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
世界文化遺產
良渚遺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地處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
良渚遺址發現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遺址群中發現有分佈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996年11月,良渚遺址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範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遺成功,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2019年9月1日,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教科書正式啟用。
良渚遺址開工
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
2007年,良渚古城被發現。
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確認。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和確認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
2021年5月11日,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南城牆遺址點,專業技術人員正地對南城牆剖面遺跡上的裂痕進行修復良渚古城遺址是土遺址,易受到潮濕環境影響,出現滲水、乾裂、表面粉化脫落、失色、生物病害等問題,首次對遺址本體進行系統性保護修復工作。
良渚遺址模型
城址是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脈圍合,位居三山之中。長命港、鍾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過這片城址,與城址內外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環水抱的選址特徵,並將城址劃分出若干不同的功能區塊。
城址空間布局呈向心式三重結構,自內而外由宮殿區、內城與外城三組人工營造的遺存組成。
良渚遺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總量達1萬餘件。其中,玉器主要作為隨葬品出土於分等級墓地,總數不少於7000件,材質以透閃石為主,器型包括玉琮、玉鉞、玉璧、三叉形器、冠狀飾、錐形器、玉璜、半圓形飾、柱形器、玉鐲、玉織具、玉紡輪等,以及圓雕的鳥、龜、魚、蟬等動物形玉器。
在所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和人類的珍貴歷史遺產,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性。
良渚遺址所反映出來的“良渚精神”,是中國文明傳統的部分之一,不僅開創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良渚社會”,而且對當今世界仍具有教育和啟發意義。
良渚遺址可實證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徵——多元一體,並真實、完整地保存,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傑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
1961年,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良渚遺址位列其中。
1995年,浙江省政府公布《良渚遺址群保護規劃》。
1996年11月,良渚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編製《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
2002年,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實行《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
2012年11月中旬,國家文物局將良渚遺址列入更新后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良渚遺址公園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極小部分位於湖州市德清縣三合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6′40″~120°03′228″,北緯30°22′36″~30°26′17″。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