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陶鷹鼎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為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陶徠器,於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採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鼎口設置於背部與兩翼之間,將鼎形器物特徵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是原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範,是遠古時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於2002年1月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新徠石器時代陶鷹鼎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採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鷹體健碩,雙腿粗壯,兩翼貼於身體兩側,尾部下垂至地,與兩隻鷹腿構成三個穩定的支點。鷹眼圓睜,喙部有力呈鉤狀。鼎口設置於背部與兩翼之間,緊密結合似背抱狀,將鼎形器物特徵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
1957年,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在村東犁地,意外發現了一件通體呈灰黑色的陶器,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新石器時代陶鷹鼎。但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挖到一件國寶,隨手帶回家,做了雞食盆。
1958年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組成的考古隊在華縣發現了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考古隊在泉護村遺址進行發掘的同時,還在附近作調查工作。太平庄是泉護村的西鄰,兩個村莊村連村,地連畔,殷思義見到考古隊熱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動向來村裡調查宣傳的考古隊員講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並將陶鷹鼎送交給考古隊。
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
此鼎由泥質黑陶製成,造型生動逼真。從鼎的正面欣賞,恰似一隻活靈話現的貓頭鷹,位於頭部正前方的兩眼圓睜,炯炯有神。嘴部彎曲成銳利的鉤狀,其神態似在等待時機捕捉食物。鷹體呈圓形,肌肉豐滿,健壯有力。它收起雙翼站立著,雙足與尾部著地,造型簡潔有力,充滿了渾厚的體積感,整個鷹的身體有一種向外擴張的內在力量,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能感到懾人的威猛氣勢。
鷹鼎最大腹徑為32厘米,容積較大,具有明顯的實用價值。鷹的兩腿足近似袋狀。另有一近似長方形的支撐點,以表示鷹的尾部,兩足和一尾巧妙的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使器體穩定。因此,這種陶鷹鼎不僅是一種珍貴的藝術品,而且是一件實用器物,可謂獨具匠心。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將新石器時代陶鷹鼎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是原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範,是遠古時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新石器時代陶鷹鼎的問世表明新石器時代後期的人們不但擅長彩繪圖案的創作,在造型藝術方面也有很強的實力。
1993年6月,正當北京首次申辦奧運的重要時刻,新石器時代陶鷹鼎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和期望,承載著為北京申辦奧運助威的重任,來到了瑞士洛桑新落成的奧林匹克博物館並展出,向世界人民展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雕塑家湯海英《談中國原始藝術的創作意識》:最為傑出的動物形象與陶器造型相結合的是鳥獸器形。陶鷹鼎正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雙目圓睜、粗壯雄健的鷹與鼎的造型結合得非常巧妙,而又保持和強化了鷹作為一種猛禽的形神特徵。鷹尾下垂觸地,自然地構成鼎立三足,它那寓動於靜的造型來自對動物的深刻觀察和理解,更需要有大膽的想象和相應的藝術表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