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祜

原紅四軍一縱隊黨代表

彭祜,湖南宜章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4月參加湘南起義,隨著朱德部隊上了井岡山。曾任紅四軍一縱隊黨代表(司令員是林彪)。1933年秋,調任閩贛軍區政治部主任、閩贛省委委員、政治保衛局委員。這個人擅長做群眾工作,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在閩贛軍區軍中的影響不可小視。

人物簡介


彭祜與宋清泉、徐江漢三人牢牢地控制著閩贛軍區的大權。紅軍主力長征后,他們奉行“左”傾軍事路線,面臨強敵的猛烈攻擊,他們仍命令部隊“備足糧食,堅守城池”,與優勢敵軍打硬仗,拼消耗。因此,閩贛蘇區損失慘重。1935年3月,閩贛省接到了中央分局最後一個電報指示,指示上說:閩贛省要獨立自主地堅持鬥爭,哪怕十年,十五年,如果萬一不行,可前往閩南,與陶鑄領導的閩南特委會合。據此,宋、彭、徐主張向閩南、閩中游擊,省委書記鍾循仁沒有反對。閩贛軍區部隊到達閩中德化、永泰、仙游三縣交界處的紫山地區被包圍,彭祜等人信心動搖,決定投敵。

主要事迹


據彭祜在國民黨福州反省院關押“感化”期間寫的自首反共文章《誤入歧途與悔禍來歸》一文,較詳細地描述了該三人陰謀反叛的過程:
“初我等三人(按:即指彭、宋、徐三人)均未正式會議過……亦系暗合;蓋均有是種衷曲,互相心知,不謀而同;不過中以宋往返於我與徐之間,因彼在司令部與徐同屬一處;迄至五月初旬,軍次際上,入夜因宋至偽第二營與該營長、政委(按:營長吳仁金、政委王為生均於此次事變中叛變)相談,出言不慎,為偽保衛局偵探偷聽而迅報於偽保衛局,此時政治部之某特務員又適在保衛局,因與宋有同鄉關係,竊聽偵探之報告后,知宋有危險,又飛告於宋,於是我等三人,方正式密議,宋、徐先將偽第二營拖出,我負責偽第一營。從起事日起,至完全拖出止,前後共約五天。與在仙游擊第四行政督察公署接頭,全團員兵五百餘名,概歸中央。……”
投敵的人數不只五百餘名,而是六百三十多名。而且,被帶投降的全團官兵並非由國民黨第四區行政督察公署接收。實際情況是當國民黨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孟平接洽投降后,“該專員一面虛與委蛇,一面深慮人槍眾多,該署實力有限,解決不易,正報告請示辦理間,適第九師二十五旅五十團搜剿……至仙,遂於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十一日將其全部包圍繳械……”也就是說,5月11日,被宋、徐、彭等叛徒帶到仙游投降的六百多人是被國民黨第九師繳械抓走的。“紫山事變”爆發后,大部隊都被宋、徐、彭等拉下山投敵而去,閩贛省革命力量的活動就此結束。
省委書記鍾循仁,省蘇主席楊道明和省委工作團的部分人員未隨之下山投敵。楊道明等七人突圍出來,其中五人轉回原籍,楊道明、黃家法(興國人,省委機關一般幹部)流落在永泰山區,后在永泰縣闇亭寺當和尚。1984年後,楊道明還擔任了永泰縣政協委員、常委,永泰縣佛教協會會長,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省委書記鍾循仁則下落不明,至今他的去向依然不清楚。
據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江西英烈》一書,是彭祜借口看地形槍殺了鍾循仁。
彭祜叛投后被國民黨當局送往福建省反省院“感化”三年,1937年5月被釋,1941年加入國民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湖南省民政廳工作,查清叛徒歷史后,1953年3月被處死。
一九四九年六月,陳毅同志曾與方誌純認真談起閩贛失敗的教訓。陳毅問方誌純閩贛根據地是怎麼失敗的,方回答說:“有兩條很重要的原因:一是路線不對。主力紅軍長征,中央根據地放棄后,閩贛根據地就顯得單薄了,我曾提出,隊伍應向閩北或閩西靠攏,閩北有黃道,閩西有鄧子恢。這兩個地方的群眾基礎好,地形又複雜,打幾年游擊是很有利的。但宋清泉、彭祜他們不同意,他們主張開闢新區,向閩南發展,鍾循仁又動搖於兩者之間。可是,閩南沒有任何基礎,去開闢新區那是十分困難的。結果,不僅沒有在閩南站住腳,最後連閩贛根據地也丟了。”陳毅聽到這裡憤怒地說:“這就是左傾盲動,好大喜功。實際上是向那裡逃跑,我們黨積攢這點本錢就敗在這些傢伙手中。”我告訴他,到延安后,朱總司令也問過我有關閩贛失敗的原因和經過。總司令也是這個意見。總司令說,你們不管是往閩北還是閩西都不會失敗。陳毅同志聽了后說:“是嘛,後來事實也證明,閩北和閩西都沒有垮掉,都堅持了三年游擊戰嘛。”他看了我一眼,繼續問道,“第二個原因呢?”“第二個原因是沒有一個好的領導核心。當時,閩贛省的幾個主要領導人,省委書記是鍾循仁,省軍區司令是宋清泉,軍區政治部主任是彭祜……”我話還沒說完,陳毅手一揮急躁地打斷我的話說:“彭祜我知道,這傢伙一不會打仗,二怕死。宋清泉是彭祜的警衛員,也不會打仗,膽小得很!”我接著說:“正是這樣,三五年下半年,部隊連續遭到失敗,宋、彭就叛變投敵了。”陳毅同志一聽說叛徒就火冒三丈,並憤慨地說:“這些傢伙終究會找到的,他們是歷史的罪人,逃不脫歷史的懲罰。”果然如陳毅所料,解放后,宋清泉、彭祜先後被逮捕法辦。叛徒終於得到應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