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山苣苔

苦苣苔科瑤山苣苔屬植物

瑤山苣苔(DayaoshaniacotinifoliaWTWang),是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根狀莖近圓柱形,葉片紙質,寬橢圓形、圓卵形或近圓形,邊緣近全緣或有不明顯小淺鈍齒,兩面稍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貼伏短柔毛。聚傘花序;花序梗與花梗均密被短柔毛;苞片對生,線狀披針形,密被短柔毛;裂片狹三角形或披針狀線形,邊緣近全緣或有少數小齒,花絲著生於花冠基部,狹線形,花藥暗紫色,長圓形,花盤環狀,子房線形,柱頭半圓形或寬卵形,幼果線形,9月開花。

分佈於中國廣西金秀大瑤山。生於海拔860-1200米的山地林中或路邊林下。

瑤山苣苔為單種屬植物,在研究植物的系統進化上有重要意義。

植物學史


瑤山苣苔(DayaoshaniacotinifoliaW.T.Wang))是1983年由王文采命名發表的瑤山苣苔屬植物種。根據採集記載,鍾濟新於1932年在原廣西蒙山縣古仆村雲徙山(現金秀縣共和村古仆屯)首次採到瑤山苣苔標本,存放於廣西植物研究所標本館(IBK,採集號為90913);大瑤山綜合考察隊和覃德海於1981年在金秀老山林場的青年工區和獨木橋採到標本(大瑤山綜合考察隊10930,覃德海64865),並發表新種。

形態特徵


瑤山苣苔
瑤山苣苔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近圓柱形,頂端粗約7毫米。葉9-17枚,均基生;葉片紙質,寬橢圓形、圓卵形或近圓形,長2.5-5.5厘米,寬2.3-4.8厘米,頂端微尖、鈍或圓形,基部稍斜,圓形或寬楔形,偶爾淺心形,邊緣近全緣或有不明顯小淺鈍齒,兩面稍密被白色短柔毛,側脈每側4-7條,下面稍隆起;葉柄長0.8-6厘米,密被貼伏短柔毛。聚傘花序2-4條,每花序有1-2花;花序梗長5.5-8.5厘米,與花梗均密被短柔毛;苞片對生,線狀披針形,長5.5-9毫米,寬1.2-2.2毫米,密被短柔毛;花梗長4-12毫米。花萼5全裂,裂片狹三角形或??胱聰噝危5-8毫米,寬1.2-2毫米,邊緣近全緣或有少數小齒,有3條脈,外面稍密被短柔毛,內面只在上部疏被短柔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長1.3-1.9厘米,外面疏被短柔毛;筒長7-9毫米,口部直徑5-9毫米,內面疏被短柔毛;檐部直徑1-2厘米,上唇長7-10毫米,2裂,裂片寬卵形或圓卵形,寬6-10毫米,下唇長7-12毫米,(2-)3裂近中部,裂片三角形,寬2-6毫米,邊緣有短柔毛。雄蕊(1-)2;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8-2毫米處,狹線形,長7.5-14毫米,疏被短柔毛,花藥暗紫色,長圓形,長2-3毫米,無毛;退化雄蕊2或不存在,狹線形,長約4毫米,被短柔毛。花盤環狀,高約1毫米。雌蕊長1-1.6厘米,子房線形,長4.5-9毫米,密被短柔毛,花柱疏被短柔毛,柱頭半圓形或寬卵形,寬約0.6毫米。幼果線形,長約2.5厘米,被短柔毛。花期9月。

分佈範圍


產於廣西金秀大瑤山。生於山坡林中或路邊林下。海拔860—1200米。
該科約140屬,2000種,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有56屬,約416種,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少數屬往北分佈,最北可達遼寧西部。其中28屬為中國特有屬。
瑤山苣苔為中國廣西特有植物,分佈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境內的大瑤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09°54′-110°15′,北緯23°43-24°09′。

主要價值


瑤山苣苔為單種屬植物,在研究植抄物的系統進化上有重要意義。
瑤山苣苔
瑤山苣苔

保護級別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CR)。在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批)中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2004))定為極危種(CriticallyEndangered)。列入《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
瀕危原因
內部原因:植物種群的規模影響著種群的生活潛力,種群規模小是種群趨向瀕危的特徵之一。小種群的數量少,其自身的數量變化隨機性大,而且易受環境的波動、災害和遺傳漂變等隨機因素的影響,所以滅絕率較高。有研究表明,小種群容易產生自交和退化,其遺傳漂變幾率的增加將導致種群遺傳多樣性降低,自然選擇作用會隨著小種群遺傳多樣性下降而減弱,從而增大了其遺傳的不穩定性,使種群逐漸失去適應能力。瑤山苣苔分佈區極其狹小,種群分佈現狀必然引起種群間基因交流少,近交程度大,有效種群範圍縮小,加之其主要生長於林下岩石上,當環境條件變化時,導致其生境十分脆弱,種群生長不良,而處於極度瀕危的狀態甚至滅絕。王印政等研究尖舌苣苔族(Klugieae)物種滅絕速率時發現,進化水平較低即系統發育上比較原始的類群,其居群滅絕速率往往較高,進化水平較高即系統發育比較特化的類群,其居群滅絕速率往往較高,進化水平較高即系統發育比較特化的類群,其居群絕滅速率則低。瑤山苣苔的雄蕊著生於花冠近基部,花藥二室平行,不叉開,是苦苣苔科較原始的種,這也可能是瑤山苣苔瀕危的原因之一。瑤山苣苔種子每年11月份中旬成熟,種子小,其果實長度不足1毫米,千粒重約為16毫克,大部分苦苣苔科植物種子萌發大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瑤山苣苔種子成熟后,要經過一個寒冷的冬季(當地極端最低溫可達-4.8℃)才能萌發,嚴重影響了種子的生活力,從而導致萌發率降低。在野外調查中發現,在瑤山苣苔群落較大的種群附近,很少見到瑤山苣苔的幼苗這就是很好的見證,這可以從野外觀察得到證實。
外部原因:外部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其中人為原因是導致其瀕危的最主要原因。長期以來,大面積的天然林被砍伐,資源被過度開發利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等都使不少稀有物種瀕臨滅絕。瑤山苣苔也不例外,20世紀30年代瑤山苣苔在金秀瑤族自治縣共和村古仆屯有分佈,但因近年來大面積種植杉木和八角,瑤山苣苔耐以生存的生境遭到破壞,使瑤山苣苔已瀕於絕滅。病蟲害也是瑤山苣苔瀕危的原因之一,瑤山苣苔的蟲害相當嚴重,主要危害部位是花、果實和種子。花期主要危害其花序梗,導致結果率降低。在種子成熟期,其果實蟲害率達86.3%,嚴重影響了瑤山苣苔的結實率。害蟲為鱗翅目蛾類,其幼蟲在果期危害種子后並在蒴果上吐絲結繭,將整個果實包裹住,嚴重影響了種子的傳播。災害性天氣也對瑤山苣苔的生存產生不利影響,據調查統計,在2008年1-2月的凍害期間,瑤山苣苔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直接被凍死的達100多株。瑤山苣苔為多年生常綠草本,對生長基質有較嚴格的專一性,生活在較陰濕的岩石上,對空氣濕度和土壤水分需求都有一定的要求,加之瑤山苣苔生長於林下草本層,植株矮小,在與其它草本競爭中難以取得優勢地位,往往導致更新困難,種群數量難以得到有效補充,使種群數量下降。
保護措施
● 增加投入,就地保護
與其他保護方式相比,自然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有著更多的優越性,如能保護足夠大的種群和完整的種群結構,能夠提供物種生存和自然進化的場所,並能使基本的生態過程和生命系統得以維持等,就地保護是保存種質資源的最有效的手段。金秀老山自然保護區的前身是金秀老山國營林場,林場經濟困難,沒有設立專門的保護機構和配置專門的管理人員,更沒有專門的保護經費對珍稀瀕危植物進行保護,再加上管理手段和設施落後,保護工作難已開展,為此,建立自然保護區是當前最首要的任務之一。當前最有效的辦法百是在金秀老山自然保護區內的獨木橋和青年工區建立兩個瑤山苣苔保護點,明確重點保護範圍,對其及生境進行重點保護。
● 開展遷地保護研究,擴大瑤山苣苔的種群數量和分佈範圍
遷地保護是保護和拯救珍稀瀕危物種及其自然居群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僅可使不同的居群放置到一起保護,降低保護成本,而且還可以創造適宜條件,建立新的人工居群,另外也便於進行系統學、分類學和育種學研究。鑒於瑤山苣苔的瀕危現狀,有必要對瑤山苣苔進行遷地保護。通過對原生地和引種地瑤山苣苔的生長動態、生境動態和自然更新狀況進行定位觀察對比研究,並監測其生長發育規律,把經過遷地栽培的人工種群再引種到瑤山苣苔原來適合的自然生態系統中或適合它們生存的環境中,以增加種群數量,增強瑤山苣苔在群落中的群體作用,從而避免其在原生環境中的滅絕,逐步達到瑤山苣苔種群恢復的目的。
● 加強瑤山苣苔的科學研究
針對瑤山苣苔的研究較少,因此應加強對瑤山苣苔生物、生態學特性,特別是其繁殖特性的深入研究,為瑤山苣苔解瀕提供技術支持。鑒於瑤山苣苔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加強其藥理成份研究,同時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開展瑤山苣苔的快速繁育,有計劃、有步驟的引種栽培,擴大瑤山苣苔的種植面積,以利於瑤山苣苔的資源擴大,這樣既可使瑤山苣苔野生資源得到很好的保護,又可以充分發揮其多種經濟用途,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使保護和利用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