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二級學院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是同濟大學下的一個二級院校,下設電氣工程系、電子科學與技術系、信息與通信工程系、控制科學與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等5個系和CAD研究中心、CIMS研究中心兩個中心。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有研究生導師110名。
濟息程院擁“嵌入式系統”985平台、“嵌入式系統與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企業數字化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IC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Linux軟體人才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
院設計算程技術研究濟、網技術研究、基礎軟體、集磁仿研、半導息技術研究、網路化系統研究、息技術研究研究構。微軟、西門子、三菱重工、英特爾、摩托羅拉、諾基亞等12家IT著名企業建立了聯合實驗室或技術中心。
息程院。
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推動管理體制改革,促進信息學科發展,1998年4月,同濟大學決定組建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6月,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成立。學院下設電氣工程系(原同濟大學電氣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計算中心、CAD研究中心和CIMS研究中心。
2000年4月,同濟大學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併。上海鐵道大學電氣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電信系(部分)併入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同時,上海鐵道大學電氣工程系保留原名稱;上海鐵道大學電信系(部分)與同濟大學的電氣工程系合併同時更名為信息與控制工程系;上海鐵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與同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合併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合併以後,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下設電氣工程系、信息與控制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育技術與計算中心、CAD研究中心和CIMS研究中心。
2000年6月,同濟大學半導體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成立,掛靠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00年10月,同濟大學信息安全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掛靠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2001年10月,教育技術與計算中心從學院劃出。
2002年3月,同濟大學網路化系統研究所成立,掛靠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02年10月,信息與控制工程系進行重組,分別組建了控制科學與工程系、信息與通信工程系、電子科學與技術系三個單位。學院將所屬院、系的實驗室進行整合,成立了學院實驗中心。原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更名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濟分中心成立,掛靠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2003年12月,同濟大學基礎軟體工程中心成立,掛靠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經過建院初期及並校后對學科專業的全面整合,實現了按照所覆蓋的五個一級學科設系的管理模式。
2004年9月,同濟大學基礎軟體中心成立,掛靠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04年10月,CST—同濟大學現代集成電磁模擬研發中心成立,掛靠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2005年5月,同濟大學網格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掛靠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2006年8月,同濟大學“企業數字化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掛靠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學院下設電氣工程系、電子科學與技術系、信息與通信工程系、控制科學與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等5個系和CAD研究中心、CIMS研究中心2個中心。掛靠的單位有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濟分中心、網格技術研究中心、基礎軟體中心、現代集成電磁模擬研發中心、半導體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網路化系統研究所、信息安全技術研究中心等7個中心、研究所。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據學院官網發布的信息顯示,共有,其中博士生導師46名,學院還聘請了多名院士、知名教授為兼職導師。全院在校研究生達到1430名,其中工程碩士研究生470名,本科學生2800名。
學院擁有良好的科研、教學環境,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濟分中心已進入全國高性能計算能力排行榜。教育部資助建設的標準軟體實驗室以及EDA(電子設計自動化)、DSP(數字信號處理)和PLC、單片機等實驗設備在教學科研中起到重要作用。
學院科研成果顯著,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近30項,在并行工程、複雜系統、智能機器人、PN機理論、信息處理自動化及軟體智能化測試技術、信息安全等前沿領域取得了多項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的研究成果,並有多項成果被實際採用,產生了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學院各學科承擔著數十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要科研項目。
學院學科領域寬廣,專業覆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五個一級學科。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涵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5個二級博士點;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涵蓋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3個二級博士點。
學院的碩士學位授權點多達15個,1998年以來還相繼拓展了電子與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技術、電氣工程、集成電路工程、軟體工程等6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專業設置方面,設有電氣工程及自動化、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信息安全等7個本科專業。
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覆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五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教育部長江學者崗位。
擁有以著名智能控制專家、同濟大學原校長、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由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學者、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科技啟明星、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等組成的強大的中青年教授隊伍。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承擔了30餘項國家863、97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2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通過鑒定的項目數十項,並有20餘項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重要獎項。
建立跨國合作實驗室是利用社會資源進行校企合作辦學的重要措施。與德國漢諾威大學(Universitat Hannover)、芬蘭米開利工業學院(Mikkeli Polytechnic)、法國國立電信學院(Ecole Nationle Superieuredes Telecommunications)等建立了長期的聯合培養計劃。並與國際知名跨國集團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教學和實驗合作關係。如Intel、Mishibishi、Omron、Freescale、TI、Xilinx、PhoenixContact等國際行業領先跨國集團公司。並設有通用電氣、菲尼克斯、戴姆勒·克萊斯勒、西門子、歐姆龍、大眾、寶鋼、UTC、PheonixContact等20餘種獎學金。
學院注重在教學科研活動中吸納大學生進入研究隊伍,引導高年級大學生參與高新技術研究,如機器人技術、集成電路技術、微感測器技術、過程式控制制技術等。教學過程中特彆強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擁有智能機器人、單片機技術、嵌入式系統、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網路控制技術五個大學生創新基地。
依託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博士點和碩士點,結合國家級和省部級等科研課題和推廣應用項目,已經形成了智能控制與機器人、企業綜合自動化理論與工程、通信、計算與控制一體化集成系統、嵌入式系統與車輛控制等四個前沿性的特色研究方向。
控制科學與工程繫於2006年4月14日-15日承辦了第二屆全國高校自動化系主任(院長)論壇。來自全國60餘所高校的100多位系主任和院長參加了論壇,教育部吳啟迪副部長、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戴汝為院士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也應邀出席。與會代表圍繞“自動化學科專業的規劃與建設”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論壇認為,自動化學科是一門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綜合性技術學科,其觀點、理論、技術和方法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國防、現代工業、社會經濟、生命、微光機電系統等各個領域,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蔣昌俊院長
學院黨委領導
職務 | 姓名 |
書記 | 童學鋒 |
副書記 | 喬非、向陽、董變林、王從軍 |
學院紀委領導
職務 | 姓名 |
書記 | 向陽(兼) |
副書記 | 劉峰、張硯秋 |
學院行政領導
職務 | 姓名 |
院長 | 陳啟軍 |
副院長 | 苗奪謙、喬非(兼)、趙衛東、金立軍 |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
分類 | 單位 | |
黨委系統 | 所屬單位 | 學院黨委 |
學院紀委 | ||
電氣信通聯合黨總支 | ||
控制電子聯合黨總支 | ||
計算機聯合黨總支 | ||
學生黨總支 | ||
學院工會 | ||
學院團委 | ||
掛靠單位 | 軟體學院黨總支 | |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直屬黨支部 | ||
行政系統 | 直屬機關 | 院辦公室 |
院教務科 | ||
學生工作辦公室 | ||
研究生工作辦公室 | ||
圖書分館 | ||
直屬系所 | 電氣工程系 | |
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 ||
信息與通信工程系 | ||
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 ||
CAD研究中心 | ||
CIMS研究中心 | ||
掛靠單位 | 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網格技術研究中心 | ||
基礎軟體中心 | ||
現代集成電磁模擬研發中心 | ||
半導體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 ||
網路化系統研究所 | ||
信息安全技術研究中心 | ||
企業數字化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