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鄉
福建省南安市轄鄉
眉山鄉,位於福建省南安市西北方向,西與安溪縣交界,距市區15千米。面積53.8平方公里。眉山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是葉期頤、李功藏的故鄉。
眉山境內群山起伏,山脈縱橫交錯,地形大致自西向東傾斜。東西17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構成山區屋脊形似人頭“眉毛”,故稱眉山。
眉山鄉最高的朝天山海拔913.8米,屬晉江流域,東西溪的分水嶺。由於山巒起伏,走向不一,在高山峽谷中形成了不少小溪澗。大部分由北向南流入。
通過安溪縣及侖蒼鎮流入西溪,小部分通過金淘鎮蓋溪村、占石流入東溪。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溫與平原低2—4度,春天霧較多,夏天較涼,年平均降雨量1661.6毫米。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5264公頃,常住人口15732人。
“眉山”地名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取自村名大眉、小眉的“眉”字和山腰、山後的“山”字合成“眉山”。另有一說是取自大眉山(又名大帽山)的山名。
宋時分別屬懷德鄉清風裡和金雞鄉仁德里。
元、明、清改屬十三、廿四、廿五都。
民國17年置眉山鄉,至民國35年期間先後屬第二區、第一區。
解放初屬第四區。
1956年屬詩山區,1958年屬詩山公社。
1961年屬金淘區,1965年屬金淘公社。
1971年由金淘公社析出成立眉山公社。
鄉鎮概況
全鄉面積53.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50845畝,耕地9315畝,農保地9035畝,農保率97%。全鄉總人口24684人,下轄13個建制村。
眉山地處山區,平均海拔560米,常年有霧,適合水稻、茶葉、柑桔、油柿、油茶種植。境內北有朝天山、四峰山,東有向天螺、大帽寨、黃岐山,南有頂雲寨,群山起伏,山脈縱橫交錯,自西向東,東西長17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構成山區屋脊,形式人頭“眉毛”也是“眉山”來源說法之一。
眉山最高的朝天山海拔913.8米,屬晉江流域,東西溪的分水嶺。由於山巒起伏,走向不一,在山谷間形成不少溪澗,大部分由北向南,通過安溪縣及侖蒼鎮流入西溪,小部分通過金淘鎮蓋溪村、占石流入東溪。
眉山鄉
眉山鄉有以海外僑胞聞名全南安,號稱南安第一僑鄉的觀山村;也是中國最美休閑鄉村。觀山村名揚閩疆,聲播南洋,也成為眉山鄉一張亮麗名片。
氣候
眉山鄉地處低緯度,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群山沃野,氣候濕潤,年平均溫度在16~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熱,秋季冷得較早,春季來得稍遲,農作物常受“三寒”(春寒、梅寒、秋寒)危害,一般一年只有兩熟。
眉山鄉
村 | 觀山村 | 田內村 | 太山村 |
前進村 | 南湖村 | 外寨村 | |
高田村 | 三凌村 | 大眉村 | |
小眉村 | 天山村 | 觀音村 | |
山後村 |
眉山鄉全鄉下轄13個建制村,分別為觀山村、田內村、太山村、前進村、南湖村、外寨村、高田村、三凌村、大眉村、小眉村、天山村、觀音村、山後村;共分設29個自然村、212個村民小組,
鄉總人口24684人,以漢族為主,主要有李、葉、呂、陳、周、魏、蘇、石、黃、洪等10個姓氏。現有黨支部18個,黨員554名。外出人口眾多,佔全鄉人口的58%,遍布全國各地。
旅居海外包括港澳台僑親僑胞約12.9萬人,主要居住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新加坡、越南等地。
眉山鄉
1994年全鄉開通光纜線路,村村有程式控制電話,全鄉共開通4200多門,網際網路用戶200戶。建立移動通訊基站2個,1個編製網站,5個直放站。全鄉現有茶園面積6000多畝,2003年成功申報“臨笑峰”鐵觀音茶葉綠色食品標誌.
南安市最大的生態茶葉產區是眉山皇旗尖生態茶園,原為李功藏之孫李春禧創建的,是1951年土改時沒收觀山地主800畝茶園為基礎建立的“地方國營眉峰茶場”。此後,場名更改多次,1979年名為“國營福建省南安縣眉峰茶葉農場”。
建場之後,建了嶄新的廠房及工人宿舍,不斷擴大種植面積,產量不斷增加。1960年茶園面積100畝,產量7.5噸,同時種植荔枝100畝。1980年茶園面積577畝,產量27.8噸。1988年茶園面積600畝,產量31.7噸。除了逐步擴大茶園面積外,還墾植了果園面積124畝,農田80畝,山林地300畝,至1988年,全場總面積1100畝。
茶場不斷革新制茶技術,提高茶葉品質。由茶葉初制轉入茶葉精製,由
手工制茶轉為機械制茶。1988年有電動搖青機15台,電動整形機4台,萎凋條槽2條。電動滾筒殺青機3台,電動揉捻機3台,電動烘乾機4台,實現制茶機械化。
2004年,國企改制后,由外出鄉賢李躍進先生斥資千萬,對茶園、茶樹、品種、車間及設備重新進行科學改造,並通過國家QS認證,初步發展為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觀光業為輔的立體生態農業企業。為了提高產品質量,進行了標準化生產,增施農家土雜肥,生產優質生態茶葉;
被列為南安市建設六大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區之一,2011年通過國家有機茶葉認證,是國際綠色合作組織茶葉種植示範基地。2012年成立中共南安市皇旗尖生態茶園黨支部!
眉山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四通八達。鄉公路幹線呈“十”字型,以鄉政府為中心向4方輻射:向北通金淘、梅山鎮。向西可直通經安溪縣境內。向南可通侖蒼、英都鎮。向東捷徑到省新鎮、美林。
眉山-金淘、梅山
眉山-安溪
眉山-省新
農業:水稻,水果,茶葉
行政部門駐地:眉山鄉人民政府(田內村)眉山鄉派出所(大眉村)眉山醫院(田內村)眉山電信營業廳(田內街)
基礎設施
交通實現村村通,村主幹交通道路均實現硬化。全鄉共有船嶺格至安溪、船嶺格至侖蒼、船嶺格至金淘、天山至金淘占石、船嶺格至安溪參內、南湖至省新6條主要交通出入口,特殊的交通條件,形成眉山“四面倒水”的獨特地理特點。通訊,13個村實現移動通訊信號全覆蓋,有線電視、程式控制電話、網際網路路實現村村通。
2007年籌建眉山鄉紅十字博愛新村,佔地面積6865平方米,建築面積4900平方米,安置群眾35戶、128人,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點。10kv供電所1所,發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455千瓦,小(二)型水庫2個,山圍塘7個。
科教文衛
全鄉原有小學13所,分別為觀山小學、觀音小學、山後小學、南湖小學、田內番溪小學、眉山鄉中心小學、小眉小學、三凌小學、前進魯國小學、天山中心小學、高田小學、外寨小學、太山小學。截止至2011年底撤銷其中7所小學併入眉山中心小學。
中學二所,分別是眉山中學和天山中學,小學、初中布局合理,基本能滿足普及9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已形成了幼兒園、普教、成教等較為完整、協調發展的教育體系。
眉山鄉的體育運動,重點以村為主,現各村有籃球、乒乓球、象棋、拔河等類的運動員,每逢節假日經常以鄉、村為主開展各種體育活動,有線電視覆蓋率100%以上人民群眾的文體活動生活豐富多彩。
眉山鄉歷史悠久,自然景觀和文化積澱豐厚。境內名勝古迹等人文景觀內涵豐富,各具特色,主要有:閩南古剎雲山寺、四峰山龍泉寺、凌雲葉氏家廟、清中憲大夫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與番仔樓、觀山村古大厝建築群等文物景點;特別是中國最美休閑鄉村觀山村,每年吸引許多海內外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一)凌雲葉氏家廟
葉氏家廟
保護範圍:東至孝子祠巷溝,西至路邊擋土牆,北至卧牛山下擋土牆,南至埕前村路
(二)雲山寺
眉山鄉
雲山寺是一座雄偉壯觀,金碧輝煌的山間寺院,整座寺院仿古殿式建築,琉璃紅瓦,巨棟斗拱,雕梁刻鳳,巧奪天工,古色古香。
(三)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與池塘湖番仔樓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廳堂名家詩文書於屛
厝內花罩、飛罩、花窗、浮雕飾物等工藝運用普遍,許多石構件、木構件都實屬難得一見。凡是海里游的,山上跑的,龍鳳魚蝦,花草魚鳥,這裡都能找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細,刀法流暢。大厝廳堂名家詩文書於屛,“觀察”、“選魁”、“選元”匾額懸於堂,木斧木刀列於側,人文華彩、肅穆莊嚴。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錦屋華堂兮,蔚為壯觀。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番仔樓:清光緒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建築所用圖紙均由享譽海內外中原地區近代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傅維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師聯合設計,所聘工匠先養三年進行考查,所選材料務求精良,“每一塊牆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內的地板磚則是千里迢迢從南洋運來的”;
這些材料全部用船運到南安侖倉珠淵港渡口,當時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只好同人工搬回,值得一提的是,每根石柱有千多斤,需要十四個人用肩頭抬,沿著崎嶇不平的陡峭的山路,從山腳抬到山頂,走十餘公里,經過倆天的努力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築工地。原來這個地方是滑坡地,為了使樓房堅固,特從坡底下開始築擋土牆,擋土牆共分四層,為了擋土牆的堅實不變,砌體後面填用的土是經過篩選后再用的,然後打實,由此經過百餘年的風風雨雨的洗禮,砰前牆依然筆直如新。
番仔樓
池塘湖番仔樓全部工程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歷時十年,耗資10萬兩白銀,池塘湖番仔樓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中”的建築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歷分不開的。建造此樓,故名“番仔樓”。任歷史風雷涌動,任世事滄桑變遷,番仔樓同樣散發著特有的魅力,是閩南的一顆建築瑰寶。
李功藏先後還在泉州府金魚巷建造皇宮式李府大厝,並從金魚巷兩三戶人家手中買下現在仍有不少後人居住的老宅地塊。並在廈門鼓浪嶼購置別墅。
自古馳名於廈泉及南洋等地的閩南話俗語“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說的便是李功藏的個人功績和所修建的池塘湖大厝和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來到觀山,沒有到這兩座古厝參觀,你真的枉此一游。
(四)其他古迹
還有四峰山龍泉寺、大觀音院。
眉山鄉鄉自古文尚墨,名人薈萃,史上湧現的名人有葉期頤,李功藏,李廷芬、李功麟、李功炳、李成器、李春禧等。
(一)清乾隆五品知州葉期頤
葉期頤(1738—1791)字孝受,號淡江,他於清乾隆丁巳年(1738年)出生於南安眉山鄉天山村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1)領鄉薦,先後任河南西華縣令;不久,調升曲靖府宣威州知州。
乾隆四十五年(1780),天下大比,選授河南西華縣令。受命之際,葉期頤立誓"不負君、不負民、不負所學"。到任以後,他寬嚴互濟,以息事寧人為本,不苛求;遇到水旱災害,總是力請上司蠲免租賦,放糧銀賑濟,幾次因此觸怒上司,也不計較。
因幾次黃河決口,河南省癸卯科(乾隆四十八年)、戊申科(乾隆五十三年)的鄉試不能如期舉行。至五十四年(1789)巳西,才三科一齊考試。解元孟藻、張克廣、周開謨皆出自西華,人稱期頤訓導有方。巡撫梁肯堂特贈匾額"三元宗匠"表彰他。
他任西華縣令十年,民生得安,很受敬重。乾隆五十五年(1790),期頤奉命護餉至甘肅,歷時三個月才返回。縣人聞訊,奔走郊迎數十里,置酒設樂迎接他。不久,調升曲靖府宣威州知州。
愛國華僑李功藏
舊有商業,在荷屬之吧達維亞(今印尼首都雅加達),年十餘,父廷芬公挈之往,旣長精勤過人,化居(做生意)之息恆數倍,積十餘年,復增設一營業所曰德和,以擴充其物力,資本益厚,仍謹守乎家風,克勤克儉,富而好禮,而信用大著。聲望震荷蘭諸屬,中外咸為之欽服。
李功藏富且貴矣,為善不近名,畏人知而人亦莫之知。他對公益事業,捐上千百元無所謂,在家中卻一錢如命,徒見其勤無暇晷,儉無廢物,終日嗃嗃以汰侈詰責其家人,疑其儉嗇太過,而不知君於義所當為者,固儘力為之而不恡也。
泉州泮宮
修橋築路,風山珠淵;泉之順濟,邑之澳江。漳廈鐵路,敢為人先,捐建學堂,鄉之金山僑光,廈之同文英華,泉之平民新隅,佩實培元等。獨修泉州文廟、泮宮,令名遠揚。清光緒年間曾被皇帝以“輸財急公”誥授中憲大夫。
民國十七年,舊歴十一月十三日,李功藏於廈門鼓浪嶼圓滿佛果,夢醒黃粱,駕鶴西行,遨遊仙鄉,享年春秋六十有九(69歲);孫曾五代,濟濟一堂,一經教子,道德傳家,子孝孫賢,承先啟後,書香濟美,蘭桂成行。
過抱,砂水之玄;四神拱挹,八將朝元;祥雲奉月,紫氣凝煙;太微朿咽,穴結山巔;福地福人,自古名言名言
泉州府文廟
(三)愛國華僑李廷芬
李廷芬:字聲義,廿四五都山腰郷(今觀山村)新厝角人,印尼華僑,其父李和雍。捐貢生僑商噶留巴埠,富而好義。諸善舉靡不捐資贊成,曾擲千金鼎建豐州書院。生卒年不詳。
(四)清光緒府學生李功麟
李功麟:廿四五都山腰郷(今觀山村)新厝角人,其父印尼愛國華僑李廷芬。府學生,光緒已入翰林,生卒年不詳。
(五)清光緒縣學生李功炳
李功炳:廿四五都山腰郷(今觀山村)新厝角人,印尼愛國華僑李廷芬的長子,其二弟李功藏,三弟李功麟。縣學生,光緒已酉選士。生卒年不詳。
(六)清宣統縣學生李成器
李成器:字鍾元,觀山村池塘湖人,李功藏長子。縣學生,宣統已酉選士。
(七)愛國華僑李春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