主題紋飾。

價值與意義


通過在美人地台地的發掘,考古人員發現,在良渚古城東面原來是較為低洼的沼澤濕地,良渚先民在修建良渚古城時,對城外在一定範圍內進行了統一規劃,他們在沼澤中堆築起了幾條東西向的台地作為居住地,台地之間自然形成了人工河道,隨著人口增加、河道抬升,良渚先民還不斷拓寬和加高了自己的“宅基地”。這樣的工程既需要浩大的人力物力,也需要科學的規劃思想。劉斌說,這再次印證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已經處於高度發達的階段。除了發現“江南水街”之外,浙江省考古研究所還與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合作,對從良渚古城疊壓城牆中發掘出的一系列樣本進行碳14測年。十幾組數據顯示,良渚古城城牆的年代大致在距今4300至4500年之間。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分佈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