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蘭卿

中國內地演員

譚蘭卿(1908-1981),原名譚瑞芬,原籍廣東順德,於一九二一年加入粵劇界,行當為花旦及女丑生,戲行中人尊稱她為「六姑」。十三歲開始隨姊姊粵劇花旦桂花甜學戲,並以「桂花咸」為藝名四處登台演出。譚蘭卿1935年便開始拍電影,以演潑辣勢利的家姑聞名藝壇。參演過的著名電影包括:《扭紋新抱惡家姑》(1956年)、《璇宮艷史》(1958年)、《鳳閣恩仇未了情》(1962年)、《七彩胡不歸》(1966年)等等。1981年病逝香港,享年73歲。

生平


譚蘭卿(1908-1981),原名譚瑞芬,原籍廣東順德,於一九二一年加入粵劇界,行當為花旦及女丑生,戲行中人尊稱她為「六姑」。
幼年隨姊姊仙花旺、桂花棠學戲,並以“桂花咸”為藝名四齣登台演出。
她於十六歲時便升任梨園影全女班的正印花旦。其後,與任劍輝等組織梅花影劇團。
她在1927年12月1日(星期四)晚上7時為美國“詠霓裳男女班”在美國舊金山的“永同福戲院”(WorthTheatre)演出粵劇《盲妹雪恨》。
她在1933年香港與上海妹同時加入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成為男女同台後第一批女花旦,上海妹離開太平劇團后,繼續擔任正印花旦,主演名劇有《刁蠻公主戇駙馬》、《鍾無艷》、《鬥氣姑爺》等。她擅唱小曲,有“小曲王”之稱。
1941年香港淪陷,譚氏轉至澳門與任劍輝、梁醒波合作。
抗戰勝利后長住香港,其後因身體發胖,改演女丑,她曾參演出多部電影,共143出,擅演潑辣家姑。
她於1975年退出藝壇,其最後一齣電影是1969年的《威風大少惡千金》。
在1981年3月13日(星期三)上午11時許準確到理髮店燙頭髮,在家門召喚的士時,突然因高血壓昏倒去世。
1981年3月15日(星期日)以佛教儀式在北角的香港殯儀館出殯,由香港的八和會館仝人主持,並由黃炎、麥炳榮、袁耀鴻、林家聲、劉月峰、何鴻略扶靈
遺體在1981年3月16日(星期一)在歌連臣角火葬場被火化,骨灰安放在屯門的道教之青松觀。
從藝經歷
譚蘭卿
譚蘭卿
譚蘭卿在十三歲開始隨姊姊粵劇花旦桂花甜學戲,並以「桂花咸」為藝名四齣登台演出。二十年代末,她從美國回國,在廣州大新公司天台遊樂場及隸菱花影劇團演出。她於十六歲時便升任梨園影全女班的正印花旦。其後,與任劍輝等組織梅花影劇團。一九三五年,她在香港與馬師曾合組太平劇團,繼續擔任正印花旦,主演名劇有《刁蠻公主戇駙馬》、《鍾無艷》等。
她曾參與多個名粵劇團,如女兒香劇團、大龍鳳劇團、花錦繡劇團等等,與多位名伶合作,如羅品超文覺非、麥炳榮等等,主要劇目有《花顛嬌》、《孟麗君》、《鳳閣恩仇未了情》等等。后其因身體發胖轉為女丑,演出過鳳凰劇團的《金釵引鳳凰》。
她在一九三五年便開始加入電影界,以演惡家姑為名。她擅唱小曲,當粵劇演員時,更有「小曲王」、「玉喉」之稱。她第一出主演的電影為《野花香》。她在三十至六十年代期間參演多過二百齣電影,如古裝劇有《梁紅玉血戰黃天盪》、《百戰榮歸迎彩鳳》等。除把曾主演過的粵劇搬上銀幕外,還有參演時裝劇,如《扭紋新抱惡家姑》、《王先生》片集、《烏龍王》片集等。
譚蘭卿
譚蘭卿
她於一九七五年退出藝壇,其最後一齣電影是一九六九年的《威風大少惡千金》。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三日,她因血壓高於香港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特點


譚蘭卿
譚蘭卿
後其因身體發胖轉為女丑,演出過鳳凰劇團的《金釵引鳳凰》。她在一九三五年便開始加入電影界,以演惡家姑為名。她擅唱小曲,當粵劇演員時,更有「小曲王」、「玉喉」之稱。她第一出主演的電影為《野花香》。她在三十至六十年代期間參演多過二百齣電影,如古裝劇有《梁紅玉血戰黃天盪》、《百戰榮歸迎彩鳳》等。除把曾主演過的粵劇搬上銀幕外,還有參演時裝劇,如《扭紋新抱惡家姑》、《王先生》片集、《烏龍王》片集等。她於一九七五年退出藝壇,其最後一齣電影是一九六九年的《威風大少惡千金》。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三日,她因高血壓於香港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譚蘭卿是花旦的大阿姐,上海妹也曾在她下面當過二幫花旦,她這個大阿姐也確實給後面的姐妹們帶了一個好頭,當時粵劇流行唱“小曲”,把“小曲”混合在粵曲里唱。當時“小曲”的來源很雜,有的是英文流行曲,有的是國語時代曲,這種對粵劇的創新可能受到有些人非議,但這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確實得到了百姓聽眾的歡迎。譚蘭卿對於這種創新十分認同,還把這種“小曲”唱法發揮到了極致,以至有老藝人把她稱為“小曲王”,甚至一次在澳門演出時,她連鋼琴也用上了,因為唱小曲多,用鋼琴比較容易伴和。同時譚蘭卿對電影這個新鮮事物也不排斥,1935年便開始拍電影。

成就


譚蘭卿
譚蘭卿
在舊戲班中班規森嚴,等級分明,譚蘭卿作為大阿姐的地位一直沒有人去挑戰,但她也確實有做大阿姐的資本。
無論是先前唱花旦還是後來演丑角,譚蘭卿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唱曲很“清楚”,往往與樂師“拍和”並無曲譜遵循,主要是靠“聽”,靠藝人唱曲時的提示。所以藝人唱曲時所給予的提示最為緊要。音樂與唱曲講究“拍和”,而“拍和”並不是音樂與唱曲“一齊出聲”的意思,這是一種功夫和造詣。譚蘭卿在這方面的功夫做得很老到,令音樂的拍和來得很舒服。

作品


參與製作電影

我愛薄情郎(1949)....演唱黃金萬兩(1954)....演唱假鳳鶯迷(1954)....演唱陰陽扇(1957)....演唱職業夫妻(1962)....演唱小福星(1962)....演唱劍姑七友傳(1952)....演唱劍姑七友奇遇記(1962)....演唱夫妻和順欖(1959)....演唱璇宮艷史-續集(1958)....演唱乖侄(1959)....演唱拉車得美(1958)....演唱金釵引鳳凰(1959)....演唱彩鳳引金龍(1957)....演唱分期付款娶老婆(1961)....演唱胡塗福星(1963)....演唱歡喜夫妻(1961)....演唱野花香(1935)....演唱龍城飛將(1938)....演唱

妹腔

上海妹的嗓音不算清脆,也比較纖細,但是,她善於繼承和吸收傳統的唱功藝術,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悉心研究,刻意求工,加以發展創造。她摹擬千里駒唱腔的神韻,吸收他唱滾花咬字準確,清晰有力,跌宕分明的優點;效法薛覺先露字簡潔,在行腔中多用“大跳音程”的特點;借鑒馬師曾創造的“乙反二黃”下句“6”音收腔,改為“5”音收腔,藉以豐富自己的唱腔。因此,她在發聲和行腔上,能夠做到:“發音靈活而字清音準,韻濃腔美而氣貫丹田。”她首創的這種“反線中板”的新唱法,第一次出現應該在她的名曲《嫣然一笑》里。

電影

好仔不如好新抱(1964)....陳夫人虹霓關(1964)玉龍三戲胭脂虎(1964)....石大娘天從人願(1964)....周新玉添丁發財(1964)順手發財(1964)搶閘新娘(1964)....肥嬸行運老爺車(1964)....吳林氏香城九鳳(1964)情至義盡(1964)....張母隔籬鄰舍兩家親(1964)....小鳳母濟公活佛(1964)....縣夫人改期添丁(1964)老婆本(1964)孝子賢孫(1964)人咬狗(1964)街頭巷尾(1964)....朱玉桂譚蘭卿兩個懵仔爭老豆(1964)....大嫂通天師父(1964)....女警長點錯鴛鴦(1963)....秦永年萬事勝意(1963)....胡母胡塗福星(1963)....榮勝妻黃泉會母(1963)母血洗兒刀(1963)不斬樓蘭誓不還(1963)....鳳母三傻尋女(1963)....醒球妻還我山河還我妻(1963)....梁母八大女俠鬧江湖(1962)....潔貞英雄掌上野荼薇(1962)....反串竇皮海八大女俠鬧江湖-下集(1962)....潔貞春滿帝皇家(1962)....朱女雙龍丹鳳霸皇都(1962)....桂嬋旱天雷(1962)....桐母職業夫妻(1962)....梁嫻家財神到(1962)....畢仁妻小福星(1962)....林美蘭劍姑七友奇遇記(1962)....梳頭蘭三婿回門(1962)孝順仔尋寶遇仙(1962)新夜光杯(1962)....碧霞搶老婆(1962)....何夫人危城金粉(1962)....宮娥東芝巧鳳試郎心(1962)夫妻的秘密(1962)....秦太馬騮精出世(1962)....豬八戒刁蠻元帥莽將軍(1962)....仇母千方百計搶財神(1962)....周辛玉情淚染袈裟(1962)....楊妻唐三藏取西經(1962)鳳閣恩仇未了情(1962)....尚夏氏飛天寶扇斗神燈(1962)....瓊蟬富貴花開鳳凰台(1961)....杜夫人百戰榮歸迎彩鳳(1961)....蓋娥眉一文錢(1961)金大嫂(1961)鬼仔報親仇(1961)....程母子母橋-上集(1961)....何美芬子母橋-下集(1961)教子逆君皇(1961)....皇后小財神(1961)....何麗儀女人的秘密(1961)....錢太孤兒救祖(1961)歡喜夫妻(1961)....胡太太十年一覺揚州夢(1961)....八姑分期付款娶老婆(1961)....李太太譚蘭卿孤鳳淚(1961)太太緝私團(1961)....唐太太百鳥朝凰(1961)....瓊花宮女梁紅玉血戰黃天盪(1961)八美審狀元(1961)....楊春花雷電雙屍救太子(1961)亞福對錯馬票(1960)....蘭姐鳳笛雲歌-上集(1960)....二娘-劉氏鳳笛雲歌-下集(1960)....劉氏冷暖親情-下集(1960)....方程氏淚娉婷-下集(1960)....冷郭氏淚娉婷(1960)....冷郭氏娘子軍封王(1960)....肥婆嬌摩登新娘(1960)招財進寶(1960)....張夫人龍鳳合歡花(1960)....蔡太太鴛鴦江遺恨(1960)....梁江氏鴛鴦江遺恨下集大結局(1960)....梁江氏代代扭紋柴(1960)....鄧氏鳳還巢(1960)....沈夫人天涯慈母淚(1960)鬼媳婦(1960)....江大嬸烏龍王發達記(1960)....何必笑冷暖親情-上集(1960)....方程氏賣花得美(1960)....養母烏龍王飛來艷福(1960)....何必笑苦海紅蓮(1960)....外婆洪氏苦兒送米記(1960)....方氏掃把精(1959)....利羅絲王先生騎正胭脂馬(1959)....王太太金枝玉葉(1959)....姑媽孝感動家姑(1959)....沈夫人王先生招親(1959)....王太太乖侄(1959)....蔡飛燕王先生行正桃花運(1959)....王太太毒婦點天燈(1959)....劉氏 王先生著錯老婆裙 (1959)....王太金釵引鳳凰(1959)....趙母好女唔論嫁妝衣(1959)....潘母片名:光緒皇傳山東紮腳穆桂英-上集(1959)....木瓜山東紮腳穆桂英-下集(1959)....木瓜夫妻和順欖(1959)....倩彩虹蛋家公主爭駙馬(1959)....芳媽神經伯爵(1959)....肥朱飛行太子(1958)....西宮梁后花染狀元紅(1958)....四姐喜臨門(1958)....白玉梅璇宮艷史-續集(1958)....露露舍子奉姑(1958)....林母正德皇夜探龍鳳店(1958)....太后拉車得美(1958)....陳母馬氏芙蓉恨(1958)....司馬夫人朱痕記(1958)....朱嬸-宋氏美男子潘安(1958)....柳魂宵包公奇案(1957)神女會襄王(1957)....太后香羅冢(1957)....三娘彩鳳引金龍(1957)....趙母傻仔洞房(1957)....陳譚氏真假俏郎君(1957)畫里天仙(1957)....張母代代老婆王(1957)....蘭氏亞蘭嫁亞瑞(1957)....六嬸木蘭從軍(1957)....胖兵劍底情鴛(1957)....漢母軟皮蛇三斗老虎乸(1957)....老虎花千嬌六渡何仙姑(1957)....韓譚氏包公奇案灰闌計(1957)....馬王氏陰陽扇(1957)....金玉蘭紅葉仙緣(1957)薛仁貴三戲柳金花(1957)七氣蘇秦(1957)....蘇大嫂釵頭鳳(1957)....陸母猛鬼橋(1957)....張彩霞,張彩虹包公嫁女(1957)....母夜妙善公主(1957)....韋家士卒璇宮艷史(1957)....宮女露露薛平貴與王寶釧(1957)....朱義盛扭紋新抱惡家姑(1956)....成母肥瘦姻緣(1956)....錢嬌霸王雞乸(1956)....大粒墨奇人奇遇(1956)....教育科長花好月圓(1956)....胡太太楊八妹招親(1956)....孟良橫紋刀劈扭紋柴(1956)....扭紋柴假鳳鶯迷(1954)黃金萬兩(1954)....林蘭好女十八嫁(1954)....秦剪娜歌唱胡不歸(1952)光緒皇傳(1952)劍姑七友傳(1952)....梳頭蘭女兒香(1951)我愛薄情郎(1949)楊貴妃(1947)....阿玉蕩婦貞魂(1947)齊侯嫁妹(1944)紅粉佳人(1941)寶劍明珠(1941)癲婆尋仔(1941)贏得青樓薄倖名(1940)....風塵女子慈禧西太后(1940)....西太后洪承疇(1940)....清文太后摩登女招夫(1939)血淚情花(1939)....母親龍城飛將(1938)最後關頭(1938)鬥氣姑爺(1937)野花香(1935)....陶醉儂

與六肥班


譚蘭卿(人稱肥婆蘭)16歲便擔當正印花旦,在全女班時期已經久負盛名,至上世紀30年代更成為粵劇之“四大名旦”之一。她由於擅於發揮其搞笑本能,戲路寬廣而表情詼諧,其妙趣橫生的風格迎合了一般小市民的愛好,故此歷演不衰。正因她一直保持叫座力,引起肥胖的班政家馮少泉盯著這個“肥”字,打響其如意算盤。他想:既然一個肥婆尚且如此吸引,若是糾合其他肥藝人組成一班,豈不是場場爆滿,於是聘請了六個肥胖佬倌,計有梁醒波(文武生)、少新權(丑生)、張舞柳(二幫花旦);張醒非(小生)、梁冠南(武生),組成六條肥台柱,成立了“六肥班”。馮某又挖空心思,在廣州樂善戲院首演那天晚上,舉行肥佬倌斗重量選拔冠軍,讓六位肥人進行過磅儀式,通過傳媒配合,大造宣傳,當晚演出新劇《梁武帝出家》,果然座無虛席。然而,這隻不過是“曇花一現”,演出不到一個月,旺台之熱潮難以維持下去了。

評價


譚蘭卿的聲線很圓滑,聲底甚佳,唱曲時節奏很穩定、節奏分寸把握很准。她的歌腔很露字,其氣息又充足,聲音很清楚。演戲時,舊時的戲院也不算小,在傳聲設備簡陋的情況下,她的聲音也傳得很遠,從第一二行位到最後一行位都聽得清楚。總括來說,她的聲音有“肉”,也有力度,聲音顯得很“溜滑”,沒有半點“粗澀”的雜質。

地位


譚蘭卿是花旦的大阿姐,上海妹也曾在她下面當過二幫花旦,她這個大阿姐也確實給後面的姐妹們帶了一個好頭,當時粵劇流行唱“小曲”,把“小曲”混合在粵曲里唱。當時“小曲”的來源很雜,有的是英文流行曲,有的是國語時代曲,這種對粵劇的創新可能受到有些人非議,但這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確實得到了百姓聽眾的歡迎。譚蘭卿對於這種創新十分認同,還把這種“小曲”唱法發揮到了極致,以至有老藝人把她稱為“小曲王”,甚至一次在澳門演出時,她連鋼琴也用上了,因為唱小曲多,用鋼琴比較容易伴和。同時譚蘭卿對電影這個新鮮事物也不排斥,1935年便開始拍電影。

參演作品

參演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