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油黨
出自《阿q正傳》中的詞語
柿油黨,語出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是“自由黨”的諧音。
目錄
柿油黨語出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是“自由黨”的諧音:
“這幾日里,進城去的只有一個假洋鬼子。趙秀才……寫了一封‘黃傘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帶上城,而且托他給自己紹介紹介,去進自由黨。假洋鬼子回來時,向秀才討還了四塊洋錢,秀才便有一塊銀桃子掛在大襟上了;末庄人都驚服,說這是柿油黨的頂子,抵得一個翰林。”
《阿Q正傳》第八章“不準革命”里有一段寫趙秀才投機革命的情節。他想親自拜訪革命后“也做了什麼”但“未庄人都說不明白”的舉人老爺,卻因為進城有剪辮子的危險,所以他寫了一封“黃傘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帶上城,托他給自己介紹介紹,進自由黨。假洋鬼子回來時,還向秀才討了四塊洋錢。於是,秀才便有了一塊銀桃子掛在大襟上。未庄人都驚服,說這是柿油黨的頂子,抵得一個翰林。
文中的“柿油黨”是“自由黨”的諧音。關於這個“自由黨”,有人認為是作者杜撰的,也有人以為是暗指同盟會或光復會,甚至還有人認為是指國民黨。一本名為《魯迅作品人物圖典》便是這樣認為的。該書介紹“假洋鬼子”時有這樣一段話:“……(假洋鬼子)與‘革命黨’聯繫,還為趙秀才也買了一塊‘國民黨’的銀桃子,儼然成了正宗國民黨,在未庄指手畫腳。”(第31頁)這些看法都是毫無根據的猜測。有“銀桃子”便“儼然成了正宗國民黨”云云,更是錯得離譜。“銀桃子”不是作者的杜撰,且跟“國民黨”也沒有什麼關聯,而是“自由黨”的黨徽。
辛亥革命時確確實實存在過一個以“自由黨”為名的資產階級政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保存的檔案中就存有該黨的部分史料,其全稱為“中華民國自由黨”。自由黨成立於1912年2月3日,本部最初設在上海,同年6月遷到北京。他們擁戴孫中山、黃興為正、副總裁,但實際負責人是臨時總裁李懷霜(《天鐸報》總編)。自由黨的成員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據紹興文史資料載:“自由黨紹興支部於1913年2月27日由丁匡公、徐嗣龍等15人發起成立,有黨員350餘人,負責人為理事長徐嗣龍,社會黨幹事何幾仲也為主要頭目,贊成者有孫德卿等……”自由黨以資產階級標榜的“自由”“平等”為口號,政治上有四大主張,分別是“維護社會自由、驅除共和之障礙、倡導絕對自由、同情社會主義”。自由黨還對袁世凱的專制統治有過反對錶示。1913年8月30日,袁世凱政府以該黨“實欲結合黨徒,陰謀與政府為敵”和“所結黨徒又多下流社會”等為理由通飭禁止。從此,自由黨北京本部和各地支部均遭政府當局解散,前後存在僅一年零六個月。《中華民國自由黨簡章》徽章款規定:“中華自由黨黨員皆有佩戴徽章之權利,但入黨時須交納徽章費一元,在宣布召開成立大會之前三日內憑據領取,以便開會時佩戴入場。若開會時黨員未戴徽章,不得給予證書,黨員資格即算取消……”自由黨的徽章有兩種:一種是“金質名譽徽章”,該徽章獲得者必須是“慨助本黨經費至五十元以上及介紹同志入黨滿五十人以上者”;另一種是黨員共同佩戴的銀質徽章,就是小說中所說的“銀桃子”。“銀桃子”是“自由黨”的徽章有實物佐證。1977年浙江省麗水市博物館就曾徵集收藏到包括“銀桃子”在內的幾件“自由黨”文物。證書、證章完整配套,經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鑒定專家組鑒定,被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全國各地已先後發現八九枚“銀桃子”。這些“銀桃子”的規格、造型、材質、銘文等基本相同:都是大約長5厘米、寬4厘米;外形為桃子狀;銀質材料;正面鐫有“中華自由黨黨員”三排楷體字(如文後照片)。不過,這些“銀桃子”也稍有不同,有明顯的版式區別,按地區分有江蘇版、浙江版、上海版、安徽版、山東版等多種版式。
辛亥革命時期的紹興,的確有許多像假洋鬼子那樣的投機分子混入革命黨后在城鄉招搖撞騙,橫行霸道,為非作歹,魚肉百姓。他們就是因為“有了這銀桃子的黨章掛在胸前,在鄉間就成了土皇帝,什麼人都看不在眼裡”,因此“銀桃子的徽章一時曾經很出風頭”。魯迅在《哀范君三章》中有“白眼看雞蟲”句,譏諷的就是自由黨紹興支部的骨幹何幾仲(“雞蟲”是“幾仲”的諧音)。
顯然,《阿Q正傳》運用“自由黨”“銀桃子”的史實,有著深層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僅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的社會風貌和歷史現實,形象地指出這種革命“換湯不換藥”與以前並“沒有什麼大異樣”的客觀事實,而且還嚴正批判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深刻反映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徹底性。
至於把“自由黨”叫做“柿油黨”,魯迅先生自己已經解釋得很清楚:“‘柿油黨’……原是‘自由黨’,鄉下人不能懂,便訛成他們能懂的‘柿油黨’了。”《阿Q正傳》寫未庄人的訛稱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不僅在幽默滑稽中包含著辛辣的諷刺,而且還可讓人在嘻笑聲里進行嚴肅的思考。總之,“柿油黨”的叫法,除了詼諧幽默地表達出農民群眾對投機革命、巧取豪奪的土豪劣紳的鄙夷和不滿之外,更主要的是還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資產階級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錯誤,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一個並不引人注意的黨名,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稱呼,卻包含著魯迅先生如此豐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旨,真是名作無閑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