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釗

民國時期將領

王釗(1880—1964),又名王茂炎,官名釗,字崑山,號彥夫,亦號硯渠,羅田大河岸湯河店頭邊人。其父王皆潤,生意人,小有家財。

個人簡介


王釗於清末考取秀才,后入武昌民辦普通中學學習,其間結識了董必武、李達、詹大悲等進步人士,並受其進步思想影響,棄文就武,入保定軍官速成學校學習,畢業於該校第一期步兵科。畢業后即任清軍某機槍連連長等職。

個人經歷


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爆發后,王釗所在的清軍奉命鎮壓起義軍。清軍抵達漢陽,王釗夜不能寐,自念“大丈夫不能救民於水火,又豈能為虎作倀!”於是趁黑夜潛渡漢水,向革命軍投誠,得到黃興等人的高度信任,黃立即命他抗擊清軍。他表現英勇,在守衛漢陽古琴台的一次戰鬥中,一顆子彈打穿胸部,傷及肺葉,仍不退下戰場,堅持戰鬥。民國元年(1912),王釗傷愈后,受聘於武漢陸軍中學,任教習官。民國二年赴北京,供職於北京陸軍部,負責編纂《陸軍平時編製草案》,其間著重對中、日、德、俄、英、法六國的軍事編製及其沿革進行了很深的研究,編纂成《六國軍制史初稿》,此書為我國新軍制的建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民國四年,王釗應陳伯生的邀請,赴陝西任督軍署課長,后改任陸軍第六旅督帶官,曾獲得陸軍部獎給的“六等文虎嘉禾章”一枚。民國十五年,王釗應詹大悲邀請,就職於湖北省財政廳,任某科科長職務。次年赴南京,任國民黨參謀本部少將處長。民國二十年升任國民黨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兼任軍事新聞檢查局局長。民國二十七年,抗日戰爭爆發,王釗隨同國民黨中央z府遷入重慶,因積極主張抗日,受到蔣介石排擠、冷落,故久不升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寄居武昌,被舉為民主人士,曾多次列席湖北軍政治協商會議,1964年病故於武昌寓所,終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