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平雲南碑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世祖平雲南碑》是中國元朝文臣程鉅夫(程文海)奉元成宗敕所撰寫的碑文,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文歌頌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赫赫功勛,對他平定大理國採取的許多政策、策略多有表述。此碑以正楷大字書丹,勁瘦工嚴,有歐、柳遺風。想此為頌主豐碑,記經國大事,非海內高手不可落筆。而《書史會要》一書也稱其“矩夫字體純正,下筆暗合書法,亦工大字”。

此碑是雲南元碑中的精品,面洱海而屏蒼山,亦頗有碑中帝王之姿。

基本信息


位置

元世祖平雲南碑
元世祖平雲南碑
雲南大理城外蒼山龍泉峰下,是著名的三月街,在這百代老街的曠壩上,聳立著一塊巍峨豐碑,在蒼煙落照中顯得分外偉岸,這就是有名的《元世祖平雲南碑》。

形態特徵

此碑立於巨碩的石龜背上,分上下兩節,中有石條擋護,邊有石框鑲砌,碑額為大理石,雕二戲珠,額篆“世祖皇帝平雲南碑”。行文50行,上石30行,每行20字,下石28行,每行25 字,共1300字。因歲月摩娑,現存1000餘字。

歷史簡介


立碑者

碑立於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撰文者是翰林程文海。元成宗鐵木耳時,雲南行省平章政事(最高行政長官)也速答兒議立此碑,歌頌元朝開國皇帝世祖忽必烈討平雲南,一統南滇的聖德神功。

歷史剖析

雲南歷史上與中原王朝若即若離,南詔之後,大理國興,雖與宋王朝保持君臣關係,但地處邊疆,宋室勢力鞭長莫及,大理國實為地方割據政權。段氏大理國傳有22世共315年,此間宋室不向大理派官、派兵、派款,政由段氏出,這一局面到忽必烈親征討平雲南才告結束,雲南自此歸入中央王朝的區劃與轄治,因而忽必烈是一個對祖國統一大有建樹的傑出人物。
忽必烈滅南宋王朝的戰略可稱曠古未有。其行軍用兵路線是從寧夏入甘肅,翻越六盤山,由甘肅入四川松潘,然後兵分三路入滇。忽必烈親統中路大軍,跨革囊,渡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從麗江直逼洱海,一舉盪滅大理國。行經之地,縱橫萬里,多屬不毛,天塹布途,非天才大略者不敢為。掃平雲南后,元軍分兵由四川、湖北、廣西幾路進逼南宋京都杭州,形成長達數萬里的大迂迴包圍圈,從而一舉滅宋。這一戰略的艱險與成功,證明忽必烈是一位膽識過人的 統帥。

碑文


國家繼天立極,日月所照,罔有內外。雲南,秦漢郡縣也,負險弗庭。憲廟踐阼之二年,歲在壬子,我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以介弟親王之重,授鉞專征。秋九月出師,冬十二月濟河,明年春歷鹽、夏,夏四月出蕭關、駐六盤,八月絕洮逾吐蕃,分軍為三道,禁殺掠焚廬舍。先遣使大理招之,道阻而還。十月過大渡河,上率勁騎,由中道先進。十一月渡瀘,所過望風款附,再使招之,至其國遇害。十二月,傅其都城,城倚點蒼山、西洱河為固,國主段興智及其柄臣高泰祥背城出戰,大敗,又使招之,三返弗聽。下令攻之,東西道兵亦至,乃登點蒼,臨視城中,城中宵潰,興智奔善闡,追及;泰祥於姚州俘斬以徇。分兵略地,所向皆下,惟善闡未附。明年春,留大將兀良合台經略之,上振旅而還。未幾,拔善闡,得興智以獻,釋不殺。進軍平烏蠻部落三十七,攻交趾,破其都,收特磨溪洞三十六,金齒、白衣、羅鬼、緬中諸蠻相繼納款,雲南平,列為郡縣,凡總府三十七,散府八,州六十,縣五十,甸部寨六十一,見戶百二十八萬七千七百五十三,分隸諸道,立行中書省於中慶以統之。
大德八年,平章政事也速答兒建言:“所領雲南,地居徼外,歷世所不能臣,先皇帝天戈一麾,無思不服,今其民衣被皇朝,同於方夏,幼長少老,怡怡熙熙,皆自忘其往陋,非神武不殺之恩不及此,惟點蒼之山,嘗駐蹕焉,若紀聖功,刻石其上,使臣民永永瞻仰,於事為宜。”中書以聞,制曰:“可。”以命詞臣,臣文海再拜稽首而言曰:“世祖皇帝之德大矣,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而生生之意,恆寓於雪霜風雨、寒暑變化之中,物之蒙之者薰然而溫,洒然而濯,翕然而同,靡然而順,有不自知其然而然者,故其功烈之崇,基業之廣,貫三靈而軼千古。夫以大理之昏迷旅拒,虐我使人,若奮其武怒,俾無遺育可也;而招徠綏緝,終釋其主弗誅。嗚呼!微天地之德,孰能與於此乎?今陛下建中和之政,凡以繩祖武、厚民生,無所不用其極。中外欽承,無遠弗屆,是以藩方大臣於錢穀甲兵之外,惓惓以光昭令德為請,知為政之本也已。漢世宗從事西南夷,天下為之騷動,蜀民咨怨,喻之諄諄,鑿池蒞習,再駕而後取之,其視今也,孰愈?穆王周行禹縣,必皆有車轍馬跡焉,初非疆理天下也,而世猶誦之至今,其視跋履山川、洒濯其民而納於禮義之域,孰多?彼碧雞金馬與夫點蒼,皆其山之望者也,漢使祭之,唐季盟之,夫各有所畏焉耳。今也鐫未始磨之崖,紀無能名之績,桓桓煜煜,與世無極,豈惟足以震百蠻、榮千古,其餘光所被,山川鬼神與嘉賴之,嗚呼盛矣哉!臣事先皇帝,蚤受眷知,今復待罪禁林,發揚蹈厲,職也,不敢以荒落辭,謹再拜稽首而系之詩曰:
於皇維元,載地統天。大噫小噓,曰寒以暄。粵西南陬,水駛山●。風霆流形,氣交神州。跂息蠕蠕,勾萌鮮鮮。谷飲巢居,燕及跕鳶。繄誰之恩?聖祖神孫。武烈文謨,湔祓生存。既有典常,被之服章。我吏我民,我工我商。萬國一家,孰為要荒?點蒼蒼蒼,禹跡堯牆。井鉞參旗,終夜有光。威不違顏,作善降祥。嗟爾耄倪,視此勿忘!

元世祖平雲南碑現況


碑曆元、明、清三代至今已700多年,一直保存在原地。1965年雲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其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碑南側立高1米,寬0.65米的大理石說明碑。碑由大理縣文化館管理,聘請西門村村民張學友為管理員,負責日常管理及清潔衛生工作,有人前來參觀時,由文化館專門分管文物的同志前往接待介紹。

損傷

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文物古迹被視為“四舊”而遭到破壞,“元世祖平雲南碑”也在劫難逃。1967年,大理州各縣市紅衛兵集中大理城學習,學習期間掀起了大破“四舊”高潮,各處名勝古迹紛紛被破壞,在這一高潮中,“元世祖平雲南碑”被當時參加學習的紅衛兵當作“四舊”推倒砸落地下,下截碑身右側被砸掉一角,毀壞碑文10行,近200字,碑身部份石條及牆丁石被當地群眾取走,碑體隨棄荒野。管理員張學友無能為力,只把“說明碑”收藏起來。

保護工程

1975年,國家逐步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元世祖平雲南碑的保護被提到議事日程。大理縣文化館通過調查,請當地工匠座談,做出詳細修復方案和預算,寫出報告,逐級上報到縣、州、省文化、文物主管部門,請求撥給專款進行修復。雲南省文化廳對報告作出了批複,並撥出修復經費。大理縣革委會把修復任務交給大理文化館,具體工作由楊益清、楊玉春同志負責。修復工程按《文物管理條例》中“保護現狀和恢復原狀”的原則實施,先用吊車把上下兩截碑身和碑額裝還碑座上,用麻石砌築拱券形加固外框,上下兩石銜接處正反兩面用麻石條夾緊加固,用水泥補平被砸掉的碑體右下角及其他損壞部位,請當地書法家王永壽仿原碑文字體重書並補刻被毀碑文,將原管理員張學友收藏的大理縣人民委員會原立“說明碑”重新立於碑的南側,同時用剩餘經費修築了四面各10米的圍牆。擔任此次修復工程施工的是西門村楊鈞基建隊和區測隊,石工技師楊家鑫。
1988年,大理市文化局提出將元世祖平雲南碑保護範圍由100平方米擴展至800平方米方案。經市人大主任趙枝源、副市長蒲振清、趙波、市委辦公室副主任楊士斌、市工商局長孫祥、城建部門領導及專業人員多次現場勘察研究決定,碑區擴展保護範圍確定為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共600平方米。擴展方案報省文化廳批准同意后,大理州撥專款2萬元修築保護圍牆。工程於1988年10月開工,1989年3月竣工。施工單位是大理市十一建築公司楊鳳鳴基建隊。

保護方法

按國家文物管理要求,大理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於1989年立標誌碑,1992年立說明碑;1991年自籌經費6000元,建碑后五開間石木結構臨時看護房,聘請專人進行日常的保護管理;1992年劃定建設控制地帶和保護範圍,並繪製平面圖;1993年拍攝保存現狀錄相資料,建“四有”檔案。
2001年06月25日,元世祖平雲南碑作為元代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2年大理市文化局根據元世祖平雲南碑無保護碑亭,碑體長期置於日晒雨淋之下,風化剝蝕日趨嚴重,不利於碑體、碑文的保存;1975年重立碑體時用混凝土修補碑身的做法不符合文物保護原則要求,所築麻石拱券加固邊框掩蓋了原碑外貌;現在碑區保護範圍狹小,參觀視廊和遊客無法展開,影響參觀效果,遊客可直接觸摸碑體,不利於碑體保護;碑區無展廳和功能用房及其他旅遊配套設施等現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雲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細則》、《大理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之原則和規定,制定了《元世祖平雲南碑保護維修方案》,並逐級上報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審批。
方案依據文物維修原則和碑體現狀,提出了清理、拆除原有不合理的碑身砼修補物和影響碑體原貌加固邊框,用同樣質地大理青石修補碑體,還碑體以歷史原貌,建石木結構碑亭以保護碑體,使碑體免遭風吹日晒雨淋等自然損壞等具體項目及操作辦法。提出增加征地面積3180平方米,拓寬保護範圍,以碑亭為中心,東建大門,西建展廳,南北及大門兩側建內廊式功能用房,廊內設釋文碑及元世祖平雲南歷史事件文字介紹或畫卷,碑亭周邊用麻石鋪設視廊廣場,進行環境綠化、美化,完善水電服務設施,將其建成文化旅遊景點的規劃。
2003年國家文物局批准了所報方案,並下撥維修經費70萬元。大理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具體負責工程的實施和管理,於2005年10月—2006年5月完成了碑體加固維修和碑亭修建。施工單位是大理國光園林古建公司。

目前

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各級文化文物主管部門對元世祖平雲南碑保護管理工作十分重視,下一步將劃撥土地和下撥經費,按規劃方案逐步實施保護和維修。

註釋


忽必烈,他是中國元朝的創建者。當他還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裡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台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 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並以軍接應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台軍。這時,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徵兵圖謀汗位,忽必烈立即採納漢人郝經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忽必烈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託,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璮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壓。李璮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範。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並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後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他在至元十一年時,命伯顏大舉伐宋。十三年,下臨安。之後花費了三年的時間才最終完成了至北宋建朝後的又一次大一統。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