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義與教育

美國約翰·杜威創作作品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版於1916年。

該著作全面地闡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實驗學校,以及當時教育改革理論研討中基本形成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建設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的和方法。杜威特彆強調教育的實用價值和人本價值,重視教育對人對道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使教育擺脫了孤立的知識傳授範圍,把教育看做是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使得教育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曾被譯成多國文字,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英美學者把《民主主義與教育》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並稱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內容簡介


《民主主義與教育》副標題是《教育哲學概論》,全書除序言外,共有二十六章,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討論了教育的性質。論述了包括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環境、教育與生長的關係,以及批判了一些教育觀念和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指出教育就是個人經驗的繼續不斷改組或改造。這種改組能夠增加經驗的意義並能提高指導後來教育過程的能力。因此,教育的根本問題在於能否不斷地改組或改造經驗。
第二部分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七章,主要討論了教育的過程。包括論述了教育與民主主義、興趣與訓練、思維與教學、課程與教學等的關心,以此說明民主主義教育的標準和要求,以及具體實施民主主義教育的方法。杜威認為必須對傳統的文化思想、傳統的課程以及傳統的教學和訓練方法進行必要的改革,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應該越來越支配公共教育制度。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八章至二十三章,主要探討了教育價值。杜威在對教育價值問題上各種二元論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闡發了自己對勞動與閑暇、知與行、自然與人、個人與世界、職業與文化的關係的看法。杜威指出教育價值的要點是使經驗保持它的統一性或完整性。因此,他強調在組織學科教材時,應注重使經驗保持它的統一性或完整性,以免造成各種學科的孤立與隔離。
第四部分包括第二十四章至二十六章,主要討論了教育與哲學的關係、知識與道德的關係,以及哲學在教育中的實際應用。關於哲學與教育的關係,杜威認為,哲學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論,而教育是使哲學上的分歧具體化並使其受到檢驗的實驗室。他還指出認識知識與行為的關係,一切能發展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

作品目錄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民主主義與教育
第一章 教育為生活所必需第十四章 教材的性質
第二章 教育有社會的作用第十五章 課程中的遊戲與工作
第三章 教育有指導都作用第十六章 地理與歷史的要旨
第四章 教育即生長第十七章 課程中的科學
第五章 預備作用開展作用與法式訓練第十八章 教育的價值
第六章 保守的教育與進取的教育第十九章 勞動與閑暇
第七章 教育上的民本主義的觀念第二十章 理智的科目與實用的科目
第八章 教育上的目的第二十一章 物質的科目與社會的科目:自然主義與人本主義
第九章 “自然的發展”與“社會的效率”第二十二章 個人與物界
第十章 興趣與訓練第二十三章 教育與職業
第十一章 經驗與思想第二十四章 教育哲學
第十二章 教育裡面的思想第二十五章 知識論
第十三章 教學法的性質第二十六章 道德論

創作背景


19世紀末,為適應工業革命、城鄉變化、開發邊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美國出現了一系列社會改革運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育革新運動。美國傳統教育的問題有兩點:一是脫離社會,二是脫離兒童。這次教育革新運動要代之以全新的課程設計和新穎的教學方法。
杜威於1894年至1904年擔任芝加哥大學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系的系主任。這十年是他改革教育的嘗試階段。杜威順應當時的新教育潮流,圍繞兩大中心進行探討:一是使學校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合拍,二是使學校和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育的規律合拍。1896年,他創立了實驗學校,進行課程、教材和教法上的實驗,把教育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他把以粉筆和口講為形式的課堂改變為兒童由活動而求知的課堂。根據教育改革的實踐,他於1897年發表《我的教育信條》,1899年發表《學校和社會》,1902年發表《兒童和課程》,雖都篇幅簡短,但發人深省。之後因與芝加哥大學校長教育理念分歧,杜威離開芝加哥大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經歷長期的教育實踐和研究,他於1916年才著成《民主主義與教育》這一具有體系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著作。

作品鑒賞


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
所有人之間的溝通和不同世代之間的傳遞是經驗更新的必要條件。經驗的傳遞與溝通是社會生活的必需。杜威認為,教育在廣義上是溝通和傳遞過程,是社會生活之必需。一切溝通都有教育性。社會生活與溝通完全相同,因此,一切真正的社會生活也都有教育性。教會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2、教育是社會的職能,學校是特殊的環境
杜威認為,教育本質上是社會的職能,並不是學校固有的職能。社會的一切信仰、感情與知識能不能直接傳遞給青年一代,教育離不開環境,只能利用環境的作用間接地進行教育。學校是個特殊的環境,因此應把學校弄成簡易的基本社會的環境,排除掉無價值的因素,以使它成為改良行為的媒介,創造一個更全面、更好、更平衡的環境,以便青年不受狹隘環境的限制。當今教育上的許多失敗根源在於忽視了視學校為社會生活一直形式的基本原則。
3、教育即生長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長”的觀點。他說:“生活即發展;發展,生長,即生活。”“因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即生長;除它自身之外,沒有別的目的。”不能把生長看做是朝著一個固定目標進行的運動,而應把生長本身看做是目標。生長的能力,一有賴於自己的可塑性,二依靠別人的幫助。
教育的歷程即是繼續不斷生長的歷程,在人一生的每個時段裡面都是以增加生長能力為目標;教育的結果,就是使人獲得更多的教育能力。
4、教育即改造
杜威給教育下了一個專門定義“教育即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教育,第一能夠增加經驗的意義,使受教育者認識他們所從事的各種活動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繫;第二能夠提高指揮後來經驗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預料將要發生的事,並預先做準備,以便將來獲得有益的結果和避免無益的結果。教育即改造的根本特點是:把目的(即結果)與過程視為一件事。杜威還強調,經驗的改造不但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教育不單能發展兒童與青年,並能發展將來的社會。
5、教育本身沒有目的
在民主社會裡,教育的目的,既是使人能持續不斷地成長,也是不斷地改造社會的習慣與制度。普遍的目的,不過是展望的、觀察個別問題的著眼點,是人們靠它觀察現有的環境,度量將來可能的結果。
6、興趣是有目的的行動;興趣和訓練是相聯繫的
興趣(愛好、關心、動機)表示個人的選擇態度,個人對某對象所持的態度。有了興趣就能專心致志、聚精會神於某種對象裡面。興趣是有目的行動的動力,看興趣可以估量其推進某種工作的積極性。
興趣與訓練是彼此相連的,不是對立的。無論是理智方面的訓練還是靠意志實行的訓練都不能缺少興趣。兒童對功課的反映,既取決於材料所引起的興趣,又取決於各人的天性及正確經驗。所以對教育來說,兩者都是重要的,要克服視興趣為獨立存在,視訓練材料為自身完善的錯誤觀點。
7、從經驗中學習(“做中學”)
從經驗中學習,是要把所做的事與所發生的影響聯繫起來。所以教師應把學生的身體活動和精神活動結合起來,在功課上把用心和用感官、在知識學習上把“思維”和“直接用實物的作業”結合起來。“反思的經驗”有五個步驟,簡單地表述為:疑難、問題、假說、推論、驗證。反思活動的全過程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之間的過程。杜威進而提出,教學法的要素和反思的要素是相同的。
8、打破兩類科目的牽強劃分
自然科目與人文科目牽強劃分是二元論,目前教育仍把科學視為是講物質的專門知識,把文學視為屬於人本的性質,這是不對的。杜威指出,要認識到自然科學的材料在人事方面也佔有他的地位,利用自然科學可滿足社會的需要,解決很多的社會科學的問題。教育應使兩類科目互相增加彼此的效果。如要社會要成為一個真正民主的社會,我們必須克服教育上這兩類科目分離現象。

作品影響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曾被譯成多國文字,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英美學者把《民主主義與教育》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並稱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作品評價


《民主主義與教育》所提出的教育思想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杜威所闡發的教育超經濟超政治、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兒童中心主義”等一系列思想和主張,對當時美國新教育體制的產生和確立起到了指導作用,以至於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社會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盛行。時至今日,它依然被譽為了解美國新教育運動的理論與實踐的一把鑰匙。
《民主主義與教育》對中國的教育也產生過重要影響。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到中國進行了訪問和講學,曾在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北京、上海13個省市進行演講,宣傳自己實用主義哲學與教育思想。陶行知等教育家都收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啟發和影響。新中國成立前,杜威是外國人當中對中國教育影響最深的人。

發行信息


《民主主義與教育》於1916年由紐約麥克米蘭出版社首次出版。中譯本《民本主義與教育》1928由商務印書館印行,鄒恩潤譯述,陶行知校訂,1947年和1949年再版。1989年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譯者林寶山。1990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紐約麥克米蘭社1937年版翻譯出版,譯者王承緒。

作者簡介


民主主義與教育
民主主義與教育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出生於美國佛蒙特州的柏林頓。1875年進入佛蒙特大學學習,1882年進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繼續學習並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密歇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大學任教。1896年他創辦杜威實驗學校,用以檢驗教與學和心理理論在實踐中的效果。1904年,他到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直至退休。其主要著作有:《學校與社會》(1899)、《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哲學的改造》(1920)、《經驗與自然》(1925)、《作為經驗的藝術》(1934)、《經驗與教育》(193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