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3條詞條名為王志剛的結果 展開
- 第十九屆中央委員,科學技術部部長
- 中國內地演員
- 黑龍江籍影視演員
- 湖南省人民防空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 北京影視演員兼動作導演
- 華北電力大學副教授
- 中國影視演員
- 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原巡視員
- 山東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 眉山市公安局原副局長
- 北京車站爆炸案主犯
- 王志綱工作室首席策劃
- 銀川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成員
- 昌平區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
- 江蘇省邳州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
- 山西省霍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中共穆棱市委副書記,穆棱市市長
-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院長
- 四川成都市青羊區委常委、副區長
-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黨組成員
- 長寧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山西省朔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
- 山東省聊城市政協主席
-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
- 重慶醫科大學教授
- 山西銀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 書法家
-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監察室主任
- 河北農業大學原校長
- 山西省忻州市政協黨組成員、秘書長
-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 河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委員
- 慶陽市公安局禁毒警察支隊政委
- 天津市河北區第十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 青海省瑪沁縣副縣長
- 濟南市商務局副局長
- 原青海玉樹中級人民法院院長
-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教授
-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駐海南記者站站長
- 廣州鐵路公安處刑警支隊支隊長
- 衡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
- 呼和浩特市玉泉城管局大隊長王志剛
- 吉林省紀委駐省安監督局紀檢組副組長
- 江蘇省現代提梁紫砂壺大師
- 雕塑系副主任
- 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
- 宜賓市長寧縣下長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
- 雲南師範大學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副教授
- 電子科技大學講師
- 中山大學講師
- 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 山東省曹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
- 陝西金牛乳業董事長
- 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員
- 京劇麒派老生演員
- 當代書法家
- 撫順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主任
- 武漢科技大學教授
- 江蘇省金陵汽車制配廠工藝工程師
- 山東省果茶技術推廣站副站長
- 花木大世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 廣州浪奇前董事會秘書
- 四川仁厚律師事務所主任
- 書畫家
- 吉林財經大學馬列教研部副主任
-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上海時光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
- 齊齊哈爾大學教授
- 南通電視大學講師
-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主編
- 海南師範大學教師
- 吉林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
- 江油市人社局辦公室科員
- 內江書畫家王志剛
- 黃埔校友
-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董事長
- 江油市人社局辦公室主任
- 漯河酒真集團公司董事長
- 北京聚樂嘉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
- 北京市丰台區盧溝橋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 濱州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
- 天津市寧河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 七冶安裝工程公司新疆分公司黨支部書記
- 伊春市死亡4人的較大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
- 寧江區畜牧業管理局副局長
-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
- 慶陽市女子職業學校副校長兼教務主任
- 廣州合光同塵企業首席諮詢師
- 農業部畜牧總站牧業發展處處長
- 山東科技大學原副校長
- 萊西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便民服務中心
- 京劇老生
- 詩人
- 江蘇省南京化學試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總支組織委員
- 太原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 中國光大銀行石家莊分行副行長
- 北京市第六批五星級志願者
- 濟南市藍天救援服務中心隊長
- 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原巡視員
王志剛
華北電力大學副教授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無黨派人士;
男,1973年2月生,河北省行唐縣人。
1992.9-1996.7 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 本科。
1996.9-200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非線性科學中心理論物理專業 碩博連讀;導師為汪克林教授和完紹龍教授(期間得到過阮圖南教授的不倦教誨)。
2001.7-2003.7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室 博士后,導師為張宗燁院士和黃濤教授。
2003.9-現在 華北電力大學數學與物理系。
研究方向:相對論束縛態、QCD求和規則、多夸克態以及超對稱唯象學。
科研基金: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華電重大項目預研基金一項。
學術兼職:《中國物理快報》特約評審人。
教學職責:主講物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
部分研究成果:
1.關於D介子衰變常數的論文被國際著名粒子數據組CLEO Collaboration多次引用;見論文Z.G.Wang,W.M. Yang, S.L.Wan,Nucl.Phys.A744(2004)156【hep-ph/0403259】。
2.本人關於標量介子結構和性質的研究成果被世界權威的粒子數據組Particle Data Group 在2006年出版的粒子物理表《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中多處引用;見論文Z.G.Wang, W. M.Yang, Eur.Phys.J. C42 (2005)89【hep-ph/0501105】和Z.G.Wang,W.M.Yang,S.L. Wan,Eur.Phys. J.C37(2004)223【hep-ph/0401046】。
近期發表論文:
(1)Z.G.Wang;Nucl.Phys.A (in press)【hep-ph/0610171】。
(2)Z.G.Wang;Phys.Rev.D75(2007)054020【hep-ph/0701176】。
(3)Z.G.Wang;Phys.Rev.D75(2007)034013【hep-ph/0612225】。
(4)Z.G.Wang;J.Phys.G34(2007)753【hep-ph/0611271】。
(5)Z.G Wang,S.L.Wan;Eur.Phys.J.C(in press)【hep-ph/0608164】。
(6)Z.G.Wang;J.Phys.G34(2007)493【hep-ph/0609155】。
(7)Z.G.Wang,S.L.Wan;J.Phys.G34(2007)505【hep-ph/0601105】。
(8)Z.G.Wang,S.L.Wan,W.M.Yang;Commun.Theor.Phys.47(2007)287
【hep-ph/0506035】。
(9)Z.G.Wang,S.L.Wan;Chin.Phys.Lett.23(2006)3208【hep-ph/0608263】。
(10)Z.G.Wang,S.L.Wan;Phys.Rev.D74(2006)014017【hep-ph/0606002】。
(11)Q.Wang, Z.G.Wang, J. Wu;Phys.Rev.D74(2006)014021【hep-ph/0605092】。
(12)Z.G.Wang,S.L.Wan;Phys.Rev.D73(2006)094020【hep-ph/0603007】。
(13)Z.G.Wang,S.L.Wan;Nucl.Phys.A778(2006)22【hep-ph/0602080】。
(14)Z.G.Wang,S.L.Wan,W.M.Yang;Eur.Phys.J.C47(2006)375
【hep-ph/0601060】。
(15)Z.G.Wang,S.L.Wan,W.M.Yang;Phys.Rev.D73(2006)094011
【hep-ph/0601025】。
(16)Z.G.Wang,S.L.Wan,W.M.Yang;Eur.Phys.J. C45(2006)201
【hep-ph/0503007】。
(17)Z.G.Wang,W.M.Yang,S.L.Wan;Commun.Theor.Phys.45(2006)320
【hep-ph/0501015】。
(18)Z.G.Wang,W.M.Yang,S.L.Wan; Phys.Rev.D72(2005)034012
【hep-ph/0504151】。
(19)Z.G.Wang,W.M.Yang,S.L.Wan;J.Phys.G31(2005)971【hep-ph/0503297】。
(20)Z.G.Wang,W.M.Yang,S.L.Wan;J. Phys. G31(2005)703【 hep-ph/ 0501278】。
(21)Z.G.Wang,W.M.Yang;Eur.Phys.J.C42(2005)89【hep-ph/0501105】。
(22)Z.G.Wang,W.M.Yang,S.L.Wan;Phys.Lett.B615(2005)79
【hep-ph/0411142】。
(23) W.M.Yang,Z.G.Wang;Nucl.Phys.B707(2005)87【hep-ph/0406221】。
(24)Z.G.Wang,W.M.Yang,S.L.Wan;Nucl.Phys.A744 (2004) 156
【hep-ph/0403259】。
(25)Z.G.Wang,W.M.Yang,S.L.Wan;Eur.Phys.J.C37(2004)223
【hep-ph/0401046】。
(26)L. Li,Z.G.Wang,T.Huang;Phys.Rev.D70(2004)074006
【hep-ph/0311296】。
(27)Z.G.Wang,W.M.Yang,S.L.Wan; Phys.Lett.B584(2004)71
【hep-ph/0311150】。
(28)Z.G.Wang,M.Z.Zhou,T.Huang; Phys.Rev.D67(2003)094006
【hep-ph/0212336】。
(29)Z.G.Wang,S.L.Wan; Phys.Lett.B536(2002)241【hep-ph/0204158】。
(30)Z.G.Wang;J.Phys.G28(2002)3007【hep-ph/0204157】。
(31)Z.G.Wang,S.L.Wan and K.L.Wang; Phys.Lett.B498(2001)195。
(32)Z.G.Wang;Chin.Phys.Lett.20(2003)362【hep-ph/0203197】。
(33)Z.G.Wang,S.L.Wan,K.L.Wang; Chin.Phys.Lett.18(2001)743。
(34)Z.G.Wang,S.L.Wan,K.L.Wang; Commu.Theor.Phys.35(2001)697。
(35)Z.G.Wang,S.L.Wan,K.L.Wang; Chin.Phys.10(2001)497。
(36)Z.G.Wang,S.L.Wan【hep-ph/0607135】。
(37)Z.G.Wang,S.L.Wan,W.M.Yang【hep-ph/0508302】。
(38)Z.G.Wang,R.C. Hu【hep-ph/0504273】。
(39)Z.G.Wang,S.L.Wan【hep-ph/0212329】。
(40)F.K.Guo,P.N.Shen,Z.G.Wang,W.H.Liang,L.S.Kisslinge
【hep-ph/0703062】。
(41)Z.G.Wang【hep-ph/0703090】。
(42)Z.G.Wang【arXiv:070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