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漢族,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
沐英出身貧苦,自幼顛沛流離,八歲時被農民義軍將領朱元璋收為義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歲的沐英跟隨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十八歲時,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帥之職隨鄧愈征討吐蕃,因軍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征雲南。雲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鎮守,其鎮滇南十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義母馬皇后病逝,悲傷過度而咳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標的去世,遭受打擊而患病,兩個月後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謚“昭靖”,侑享太廟。此後,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至明末。
大事件
元至正四年(1344年),沐英出生在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
定遠縣一戶窮苦人家。父親早逝,隨母度日,家境貧寒。
至正十一年(1351年)農曆五月,江淮地區爆發
紅巾軍起義,元朝對於紅巾軍的起事隨即展開鎮壓。由於戰事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沐英跟隨母親躲避兵亂,可是不久母親就死在逃難的路上。
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歲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朱元璋發現並收留,當時朱元璋與馬氏夫婦膝下無子,就認沐英為義子,沐英改姓朱,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朱元璋夫婦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不僅教他識字讀書,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沐英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童年。
沐英(左一)與眾將領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沐英隨軍出征,侍奉朱元璋,不辭辛勞。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年僅十八歲的沐英開始擔當軍事要任。先是被朱元璋封為帳前都尉,參與鎮守鎮江(今江蘇省鎮江市);后提拔為指揮使,守江西重鎮廣信(今江西上饒)。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水軍和陸軍取福建,沐英領兵自西進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分水關,佔領崇安(屬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又攻破閔溪十八寨,俘虜陳友定部將馮谷保。朱元璋命他恢復沐姓,並命他移師鎮守建寧(今
福建三明建寧縣),節制邵武、
延平、汀州三衛(皆屬福建)。
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鎮國將軍,任大都督府僉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軍事中樞,掌天下兵馬,當時府中積務繁積。沐英年紀雖輕,聰明敏悟,在府中七年,處事果斷,解決問題明快,毫無遺漏,馬皇后多次稱讚他的才幹,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被朱元璋給予全權派往關陝,體察民情,布施皇上恩惠。又命他練兵準備征戰。同年十一月,沐英擔任征西副將軍,跟隨衛國公鄧愈出征吐蕃。
洪武十年(1377年)農曆四月,鄧愈、沐英領兵至甘肅、
青藏,分三路前進,進攻川藏,一直打到
昆崙山。得勝而回,沒有久留。回師途中鄧愈去世,沐英率領軍隊返回,因軍功獲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
柱國、西平侯,年祿二千五百石,並被授世襲憑證。
少年沐英
洪武十一年(1378年)農曆八月,沐英為征西將軍,與藍玉等統兵征伐
西番。開始的時候在土門峽取得勝利,再進攻到洮州(今甘肅省臨潭縣),俘虜西番十八族頭領阿昌失納。又在東籠山築城,擒獲酋長三副使癭嗉子等,平定朵甘納兒七站,拓地數千里,俘獲男女二萬、各種牲畜二十餘萬。
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又奉命率兵進擊屯兵和林的一支殘留元朝勢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渡過黃河,翻越
賀蘭山,經過流沙,用了七天到達距敵營五十里處。沐英分兵四路前進,一路從後面偷襲敵人,兩路左右夾擊,沐英親率精騎正面衝擊,四面合圍,一舉戰勝,俘虜元朝國公脫火赤、知院愛足及其全部。
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領兵出
古北口,隨大將軍
徐達北征。沐英獨當一面,攻取公主山長寨,攻克全寧四部,然後渡過臚朐河,俘虜知院李宣及部眾。
洪武十四年(1381年)農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軍三十萬征討雲南的元朝殘部。朱元璋親自安排進軍路線,沐英隨傅友德等率主力先進逼曲靖。元朝梁王聞訊,派平章達里麻率十萬軍隊前去抵禦。沐英等人率領士兵冒著霧前進,迅速到達曲靖。
明軍突然出現,達里麻大驚。當時達里麻軍列陣白石江一岸,明朝軍隊在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說敵方已兵陳對岸,扼制水面,這樣渡江對自己不利。於是只擺出渡江的樣子,臨江而立,另派幾十人從下流潛渡,到達對岸后鳴金吹角,大造聲勢,致使這裡麻軍陣勢開始動亂,明朝軍隊趁機渡江。
沐英讓勇猛會游泳的士兵在前面,登岸后與達里麻的軍隊展開大戰。達里麻大敗被俘,沐英將二萬被俘士兵都放還故鄉,明朝軍隊聲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聞訊自殺。沐英、藍玉率兵直逼昆明,昆明不攻自破。盤踞雲南的殘元勢力被消滅。
沐英畫像
雲南西部大理一帶,存在段氏割據勢力。段氏世據大理已數百年。大理後面有點蒼山,前面有洱海,號稱天險。
洪武十五年(1382年)閏二月,沐英和藍玉領兵西攻大理。段世聚眾守在下關(點蒼山有上、下二關,又稱龍首、龍尾關)。沐英、藍玉派遣
王弼進攻上關,沐英、藍玉親自率兵進攻下關,形成犄角之勢;另派一隊人馬攀援點蒼山背後而上,居高臨下作為策應。沐英身先士卒,策馬渡河,將士在他的後面跟隨。段世不知背後虛實,陣勢潰亂,兵敗被俘。攻佔大理后,沐英、藍玉或分兵其他地區,或下諭招降,雲南西部大部歸附明朝。沐英、藍玉又取得平定雲南西部的勝利。
洪武十五年(1382年)農曆七月,沐英率師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烏撒、東川、建昌、芒部諸蠻,設立烏撒、畢節二衛。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農曆八月,朱元璋的馬皇后病逝,沐英聞訊悲傷過度而咳血。
洪武十五年(1382年)農曆九月,當傅友德、沐英再次領兵征服一些地區時,土官楊苴散布明朝大軍已經班師回朝,糾集了二十萬叛軍攻打昆明。當時守昆明的是馮誠(馮國用的兒子),昆明城中缺糧,多數士兵生病,形勢危急。沐英聞訊,率兵返回昆明,和馮誠合力,打敗叛軍,斬首六萬,守住昆明,穩定了局勢。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詔命傅友德及藍玉班師回朝,而留下沐英鎮守雲南。洪武十七年(1384年),曲靖酋長作亂,沐英將其征討降服。並趁機平定普定、廣南諸蠻,打通田州糧道。洪武十九年(1386年)農曆九月,沐英上疏朱元璋,請求讓軍隊屯田開耕。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議。洪武二十年(1387年),沐英平定浪穹蠻族,並奉詔自永寧至大理,每六十里設一堡壘,留下軍隊屯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麓川國主思倫發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寧正率軍將其擊敗。次年,思倫發再次侵犯定邊,軍隊號稱三十萬。沐英挑選騎兵三萬奔往援救,設置三行火炮勁弩。蠻軍驅趕百象,身披甲衣,肩扛欄盾,左右挾著大竹筒,筒中裝設標槍,銳氣十足。沐英將軍隊分成三路,都督馮誠率領前軍,寧正率領左軍,都指揮同知湯昭率領右軍。即將開戰,沐英下令道:“今日之戰,有進無退。”於是乘風大呼,炮弩齊發,象都掉頭而跑。昔剌亦是蠻寇梟將,他殊死而戰,左軍稍有退卻。沐英登高望見此情形,抽出佩刀,命令左右將左帥首級砍來。左帥見一人握刀奔下,心中恐懼,奮力大呼而突入陣中。大軍乘機衝殺,斬首四萬餘人,生獲三十七頭象,其餘的象全被射死。蠻賊將帥各遭百餘箭,伏在象背死去。定邊之戰,明軍大獲全勝,思倫發逃走,諸蠻深受震懾,
麓川從此不再被阻塞。不久,沐英會合傅友德討平東川蠻,又平息越州酋長阿資及廣西阿赤部。
沐英命令軍隊邊防守邊種田,既解決吃糧又穩固駐守,一舉兼得。沐英還招引外省百姓來雲南屯田,朱元璋命外省軍人到雲南屯田,一時雲南屯田大興,糧食收穫大有增加。沐英還以屯田的增減考察官吏的政績,賞罰官員。沐英治理雲南期間,屯田總數百萬餘畝,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發展。
沐英還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大滇池,興修水利;招引商人來雲南,運進米穀、布匹和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沐英還整修道路,保護糧運,使雲南農商都有發展。
沐英增設府學、州學、縣學達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每個月賜給飲食,每年賜給衣服。他本人也經常讀書,手不釋卷,工作閑暇之餘就找儒生講說經史。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季,沐英去京師朝見朱元璋,朱元璋在奉天殿(皇帝辦公的正殿)賜宴沐英,賞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五千兩、鈔五百錠、彩帛百匹。朱元璋高興地說:“自從沐英鎮守在西南,朕就高枕無憂了。”沐英返回雲南后,在景東再敗麓川,思倫發乞降,進貢土產。阿資又反叛,沐英率軍將其擊敗。雲南全部平定,沐英又派遣使者以兵威諭降諸番,番部有通過翻譯輾轉前來進貢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農曆六月,沐英獲悉皇太子朱標去世,哭得十分傷心,不久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48歲。
當沐英的靈柩運抵京城應天府時,朱元璋親往迎接,並派遣宮中官員,負責安葬,追封沐英為黔寧王,謚昭靖,侑享太廟。此後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到明朝末年。
沐英在洪武十四年至洪武二十五年(1381年至1392年)間,一直致力於雲南的平定與治理。其間主要的平亂活動有安撫威服曲靖、廣南兩府之亂,平定浪穹等地變亂,平定土著首領思倫發的叛亂,討伐平定東川土酋之亂,平定貴州普安、雲南臨安之變,出兵征討建昌等地叛亂等,其中以平定土著首領思倫發叛亂之役尤為激烈。朱元璋得知土著首領思倫發蓄意內侵的消息后,命令沐英加強防備,不與敵人輕易作戰。后因思倫發頻頻出兵內侵,危害雲南地方,沐英所部官兵遂奉命出兵征討,期間規模較大的戰役主要有摩勒寨之役和定邊大戰(定邊之戰)。這些平亂活動奠定了雲南邊疆統一、穩定的大局。
沐英平時不苟言笑,但好賢禮士,對兵卒愛惜有加,從不濫殺無辜。在治理雲南期間,他大力發展屯田,解決糧食問題。他把屯田增減情況作為考察官吏政績的主要依據,使屯田總數超過一百萬畝。沐英還修水利,杜絕水患;注重商業發展,召集商人進入雲南;開發鹽井,增加財源,修理道路,保護糧運,使人民安居樂業。
沐英鎮守雲南期間,在各地重修及興建了一批儒學學宮,增設府州縣學十幾所,選擇民間優秀人才及土官子弟讀書。並親頒學制、學規,禮聘人才任教。同時自己也積極參與其中,在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促進了雲南文教事業的發展。
三段擊
據《
明史》所述,沐英在征討土著首領思倫發的時候,思倫發使用了上百頭大象進行攻擊。沐英在使用火器
對付叛軍大象等野獸兵種時有感於火藥裝填速度太慢,改進了射擊方式。
沐英把少量火槍手和弓箭手步兵混編,擺出前後三隊火槍手、神箭手。大象臨近時,第一隊火槍手、神箭手猛烈射擊,然後退至隊伍後方專心裝填彈藥;如果象陣不退,第二隊再射;仍不退,第三隊跟上。明軍火槍、強弩齊發。大象有受傷的,有受驚的,驚慌回逃。明軍獲得勝利。
沐英本姓是什麼,一直是一個謎。明人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中記載:有一次朱元璋問朱英(當時沐英跟朱氏姓)說:“朱英呀朱英,你到底是誰的孩子呢?“朱英只是一個勁地回答:“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養育之恩。”朱元璋似乎不肯罷休,還是一個勁地問朱英,朱英卻始終磕著頭對朱元璋重複剛剛說過的話。就這樣來去了幾個回合之後,朱元璋一下子笑出了聲音來。
最後,朱元璋對朱英說:“你是朕的養子,現在就是不讓你恢復原來的姓氏,也不能讓你再隨我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養育之恩,就賜你姓沐吧,讓你可以永沐皇恩。”
《明史·沐英列傳》
《殊域周咨錄》卷五南蠻
《明史》:黔寧以英年膺腹心之寄。汗馬宣勞,純勤不二,旂常炳耀,洵無愧矣。獨黔寧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勛名與明相始終。
《
劍橋中國明代史》:沐英封於雲南。實際上是沐氏家族使雲南成為明朝的一個省,並使其成為漢族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家族的聲望一直很高,它的權勢是沒有爭議的,歷代黔國公是明朝唯一持續掌握實際領土權力的勛臣。
谷應泰:至若徐中山之忠志無疵,李岐陽之好學飭行,湯信公之聽命唯謹,沐西平之居貴不驕,並皆攀龍鱗而有功,履虎尾而不咥。嗚呼!與畢、散之徒爭烈矣。
邵廷采:①洪武勛舊同國終始者,魏國、黔國及誠意數家,而致命竭忠,天波尤著。②高皇帝開國勛臣,以令聞永世者二:曰徐中山、沐黔寧。中山賜第留都,子孫席先猷,享列爵,稱保家之主可矣。黔寧守在荒徼,世有師命,紓天子南顧憂,視中山之裔宴樂飲食相萬也。
然黔寧在鎮,招徠攜貳,辨方正俗,使人知朝廷,墾軍田一百一萬二千畝,使人知所以有生,恩澤遠矣。死之日,蠻部君長,號哭深山,及定遠繼之,歷年滋久,記人之善,忘人之過,雖夷裔於法,不忍加誅。將吏非犯大惡,未嘗輕戮一人。又何其寬大長者也。其長世也,宜哉!歷鎮一十六世,二王、一侯、一伯、十公、四都督,家門貴盛,即中山猶嗛焉。況其它茅土中絕,櫛風沐爾之澤不祀忽諸君子,是以思繼序也。
蔡東藩:梁王之忠,已見細評,若明得雲南,全出沐英力,而雲南人民,亦戴德不忘,終明世二百七十餘年,沐氏子孫守雲南,罕聞亂事,黔寧之功,固不在中山開平下也。藍玉與沐英,同事疆場,為明立勛,不一而足。捕魚兒海一役,謀雖出於王弼,而從善如流,不為無功。自是殘元餘孽,陵夷衰微,數十年無邊患,誰謂玉不足道者?乃身邀寵眷,志滿氣溢,既不能急流勇退,復不能恭讓自全,遂致兔死狗烹,引頸就戮。明雖負德,藍亦辜恩。藉非然者,玉氏子孫,亦何至不沐氏若乎?前後相照,一則食報身後,一則族滅生前,后之君子,可以知所處矣。
在
評書《大明英烈》和《燕王掃北》里,沐英被描寫成第一金錘將朱沐英,手使兩把擂鼓瓮金錘。
年代 | 電視劇 | 飾演者 |
1996年 | 《乞丐皇帝朱元璋》 | 阮明吉 |
2006年 | 《傳奇皇帝朱元璋》 | 周航 |
明初鎮守雲南的"黔寧王"沐英,在明史及雲南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關於其族屬問題,目前沒有確鑿證據表明他是
回族,官方文獻、地方史料及實地調查資料則證明他並非苗族,從《明史》記載和實地調查等證據來看,沭英實為地地道道的漢族。導致當前沐英"回族說"和"苗族說"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地方家族的歷史重構、民族地區的話語構建和旅遊發展的需要等。——【沐英族屬考辨】
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 2014,31(04)
沐英(公元1344—1392年),字文英,苗族,湖南城步扶城人(《苗族通史》等文獻認定其為
城步苗族,並為其立傳),明朝開國功臣。原本姓李,沐為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賜姓。朱元璋義子——【黔寧王沐英(苗族)的好家風】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