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漫長的告別的結果 展開
漫長的告別
日本電影
《漫長的告別》是中野量太執導的劇情電影,由蒼井優、竹內結子、山崎努、松原智惠子共同出演,於2019年5月31日在日本上映,2020年8月2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改編自中島京子的同名小說,講述老人東昇平患上阿爾茲海默症之後,家人如何照料他以及每位家庭成員如何克服各自生活難題的故事。
漫長的告別劇照
角色 | 演員 |
---|---|
東芙美 | 蒼井優 |
今村麻里 | 竹內結子 |
東曜子 | 松原智惠子 |
東昇平 | 山崎努 |
今村崇(童年) | 蒲田優惟人 |
今村崇(少年) | 杉田雷麟 |
磐田道彥 | 中村倫也 |
今村新 | 北村有起哉 |
製作人 | 豐島雅郎、福田一平、佐野真之、和田佳惠、吉田尚子、宮崎伸夫、中村家久、吉野達也、片山俊之、吉田直人、松本篤信、中部嘉人、原堯志、井手陽子、青山麻實 |
原著 | 中島京子 |
導演 | 中野量太 |
副導演(助理) | 藤江儀全 |
編劇 | 大野敏哉、中野量太 |
攝影 | 月永雄太 |
配樂 | 渡邊崇、水田大介(音樂製作) |
剪輯 | 伊藤潤一 |
道具 | 柳澤鈴 |
選角導演 | 坪井あすみ |
美術設計 | 丸尾知行 |
造型設計 | 橋本申二 |
服裝設計 | 小林身和子 |
燈光 | 谷本幸治 |
錄音 | 矢野正人 |
布景師 | 吉村昌悟 |
製作擔當 | 道上巧矢 |
音效 | 伊藤瑞樹 |
漫長的告別 | 東昇平 演員 山崎努 芙美、麻里的父親,退休的中學校長,為人嚴厲。本來和妻子曜子過著平靜的生活,但在患上阿爾茨海默症后,他開始日漸失去記憶,有時候易怒,有時候又無法溝通,儘管如此,他心中還是牢牢記住了對親人的愛。 |
漫長的告別 | 芙美 演員 蒼井優 東昇平的次女,父親曾希望她當教師,而她的夢想是開一間咖啡店。但年過三十,她在事業和戀愛兩方面都不順利,時時處在苦惱之中。作為女兒,她以自己的方式照顧著父親。 |
漫長的告別 | 麻里 演員 竹內結子 東昇平的長女,因為丈夫調職,她帶兒子搬到美國居住。新的生活環境讓她備受困擾,她不會英文,與忙碌又不善表達的丈夫關係日漸冷淡,唯有兒子小崇給予她精神寄託。 |
漫長的告別 | 曜子 演員 松原智惠子 東昇平的妻子,結婚後成了全職主婦,支持著丈夫和女兒們,既可愛又威嚴。自從丈夫患病以來,她盡心儘力看管這個“老小孩”,但有時還是需要女兒的協助。 |
漫長的告別 | 今村崇 演員 蒲田優惟人、杉田雷麟 麻里的兒子,從小隨父母移居美國,在當地的學校上學。隨著年齡增長,進入青春期的他不再和雙親好好溝通,而且開始逃學。在小時候,他很崇拜認識許多漢字的外公昇平。 |
漫長的告別 | 磐田道彥 演員 中村倫也 芙美的中學同學,離過婚。因為在路上偶遇離家出走的東昇平而與芙美重逢,後來和芙美成為戀人。他一直很惦記隨前妻生活的女兒。 |
漫長的告別 | 今村新 演員 北村有起哉 麻里的丈夫,海洋生物學家,因工作關係,帶著一家人搬到美國居住。性格過於冷靜和固執己見,這令他與麻里常常起衝突。他對妻子頻頻回國亦有微辭。 |
參考資料
主題歌 | |
曲名:《めぐる》 演唱者:優河 發行時間:2019年5月22日 | 漫長的告別 |
● 導演中野量太在閱讀原作小說的過程中很有共鳴,因為他的外祖母也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他知道照顧這樣的老人不容易,但也知道那個過程不全是苦,也有很多溫暖和開心的事。所以,他想透過電影,把這種心情傳達給觀眾。
● 主演山崎努在接到角色邀約前就閱讀了原著,並認為如果小說拍成電影,“父親”一角非他莫屬。
● 為在演員之間營造家庭氛圍,在拍攝電影開頭父親70歲生日會之前,導演先讓大家在同樣的場景中綵排了一個父親67歲、還未患病時的生日會。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2019年 | 第十一屆TAMA電影獎 | 最佳電影 | 《漫長的告別》 | 獲獎 |
最佳男演員 | 山崎努 | 獲獎 | ||
最佳女演員 | 蒼井優 | 獲獎 |
2018年9月13日,製片方宣布將中島京子的小說《漫長的告別》搬上銀幕,由中野量太執導。2019年1月24日,公布包括蒼井優、竹內結子、山崎努、松原智惠子在內的演員陣容併發布劇照;2月27日,發布預告片、主題歌和追加演員陣容;4月23日,發布正片視頻片段;5月15日,舉行影片試映會;6月1日,在東京舉行公映紀念舞台見面會。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中國香港 | 2019年3月26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
日本 | 2019年5月31日 |
中國 | 2019年6月22日(上海國際電影節日本電影周) |
中國香港 | 2019年6月27日 |
中國 | 2020年8月28日 |
漫長的告別
該片對於四口之家的格局設定早就已經搭建好了一個很容易落入俗套戲劇衝突的情景,但在整體敘事上,實則還是沿著歷年來日本以“旬報十大”為標桿的口碑小格局作品風格,通過細緻的物件線索串聯一家人的集體回憶。不過,該片與一般意義上的21世紀以來日本家庭主題電影有所區別,其綿延情感的方式層層遞進,同時推進的過程並不順利。影片藉助個體對人間的緩慢告別,呈現一家人的生活境況,進而延及具有普泛性的全民議題,展開過程同樣層次分明,可以看出編導極強的邏輯性與把控能力。也正因此,該片雖不乏足以煽情的佳句,但未將重心放在催人淚下上,相反,由頭至尾,片中角色對於父親終將逝去這件事情的姿態是冷靜的,影片所呈示出來的節奏也是極盡克制。在片頭遊樂場內小女孩的對話,實際上與故事主要人物關係不大,但卻以旁觀者的角度直接從現實層面插入在父親的記憶深處,這種遊離式的敘事本身即已經表明了導演的鮮明態度,即是要以面對“漫長”本身的從容來撫平創傷,無論其產生於昨天還是當下。(《文匯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