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曉望

天台曉望

①《台州府志》:天台山,在天台縣北三里。 ④《太平寰宇記》:赤城山,在天台縣北六里。 ⑧王逸《楚辭注》:“人得道,身生羽毛也。

作品原文


天台曉望①
天台鄰四明②,華頂高百越③。
門標赤城霞④,樓棲滄島月。
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渤⑤。
雲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⑥。
風潮爭洶湧,神怪何翕忽?
觀奇迹無倪,好道心不歇。
攀條摘朱實⑦,服藥煉金骨。
安得生羽毛⑧?千春卧蓬闕⑨。

作品註釋


①《台州府志》:天台山,在天台縣北三里。自神跡石起,至華頂峰皆是,為一邑諸山之總稱。按陶弘景《真誥》曰:高一萬八千丈,周圍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十道志》謂其頂對三辰,或曰當牛女之分,上應台宿,故曰天台。《登真隱訣》曰:處五縣中央,為餘姚、句章、臨海、天台、剡縣也。顧野王《輿地誌》云:天台山,一名桐柏山,眾岳之最秀者也。徐靈府記云:天台山,與桐柏接而少異。《神邕山圖》又采浮屠氏說,以為閻浮震旦國極東處,或又號靈越。孫綽賦所謂“托靈越以正基”是也。
②《寧波府志》:四明山,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為郡之鎮山,由天台發脈向東北行一百三十里,涌為二百八十峰,周圍八百餘里,綿亘於寧之奉化、慈溪、鄞縣,紹之餘姚、上虞、嵊縣,台之寧海諸境。上有方石,四面有穴如窗,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山。
③華頂峰,在天台縣東北六十里,乃天台山第八重最高處,可觀日月之出沒,東望大海,瀰漫無際。
④《太平寰宇記》:赤城山,在天台縣北六里。孫綽《天台山賦》:“赤城霞起以建標。”李善註:“支遁《天台山銘序》曰:往天台山,當由赤城為道徑。孔靈符《會稽記》曰:赤城山,石色皆赤,狀似雲霞。《天台山圖》曰:赤城山,天台之南門也。建標,立物以為表識也。”
⑤溟,渤海也,見 七卷注。
⑥大鵬、巨鰲,俱見一卷注。
⑦劉琨詩:“朱實隕勁氣。”
⑧王逸《楚辭注》:“人得道,身生羽毛也。”
⑨梁簡文帝詩:“千春誰與樂。”王勃詩,“芝廛光分野,蓬闕感規模。”

作者簡介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
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