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苴咩城

羊苴咩城

羊苴咩城(yángxiémiēchéng),又稱“羊苴哶城”、“陽苴咩城”、“苴咩城”。羊苴咩城的羊又作“陽”,“苴咩”的讀音,《蠻書》卷1原來有註:“上音斜,下符差切”。“苴”讀“斜xié”,《集韻》徐嗟切,平麻斜。

羊苴咩城,城池遺址在今大理古城及其以西地區;北至桃溪南岸,南至綠玉溪北岸一帶。

歷史沿革


唐朝以前
位於大理蒼山中和峰下,在今大理古城及其以西地區。該城原為"河蠻"所築。南詔統"六詔",征服大理各部,同時也統治了該城。
該城原為"河蠻"所築。南詔統"六詔",征服大理各部,同時也統治了該城。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詔王閣羅鳳卒、異牟尋立,從太和城遷都於羊苴咩城,並重新加以修築。
改號由來
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詔王閣羅鳳卒、異牟尋立,從太和城遷都於羊苴咩城,並重新加以修築。
唐大曆十四年至元至元十一年(公元779~1254年),羊苴咩城一直是南詔國、大理國的國都。
902年南詔國為鄭氏所篡,改國號為長和。后又被趙氏改為天興,楊氏改為義寧。直到937年段氏得國,改號大理。
元朝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雲南行省、置郡縣,將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中慶(今昆明),羊苴咩城才結束了為時近五百年的國都歷史。元代羊苴咩城為大理路軍民總管府所在地。
洪武年間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將沐英攻下大理后,在羊苴咩城基礎上修建今大理古城,舊城廢棄,漸被掩沒。今大理古城以北500米桃溪南岸,殘存城牆遺址一道。殘牆基寬8~10米,高2~4米,大部分為夯土築成,部分用磚砌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