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非垢

張非垢

張非垢(1917年12月~1958年8月),字載五,學名福垢,號庸人,參加革命后改為非垢。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牛城鄉郭村崗人。其父張協焯是重視封建家教的典型舊式讀書人,待人寬厚,一生儉樸。家道興隆時,曾在鄉里辦私塾,頗有聲望。抗日戰爭爆發后,他目睹日軍的燒殺搶掠,激起民族義憤,贊成中國共產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日救國的政治主張,積極支持兒子參加八路軍。

人物經歷


張非垢6歲入完小讀書,12歲入淮陽省立第三中學,15歲入開封河南大學附屬高中。“九·一八”事變后,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反帝愛國主義運動,他以滿腔的愛國熱情,積極參加了學生請願、示威遊行、抵制日貨和為東北義勇軍募捐等活動。1934年秋,張非垢考入燕京大學新聞系,並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參加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反帝愛國的學生運動,成為運動的骨幹力量。他承擔了主編和發行“民先”全國總隊部刊物《生活十月》與燕京大學“民先”油印刊物《先鋒隊》的工作,閱讀了《共產黨宣言》和埃得加·斯諾的《西北印象記》以及《巴黎救國時報》、《大眾生活》等進步刊物,使他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1937年4月,張非垢志立救民於水火,毅然離開北平奔赴延安,受到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接見。同年5月,返回燕京大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七·七”事變爆發后,他把家鄉的進步青年團結起來,組織了“勵志讀書會”。讀書會的主要任務是宣傳抗日,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閱讀《共產黨宣言》、《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怎樣動員千百萬農民》等進步書刊,為中共黨組織在柘城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38年8月,張非垢去延安學習,結業后被分配到八路軍一二O師政治部編輯委員會,主編《戰鬥報》。他經常深入戰地採訪,報道重大戰役的戰績和英雄們的事迹,深受賀龍師長的器重,屢屢晉陞。先後擔任編輯科長、研究室秘書、軍事通訊科科長、晉西北軍區政治部、晉綏軍區政治部西北軍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宣傳部副部長、部長。1950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宣傳部秘書長、副部長。1954年調任國家體委秘書長、副主任等職。他刻苦探索體育科學理論知識,先後發表了30多篇指導性的理論文章,並為毛主席的早期論著《體育之研究》撰寫了再版前言。1956年秋,他率中國足球隊訪問蘇聯、南斯拉夫回國后,針對中國的體育運動狀況,在《新體育》和《體育報》(試版)上發表了多篇文章,深刻指出:“體育工作必須有過硬的技術和頑強的意志,只有這樣才能在體育競賽場上穩操勝券;沒有意志和技術,就如同沒有墨水的鋼筆,本來沒水,哪能寫得出字來”。

人物評價


去世前四個月,他還抱病去中南幾省檢查工作。在病情轉重、腹脹、腿腫的情況下,他仍堅持給武漢體育學校的師生作報告。第二天,接到參加八大會議的電話,趕回北京,病情惡化。醫生囑咐他立即住院,但他讓醫生打了針,仍要堅持參加會議。就在聽劉少奇同志做報告的當天,他終因體力難支,而被急救入院。病榻上,他不顧自己晚期肝硬化腹水併發多種病症,仍堅持學習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文件,為即將出版的《體育文叢》和《中國體育》改寫文稿。彌留之際,他還要愛人給他念報紙,了解國際局勢。他在病中的最後一頁日記里寫著:“報載伊拉克勝利的消息,使人忘卻病痛”。醫護人員和體委的同志無不為他的這種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所感動。誠如國家體委的悼詞所說:“張非垢同志的逝世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損失;他的光榮的一生,忠誠的為黨的事業而努力不懈的精神,是全國體育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斯人已逝,風采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