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師曾
代表作《苦鳳鶯憐》
馬師曾,1900年4月2日出生,字伯魯,號景參,祖籍廣東順德,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
1919年在新加坡“堯天彩”劇團當第三小生。代表作品有《苦鳳鶯憐》《賊王子》《佳偶兵戎》。
1944年,與紅線女成婚。1964年4月21日逝世。
人物關係
出身書香世家。祖父馬肇梅於廣州經營茶莊,幼年與父親馬公權、母親王文煜一同在廣州居住。
1907年家庭經商失敗,他隨祖父、父母親舉家前往武昌,投靠任兩湖書院經學館館長的曾叔祖馬貞榆,因而有機會攻讀四書五經及習練書法,由此打下了一定的國學基礎。
1911年武漢爆發辛亥革命,他隨家人逃離武漢輾轉回到廣州,十五歲考入“敬業中學”。就讀小學和中學期間,對戲劇開始發生興趣,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文明戲”的演出活動。中學未畢業奉父母之命到香港一間銅鐵店當學徒,因不堪忍受店東和其他夥計的欺凌,跑回廣州進入陳壙南的太平春教戲館學戲,與老藝人師傅佳建立師徒關係,自起藝名關始昌,從此開始了粵劇學徒的生活。
1917年廣州太平春教戲館學戲,不久便受聘於新加坡慶維新粵劇團,後轉投普長春粵劇團,並拜著名小武靚元亨為師,期間在南洋一帶學藝和演出,其間不滿班主失信,不讓他當丑生而當馬旦,憤而離班。後轉投當地堯天彩戲班任第三小生,改藝名為風華子,演戲期間巧遇機緣得與著名演員新華同台演出《蘇武牧羊》。不久又到慶難新戲班演出《杜十娘怒沈百寶箱》等劇目,終因當地藝人排擠而失業,流浪戲班之間及賣膏藥、做礦工、當掌柜謀生。
馬師曾照片
1923年回港發展,成功演出《玉樓春怨》《一個女學生》以及他在南洋編演的幾個新戲。於《苦鳳鶯憐》中演風塵俠丐余俠魂,創出有獨特風格的“馬腔”(俗稱“乞兒腔”)。
1925年夏離開人壽年班,與陳非儂等人另組大羅天劇團,在劇團特設編劇部,聘請陳天縱、馮顯洲、黃金台、麥嘯霞等人為專業編劇,他自己也親自撰寫劇本或與人合作編劇。編演了一批古今中外題材的新劇,如《佳偶兵戎》《賊王子》《呆佬拜壽》《紅玫瑰》等。
1929年廣州警察局勒令他主持的“國風劇團”停演6個月,無奈舉家倉皇遷往香港,另組劇團演出於香港、澳門、東南亞和美洲等地區,有時也到珠江三角洲的中小城鎮演出。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他逃出虎口進入廣西重組劇團,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1931年春應聘到美國舊金山演出一年,因戲院院主欺詐被迫逗留兩年。行前他精心編印了《千里壯遊集》帶往美國,向美國觀眾宣揚優美的粵劇藝術。
1933年回到香港與女伶譚蘭卿組成第一個男女合班的粵劇團“太平歌劇社”(后改名“太平劇團”)。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時,返回內地,從廣州到廣西,組成抗戰粵劇團。抗戰勝利后,與薛覺先在香港合演過名劇《蝴蝶夫人》《清宮恨史》。
1942年3月從香港逃亡到湛,在湛江演出近二個月,編演了《衛國棄家仇》《秦檜游地獄》《洪承疇》《救國憐香兩情深》等宣傳抗日救國、痛斥漢奸無恥嘴臉為內容的劇目。
1950年在華南文聯的幫助下,編演了現代劇《珠江淚》。
1951年1月和紅線女參加了“抗美援朝粵劇大集會義演”,演出批判崇美思想的短劇《牛仔褲》。
1955年被邀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周年的日子裡,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表示了要回來工作的決心。12月14日與紅線女回到廣州定居並參加廣東的粵劇工作。
1956年被任命為廣東粵劇團團長,與紅線女合演回廣州后的第一個新編劇目《昭君出塞》,不久兩人又合演根據同名瓊劇傳統戲改編的《搜書院》,併到北京彙報演出。
1959年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的邀請,作為中國粵劇團的團長帶了《關漢卿》等戲赴朝訪問演出。10月率領劇團參加首都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劇目的演出活動,演出了《關漢卿》和《搜書院》。
1961年與紅線女擔任藝術中國粵劇團的總指導,赴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了《關漢卿》《劉胡蘭》等劇。
1962年夏為周恩來總理和賀龍、陳毅、聶榮臻副總理等演出《屈原》一劇的“天問”一場,這是他在舞台上的最後一次演出。
1956年至1962年他演出的劇目主要有《搜書院》《關漢卿》《昭君怨》《桂枝寫狀》《苦鳳鶯憐》《鬥氣姑爺》《刁蠻公主戇附馬》《屈原》《拾玉鐲》《三娘教子》《趙子龍催歸》《鳳儀亭》《喬老爺上轎》《蔡文姬》《劉胡蘭》等。
父親馬公權、母親王文煜。
馬師曾照片
馬師曾、紅線女生活照
1933年回香港組織太平劇團。后創辦“全球電影公司”,所拍影片有《野花香》《難測婦人心》《二世祖》等。
回到新中國后,先後任廣東粵劇團團長、廣東粵劇院院長,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廣東分會副主席,還當選為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
劇照
馬師曾在廣州,香港以及馬來西亞、越南、美國等演出,以扮演粵劇特有的角色行當丑生為主,也演小生,鬚生、花臉。善於吸收文明新劇與電影的表演藝術,對粵劇敢於作改革的嘗試。他苦心獨創了粵劇的新聲“乞兒喉”,並在演《苦鳳駕憐》一劇中的義丐余俠魂而一鳴驚人,逐漸成為近代粵劇藝壇上最有聲望的演員之一。在國內粵語地區、港、澳、東南亞和美洲的華僑中,均享有很高的聲譽。
馬師曾青年時演小生、小武,中年則以丑腳享負盛名。他根據自己洪亮而欠圓潤的嗓音特點而揚長避短,形成一種旋律跳躍,頓挫分明,吐字短促有力,行腔活潑滑稽的唱腔,人稱“馬腔”,他的成名經歷詳見“戲行史話”。馬師曾是一位大膽創新的藝術家。他既繼承傳統,又敢於變化程式為已所用。最突出的是在演唱時,常常巧妙地使用廣州方言俚語作唱詞。他是開創粵劇通俗化的巨匠。他的唱腔尤其是唱“中板”,自然活潑、滑稽突兀;他獨創的“乞兒喉”半唱半白,新穎奇特,頓挫分明,送音悠遠,成為深受觀眾歡迎的“馬喉”。三十年代他引進了一些西洋樂器,豐富了粵劇伴奏音樂。他還吸收了電影、話劇某些表演手法,融化於粵劇的表演之中。其表演,颱風豪放,動作鮮明準確,出奇制勝,塑造人物逼真生動,抗日戰爭期間,香港淪陷、他敢於拒絕敵人的威肋利誘,毅然返回內地,在粵西和桂林,柳州一帶演出。
馬師曾最擅長演丑生戲,後期則多演老生、鬚生戲。他在《關漢卿》和《搜書院》中成功地塑造了關漢卿的生動形象,和搜書院掌教謝寶的生動形象,均已拍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