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那五的結果 展開
- 謝添執導電視劇
- 鄧友梅中篇小說
那五
謝添執導電視劇
那五,是由著名導演謝添執導,馮鞏、倪萍、牛振華、牛群、李丁等聯袂主演的劇情電視劇。
該劇展現了那五這個八旗子弟幾十年坎坷生涯中許多荒唐、可笑又可悲的故事。使人們從這一出出令人捧腹的喜劇中體味到創作者所揭示的生活真諦,或受到些裨益。
該劇於1989年首播。
該劇惟妙惟肖刻畫出滿清八旗的後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頹廢,自恃清高,骨子裡又軟如麵條的人物典型,那五屬於那種不屑於干、沒幹過、也幹不了的八旗堂官的後代,屬於典型的“官二代”。可惜“生不逢時”,在他父親年少時大清國就倒了台。開始靠變賣家產度日,父親死後,那五靠什麼本事混日子呢?該劇展現了那五幾十年坎坷生涯中許多荒唐、可笑又可悲的故事。
八旗子弟出身的馮鞏把晚清遺少“那五”的一無是處又心有不甘表演得活靈活現,“他”總忘不了自己過去的特權生活,因而無法面對曾經"金飯碗"也已經破了的現實,好吃懶作窮擺譜,把家裡老底都用光了,還堅持”倒驢不倒架“,一方面對肯照顧自己雲奶奶不知感激,擺少爺的架子;一方面從又不能自食其力,不想憑力氣吃飯,總惦記著走巧路,不希望跌了少爺的份兒。他什麼本事沒有,只能聽憑旁門左道的教唆,不務正業,偷機取巧,然而最後總是一場空。他什麼都做過,又“什麼都沒做過”:他唯一做過的生意,為索七的祖傳寶貝找買家,本想玩心計賺上一大筆,卻終“計”不如人,不但沒有從買賣中賺到錢,反而要賠上租房子的錢;當不入流的小報記者,為出名,被敲竹杠,花了大價錢買別人的稿子冒充自己的作品來登載,從中獲得一點點虛無的驕傲,可惜沒高興幾天,發現那作品竟然得罪了行義門的鐵羅漢,不得以硬著頭皮前去交涉,一見到人家的面就嚇得跪地認錯,這時他早忘了他的少爺身份了吧;後來又受人蠱惑,架秧子騙人,雖說不是出自本意,但他在騙人的過程中卻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彷彿回到了從前似的,然而這美夢也未長久,被人當成闊少爺劫了道,連衣服都被扒了去……樁樁件件,讓人覺得可氣又可笑,可憐又可恨。
劇中的人物地道的北京對話,古舊的北京衚衕等場景,都讓整劇京味兒十足。只是電視劇的結尾對小說做了一些修改,但由於篇幅所限,讓人感覺有點倉促。
那五劇照
● 馮鞏 飾 那五
● ● ● 倪萍 飾 賈鳳魁、二丫
● ● 牛群 飾 賈風樓
● ● 牛振華 飾 索七
● ● 李丁 飾 齋主
● ● 張帆 飾 雲奶奶
● ● 史可夫 飾 武存忠
● ● 馮宜民 飾 胡師傅
● ● 李家琦 飾 閆少爺
● ● 李文華 飾 旅館店主
● 李連義 飾 巡長
1/2
製作人 | 李家琦 |
導演 | 謝添、杜民、羅國良 |
編劇 | 鄧友梅、魏錚 |
角色介紹
那五
演員馮鞏
沒落貴族、八旗子弟,祖父做過內務府堂官,父親福大爺七歲受封“乾清宮五品挎刀侍衛”。受家庭環境影響,那五從小養尊處優、遊手好閒,在家道沒落以前,“鬥雞走狗,聽戲看花……滑冰、跳舞,在王府井大街上賣獃看女人,上‘來今雨軒’飲茶泡招待。”家道中落後,沒有任何謀生技能的那五開始了浪蕩游閑、坑蒙拐騙的人生。他拒絕了過大夫、武存忠的良言勸告,不肯踏實學手藝,卻夢想靠歪門邪道不勞而獲。他編下流小報,買小說登報博取名聲;用謊話騙收留他的雲奶奶;參與賈鳳樓的騙局,假作闊少捧角。同時,他也有良知未泯的一面,見到武存忠自食其力的生活時,也產生過短暫的羨慕。但終究沒有安分守己地謀生活。其後他雖然跟胡大頭學戲,卻只想在票房裡混混、分倆車錢。結果半生一事無成,不光辦好事沒能耐,做壞事的本事也不到家。
● 第1集
● 那五(馮鞏 飾)是旗人世家子弟,他爺爺是做過內務府堂官,他爸爸七歲就被奉為乾清宮五品挎刀侍衛,可惜還沒到挎刀的年齡大清國就被推翻了,等到那五(馮鞏 飾)出世就只有變賣家產的份了,雖然如此那五小時候過的還是非常舒服。直到家產變賣完,福大爺一時想不開就過去了,留下那五可就成了孤兒。那五(馮鞏 飾)沒了錢糧,賣力氣又沒力氣,擺小攤還放不下架子。舒服慣了就只想找清閑的干,就給索七(牛振華 飾)拉線想把一套古董賣給洋人,結果古董沒賣成連一身大褂也進了當鋪。走投無路只能投奔芸奶奶(張帆 飾),雲奶奶(張帆 飾)對她好他卻充起了架,當起了主子。一天在澡堂碰見紫羅蘭小報主編,經過索七介紹和自己的吹噓主編收他當了記者。
● 第2集
● 那五(馮鞏 飾)成了紫羅蘭小報的記者后,到處找新聞但總也找不到。他碰見了紫羅蘭畫報的陶先生,他向陶先生道出了苦衷,陶先生是老手,帶他去了一趟福全居,經過這一趟那五(馮鞏 飾)將小報記者詐騙錢的門道看的一清二楚。那五(馮鞏 飾)從陶先生那學到了小報記者騙錢的門路后,也開始去欺詐人,並取得了一定效果,他很得意。騙到了錢的那五,得意忘形,搬出了芸奶奶家。一天那五去醉寢齋找齋主(李丁 飾)崔稿,通過這次崔稿,那五了解到了登稿的內幕。那五也想自己出名,於是在齋主(李丁 飾)那買了兩部稿子,並開始發表。可是那五發表的書稿中卻得罪了鐵羅漢武存忠(史可夫 飾)。
● 第3集
● 那五(馮鞏飾)發表了小說惹惱了行義門裡的名將武存忠(史可夫飾)向他發來戰表約他當面較量,那五就大著膽蹭到武家,進門一看武存忠的徒弟們正在虎虎生威地練武,嚇得那五腿肚子轉筋跪在武存忠的面前直打自己嘴巴,把武存忠鬨笑了才化險為夷了。雖然平息了這場風波,但那五卻丟了報社的差事。那五無處泄憤,去找醉寢齋主理論。哪知卻遇上了賈鳳樓,又認識了賈鳳樓買來唱曲的義妹鳳魁。賈鳳樓和那五商定,合演一出“架秧子”的假戲,賺取土財主閆少爺(李家琦飾)的錢財,又讓閆大少顏面掃地。
● 第4集
● 那五(馮鞏飾)去又去戲院聽戲,後來發現閆大少要跟自己較勁,於是趕快溜出了戲院。出門要坐車,不料被拉車的劫持了錢財,並將其打暈過去。第二天早上,胡師傅(馮宜民飾)在樹林里遇到了他,吳師傅拿了衣服給他穿上,並請他吃了早點。那五遲了報社的工作,想去戲院唱戲。胡師傅答應讓他去戲院拉弦子。二丫(倪萍飾)來找芸奶奶(張帆飾),沒想到正是在戲院唱戲的鳳魁(倪萍飾)。
● 第5集
● 閆少爺來到賈風樓(牛群飾)家裡找賈鳳魁(倪萍飾),在嚴少爺的威脅下,賈豐隆告訴嚴少爺賈鳳魁和那五(馮鞏飾)在一起。賈鳳魁為了給雲奶奶(張帆飾)看病,把自己的戒指讓那五拿去買,嚴少爺的手下來到茶館找那五。雲奶奶希望賈鳳魁和那五結婚,那五為了讓賈鳳魁生活的更好,決定出去掙錢。賈風樓帶著公安局的人來找那五要人,那五不肯交出賈鳳魁。最後以拐賣人口罪逮捕了那五。在監獄里那五受盡折磨,忽然有一天警察給他道喜,讓他回家。那五開始以為是要處決自己,假裝英勇就義的姿態。后發現真的釋放他,那五驚魂未定,急速趕回家。當那五到家的時候,雲奶奶已經去世了,那五非常痛苦也很後悔沒有看見雲奶奶最後一面。又聽說自己能夠回來是因為鳳魁主動回了賈鳳樓家,一連失去兩個最親的人,那五欲哭無淚。
那五劇照
曲目名稱 | 演唱者 | 作詞 | 作曲 |
---|---|---|---|
《做人怎麼這麼難》 | 胡松華 | 鄧友梅 | 戴頤生 |
由於工作和生活經歷,鄧友梅接觸過很多北京旗人,對這一群體的生活比較了解。他認識到“八旗子弟”既有愛面子、好吃懶做的一面,但同時文化素質水平也相當高,而傳統生活方式——旗人子弟只能習武學文,從軍當官,不準經商、務農、學手藝——造成了相當一部分八旗子弟只會玩樂、缺少生存技能,一旦失去政治特權,就立刻生計維艱。這些事給了他創作上的靈感。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鼓吹血統論,在事實上又把中國人劃成高貴血統和賤民兩大類,而在所謂“高貴血統集團”中又出現了如當初的八旗子弟一樣“世襲罔替”、養尊處優、驕橫顢頇的人物。這一社會現實促使鄧友梅在文革結束后動筆創作《那五》以警示世人。
小說《那五》通過沒落貴族、八旗子弟那五遊手好閒、貪圖享樂、不務正業,浪跡多年,一事無成的人生經歷,以民間視角從歷史更替和人生道路方面揭示政權滅亡、民族衰落的原因,反思中國傳統的國民性中的弱點,警示世人吸取教訓,自強不息。
那五爺爺是內務府堂官,家勢顯赫,而萬貫家財到那五父親到手中,被一塊一塊如切豆腐般賣完,那五父子落得掃地出門的下場。那家的興衰正是清王朝和八旗貴族歷史命運的縮影。滿州八旗的祖先起家於長白山脈,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養成了勇武強悍、善於騎射、敢打敢拼的性格,靠人心向上立志爭強造就了清王朝。清王朝給了八旗優厚的待遇,貴族子弟們不必努力便安享榮華富貴,七歲孩童就受封“乾清宮五品挎刀侍衛”,拿國家俸祿。經過三百年養尊處優的生活,不但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消磨殆盡,而且誠實勞動、自食其力等最樸素的人生道理與像那五之流的貴族子弟更是不沾邊。比如,那五有過兩次正道的機會,但他不屑為之,相反,投機取巧、損人利己、自私怯懦、好逸惡勞、要面子講排場卻是他人性中最頑固的部分。本應承擔保家衛國重任的八旗子弟日常生活卻是養清客相公、玩鴿子走馬。一旦失去“鐵桿莊稼”,過慣了寄生生活的他們一身吃喝玩樂的本事換不來半個硬餑餑。可以說是不當的國策培養了不良的子弟,不良的子弟葬送了清王朝。作者通過那五的人生經歷,給讀者以啟示,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不勵精圖治,頑強進取,而是一味貪求尊榮與享樂,那是很危險的。
那五的人生悲劇不僅僅是由於清王朝失敗的國策造就了他的坐吃山空、好逸誤勞的寄生性,這一典型藝術形象身上還蘊含著傳統的國民性的一些弱點,這弱點也是造成那五悲劇的重要因素。那五不肯跟過大夫學醫走正道,不肯學武存忠賣苦力自謀生計,反而輕易地聽從“小說商人”醉眠齋主、拿藝人當搖錢樹作局斂財的賈鳳樓之流的教唆,為其“量活”,這不但是由於他好逸惡勞的寄生性使然,也是其身上國民劣根性的體現。那五向醉眠齋主買小說發表,過了當名人的癮,甚至產生了“重振家聲”的自我感覺;在茶社佯裝闊人,大把甩鈔票點戲、捧角,雖然用的是賈鳳樓的錢,但他彷彿又回到了家族聲勢赫赫的進代,揚眉吐氣、得意忘形。作為窮困潦倒的破落子弟,那五非但沒有正視家道中落的現實、自謀生路,反而夢想通過“騙”、“混”恢復過去的榮華富貴,以不斷強調昔日的“家勢”來自我安慰,以虛造的幻影來自我麻醉。然而一旦遇上強手,比如面對來向他興師問罪的武存忠,這個“金枝玉葉”心一橫就跪了下去,自稱“混蛋”苦苦哀求。這種“驢倒架子不倒”與自輕自賤交織的心態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
《那五》具有鮮明的民俗特色,作者筆下的戲社、煙館、衚衕、習俗等無不帶有“老北京”露水。作者不僅讓讀者領略老北京風味,得到民俗美學的知識,而且淋漓盡致地刻畫活動於北京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那五》全篇很少寫景,也極少大段的心理獨白,作者借鑒傳統章回體小說和評書藝術的敘事手法,以第三者的身份為讀者交代故事情節和人物關係,故事性強,結構完整,首尾清楚。較少採用倒敘、插敘。在敘事語言上,大量使用北京口語,且文字簡潔生動,語意深長。如小說開頭交待那家的敗落經過,“‘房新畫不古,必是內務府’,那五的祖父作過內務府堂官。可是到他爸爸福大爺賣府的時候,那房子賣的錢還足夠折騰幾年。福大爺剛七歲就受封為“乾清宮五品挎刀侍衛”。他連殺雞都不敢看,怎敢挎刀?辛亥革命成全了他。沒等到他挎刀的年紀,就把大清朝推翻了。”既交待了故事發生的背景,也為那五以後的落魄做了鋪墊。而在小說的最後,作者又以章回小說的筆法做結:“正是:錯用一顆憐才心,招來多少為難事!此後那五在新中國又演出些荒唐故事,只得在另一篇故事中再作交代。”
作者運用純正的北京口語對話塑造人物,風趣幽默,極富個性和地方特色,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的神態、心理和性格。雲奶奶自幼當奴才,話語中充滿了自謙。醉寢齋主滿口京白土語,“沒有三天力巴,慢慢自己也就會寫了”,“您又老斗不是,買稿子這玩藝不能像買黃瓜、反過來調過去看,再掐一口嘗嘗”等等,表現出人物的庸俗可笑。賈鳳樓的語言黑話連篇,滿口是“量活”“抽頭”“換換葉子”。過大夫要那五學點醫道,以求換口棒子麵吃,他一口回絕:“我一看《湯頭歌》、《藥性賦》腦殼仁就疼!”卻要求學打胎的偏方,因為“有的大宅門小姐,有了私情怕出醜,打一回胎就給個百兒八十的!”那五冒充國民黨軍政人員去登記,被軍管會的同志看出了破綻,他臉都不紅地說:“那麼我歸誰管呢?也得有個地方給我兩袋面吧!”將那五死皮賴臉、好逸惡勞的寄生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除了運用京味兒十足的語言外,小說的民俗特色還主要體現在對室內陳設、各色市民生活情趣和習俗風尚的細膩描寫中。作者通過在小說中描寫北京城特有的習俗風貌和具有民俗形態的生活細節和風土人情,構成了具有濃郁的民俗風味的人物活動的場景。如小說中描寫清音茶社所在的天橋三角市場,“穿過那些撂地的賣藝場,矮板凳大布棚的飲食攤,繞過寶三帶耍中幡的摔跤場,這裡顯得稍冷清了一點。兩旁也擠滿了攤子。有修腳的、點痦子的……圓夢看相、拔牙補牙、戲裝照相的。膏藥鋪門口擺著鍋,一個學徒耍著兩根棒槌似的東西在攪鍋里的膏藥,喊著:‘專治五淋白濁,五癆七傷。’”這段描寫讓讀者如身臨其境般領略到了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在那五學戲一段,作者詳細講述了老北京票房的掌故:“一等票友,要有閑,有錢,還要有權。有閑才能下功夫,從毯子功練起;有錢才能請先生,拜名師,置行頭;有權才能組織人捧場,大報小報上登劇照,寫文章。二等的只有錢有閑,也能出名……三等的既無錢又無權,也要有條好嗓子,有個刻苦功……方能混飯吃。”使讀者對舊時的北京梨園世界由陌生到熟識,並油然生出興趣。
《那五》曾經獲得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並於1989年被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劇,鄧友梅親自擔任編劇,謝添、杜民、羅國良執導,馮鞏主演。
作家吳祖光:作者用平心靜氣的態度、不動聲色的口吻講故事,信筆寫來有如行雲流水,而層巒起伏……雖然冷靜卻掩蓋不住一種自然流露的幽默感……讀《那五》自會聯想到可敬可親的以寫北京人為專長的老舍先生……
文學評論家張韌:在作者筆下的北京人物譜里,我以為塑造得饒有色彩而最為成功的藝術形象是那五。他是作者長幅畫卷的軸心,由他的浪跡生涯帶出了老北京的各類人物,環繞著他的行蹤又展示了古都的色彩斑斕的歷史畫……《那五》可以說是滿清貴族子弟傳。
那五[鄧友梅中篇小說]
山東平原人。中共黨員。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八路軍魯中軍區通訊員,新四軍、華東野戰軍文工團團員,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中央文學研究所第二期學員,北京第三建築公司支部書記,北京市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中國作協第四屆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委會副主席及第六、七屆名譽副主席。全國第八、九屆政協委員。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鄧友梅自選集》(5卷),《京城內外》、《煙壺》、《散文雜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