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內奸的結果 展開

內奸

方之創作的短篇小說

《內奸》是方之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79年第3期《北京文藝》,同年10月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該小說是反思文學的代表作,以經歷複雜的商人田玉堂為主人公,講述他在抗戰時期巧妙躲過日偽耳目護送新四軍幹部就醫和“文革”時期深陷冤獄、有口難辯的兩件大事,通過曲折動聽的故事,沉痛地記述了進步商人田玉堂的遭遇,辛辣諷刺了林彪、“四人幫”的醜惡行徑。

內容簡介


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榆面商人田玉堂生意正興隆,他交遊廣闊,手腳大方,在唐河一帶頗有名氣。此時唐河一帶鬧起了共產黨,為首的是一個赫赫有名的財主家大少爺、法政大學學生嚴家駒。國民黨中央政府西遷后,嚴家駒與幾個窮教員在家鄉拉起隊伍打鬼子。不久,這支隊伍改編為新四軍的唐河支隊,上級派來了一批骨幹,一個被稱為“黃老虎”的老紅軍任司令員兼政委,嚴家駒擔任副職。嚴家駒將自家的幾十畝良田和作坊的產“共”了,買了槍彈,自己則改名為“嚴赤”。田老闆自吹是個見過世面的人,然而像嚴赤這樣的人物他卻連做夢也未夢見過。他決定暫時不做生意了。一天,黃司令員與嚴赤將他請去,他們對他講了一番抗日的道理,鼓勵他繼續做生意,並幫部隊到江南辦葯。就這樣,田老闆又戴上禮帽跑起生意來了,他果然從上海買來了不少西藥,支隊也果然一粒不少地付給了小麥——其中有不少便是從嚴赤家裡“共”出來的。田玉堂的一個遠房後輩田有信原先在一家糧行當夥計,糧行關門后回到田莊無事可做,常到田玉堂處打雜跑腿,並向田玉堂表露要找個合適的抗日工作做。田玉堂心中有數,只等合適機會。
1942年春天,支隊遭日軍包圍,嚴赤帶部隊跳到外線將敵人引走,以此保護根據地人民。嚴赤的妻子楊曙有個4歲的孩子,現又懷孕了,黑天過封鎖溝時不慎摔跤,無法再跟部隊行動了,黃司令員帶她到田玉堂家隱蔽,並想找個醫生看看。田玉堂很是為難,最後決定乘去江南販榆面的機會將楊曙帶到那裡躲避和求醫。一路上田玉堂與楊曙約定以表兄妹相稱,田有信自告奮勇伴隨護送。田玉堂揣著偽縣長的親筆信和高郵湖大土匪頭子的名片,一路沒有留難。船到鎮江碼頭時卻遇到了一個非常情況。本來,田玉堂與碼頭上的一個偽警官有交情,嘴一歪便能上岸。可這時偽警官卻調走了,換了幾個凶神惡煞的日本人,挨個兒檢查上岸旅客的證件。楊曙沒有良民證,根本沒法上岸。田玉堂見此狀便斷然獨自一人上岸找了另外一個朋友——日本人的一個翻譯。一見面,田玉堂便稱自己表妹的良民證被小孩玩丟了,這個翻譯二話沒說,與田老闆一同來到碼頭上。翻譯抱起楊曙的孩子,走到鬼子崗哨前與鬼子咕嚕起來,孩子卻嚇得哭了起來,一個鬼子送給孩子一顆糖,竟輕鬆地放他們通過了。田有信送他們上岸后就回“家”報信去了。田玉堂與楊曙母子則來到仁慈醫院找曹約翰大夫,曹是田玉堂的二嬸收養的孤兒,因為從小在美國人辦的醫院裡長大,皈依了洋上帝,並成了外科大夫,戰火燒近時,美國人撤走了,把醫院委託給曹約翰代管。楊曙便在曹大夫的病房內住下了。3天後,醫院內發生了日本人的便衣隊搔擾事件,為首的是嚴赤的堂弟嚴家忠,此人認識楊曙。楊曙意識到此時此地的危險性,便讓田五堂送她回唐河,田老闆想到楊曙的病情很重,堅決不肯答應。當晚他與曹大夫夫婦“攤牌”,將楊曙的真實身份告訴了他們,並要他們竭盡全力保護她。曹大夫決定將楊曙安置在自己的宿舍樓內。經楊曙細細地盤問,田玉堂只得說出了真情。楊曙以房內窗台上的一盆水仙花作為暗號,如果花盆不在了,就說明有危險,田玉堂就應趕緊離開。從此田玉堂的心就懸在那個水仙花盆上,每天要去偷眼望幾次花盆是否還在。十多天以後楊曙終於出院了,田玉堂與她一起回到了唐河根據地,受到了兩位司令員的熱情接風,田玉堂乘機也拉來了田有信,從此田有信也參加了工作。當年楊曙生下一個女兒,取名小仙。
20多年後,小仙成了一名演員,嚴赤在某地任裝甲兵司令員,楊曙是當地的輕工業局局長。黃司令員則是一個省的軍區司令員,曹約翰夫婦都是省人民醫院的名醫,田有信當上了副縣長,田玉堂得到了改造,成了蚊香廠的副廠長,還是政協委員,嚴家忠遲遲方被揪出,判了無期徒刑,在押勞動。“文革”開始后,嚴赤夫婦因為有反對林彪和江青的言論受到猛烈的批鬥和審查,“外調”到了田玉堂那裡,專案組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地要田玉堂揭發交代1942年帶楊曙去鎮江的“目的”和“詳情”,並向田玉堂提示許多“可疑的”細節,一連幾天幾夜他們對田玉堂搞逼供信。田玉堂受盡辱罵、毆打和酷刑,始終未做假供詞,最後被戴上富農帽子和定為有“嚴重特務內奸嫌疑”,押回原籍管制勞動。不久,縣革委會成立了,田有信成了第一把手,田玉堂萬分高興,他自認為田有信完全了解他的苦情,而且會照應自己。不久,林彪死了,田玉堂更覺有希望了,他找到田有信,開口就向他訴苦,田有信卻以“在家不談公事”為由堅拒田玉堂。田玉堂一次又一次地上機關談“公事”,卻遭到大門口的擋駕,後來還被公安部門認為是“亂說亂動”,“聚眾鬧事”,並被押到水利工地巡迴批鬥。原來,在找田玉堂之前,“專案組”曾先找了田有信,在長談了兩夜之後,田有信談出了當年鎮江之行的“可疑之處”,對方聽了如獲至寶,他們按圖索驥,提審了嚴家忠,攻下了曹約翰,然後才找到田玉堂。就這樣,曹大夫瘋了,他的妻子自殺了,嚴赤夫婦生死不明,而田有信卻榮任了縣革委會第一把手。直到1977年黃司令員的名字見報,田有信才想起應將田玉堂作為積案處理,但田玉堂卻不願接受,他要求徹底平反。第二年春天,黃司令員和小仙來到闊別多年的唐河舊地,田有信趕去看他們,黃司令員告訴他嚴赤在“文革”中被整死,楊曙則被踩斷了背脊骨,並向他問起怎樣落實田玉堂的政策。黃司令員認為,以往的田老闆是個“路路通”的資產階級,可他的心是向著共產黨和新四軍的,沒有通林彪、“四人幫”,比起某些共產黨員來他要乾淨得多。黃司令員來到田莊看望田玉堂,並於當天將他送到醫院治傷。
內奸
內奸

創作背景


創作源起

1976年初,方之參加了淮陰地區宣傳部成立的寫作組,與某公社武裝部長王益山等人一起搜集資料編寫當地民兵鬥爭故事。由於政治形勢突變,該寫作組於同年4月解散。1978年5月,方之再次邀請王益繼續整理“挺進支隊”的事迹。此次編寫組工作中,方之一邊完成搜集革命事迹的任務,一邊根據搜集到的材料構思自己的小說。編寫組成員孫超給方之講了一個在戰爭年代為革命出過力而在“文革”中被批鬥的愛國商人的故事。方之感到這正是他要找的創作題材。於是,他找到那位名叫韓蘭田的商人詳細了解了情況。後來,方之將韓蘭田在抗日戰爭期間掩護數位新四軍家屬的事迹進行揉合,創作出了小說《內奸》。

出版過程

該小說的發表過程經過了幾番曲折。最初,《上海文學》的編輯向方之約稿,但收稿后卻久不刊出。後來,該編輯將方之的稿子轉給《收穫》雜誌。但《收穫》雜誌以小說主人公“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作品“不大象小說的寫法”等理由退稿。1978年底,在共青團全國代表大會上,《北京文藝》編輯章德寧在會上向作家們約稿,王蒙向他推薦了方之的小說《內奸》。章德寧看過後,又交給雜誌小說組長趙金九看,再轉給主編李清泉。他們覺得小說應該發表。在經過修改後,小說於1979年在《北京文藝》刊出。

人物介紹


田玉堂
專營榆面的商人,到處跑買賣,交遊廣闊,手腳大方,在唐河一帶頗有名氣,與各方勢力都有瓜葛,是名副其實的“路路通”。他表面上愛吹愛炫,不乾不淨,內里卻正直、善良,有情有義,憑著做人的良心,在戰爭年代保護了新四軍副司令嚴赤的妻子;在“文革”的動亂歲月,他受盡酷刑,但始終不肯做偽證陷害“真正的共產黨”黃司令和嚴赤夫婦。
田有信
田玉堂的遠房後輩,工於心計、老謀深算,只要私利需要,他可以背叛任何人。年輕時他當過糧行夥計,靠田玉堂的引薦,認識了黃、嚴兩位司令,並參加革命工作。至“文革”時,他已經當上縣委常委和副縣長。在醞釀“三結合”班子時,為了取得“造反派”信任,他寫下誣陷材料,從而坐上縣革委會主任的寶座。
嚴赤
原名嚴家駒,是唐河一帶赫赫有名的財主家的大少爺、法政大學學生。在國民黨中央政府西遷后,他與幾個窮教員在家鄉拉起隊伍打日本鬼子,後來改編為新四軍的唐河支隊,擔任副司令。他將自家的良田和作坊都貢獻出來買槍彈,自己也改名“嚴赤”。解放后,他在某地任裝甲兵司令,“文革”中受迫害致死。
黃司令
新四軍唐河支隊的司令,老紅軍出身。他性如烈火,人稱“黃老虎”,而且臉上有一道半指寬的刀疤,長相連鬼看了都害怕,但其實為人爽氣,待人和氣。他與嚴赤的言行令田玉堂折服,使這位榆面商人甘心為共產黨冒險。
楊曙
嚴赤的妻子,在新四軍搞政工工作,深明大義,臨危不懼,敏銳機智,沉著冷靜。在戰鬥緊張時刻,快臨產的她受了傷,無法跟上大部隊,黃司令托田玉堂掩護她到江南就醫。在“文革”中,因為反對林彪、“四人幫”,她和丈夫嚴赤遭到迫害,背脊骨被踩斷。
曹約翰
田玉堂二嬸收養的孤兒,從小在美國人辦的醫院裡長大,信了上帝,並成為外科醫生。在田玉堂懇求下,他決定冒險保護新四軍幹部楊曙。解放后,他成為省人民醫院的名醫。在“文革”中,他被來調查嚴赤的林彪爪牙迫害以致精神失常。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內奸”本是個充滿政治意識形態和黨派色彩的名詞,在中國現代複雜的政治鬥爭歷史中,它的所指往往隨著黨派立場和時勢的變遷而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內奸》中所敘述的老幹部在“文革”中被誣為“內奸”終而昭雪的故事和背景,並沒有越出四十年黨史鬥爭的範疇,與當時流行的“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作品的題材也並無多大的差別,但作者所選取的敘述視角卻是相當獨特的。
作品以“不乾不淨,好吹好炫”、經歷複雜的商人田玉堂為主人公,通過一系列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和生動的場面,在與各色各樣共產黨人的對照中,揭示了“內奸”這一命名下的複雜內涵,體現了作者對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中國歷史的深刻而又別具特色的思考。田玉堂作為普通商人,為共產黨做事,是出於一個中國人的良知和對這個組織的樸素的好感,他不曾出於信仰而把全身心交給組織,對於真正的共產黨人而言,他始終是“同路人”。他從懼怕、遠離共產黨,到同情、欽佩,最終參與共產黨人的事業,都是出於普通百姓的良知。但具有悲喜劇意味的是:他正是以其特有的甚至有點軟弱的方式,不僅保護了自己人格的完整,抵制了極左政治路線和政治陰謀者的行徑,而且還在某種意義上成為黃司令員、嚴赤這樣的英雄人物的救命恩人,更與像田有信這樣在“乾乾淨淨”的白大褂底下精心掩蓋著私利的“共產黨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小說沒有從正面展示和探問“文革”的悲劇及其歷史成因,而是以一個膽小、謹慎、四面逢迎的普通人的悲哀、痛苦來折射時代悲劇,田玉堂的悲劇不會激起大悲大慟,而是引發一股淡淡的苦澀,使人感到普通人的美好與卑微,勾起人們深深的隱痛。

藝術特色

敘事特點
小說採用了中國古典話本小說的“說話”方法,一開始便提挈出故事延續的時間和涉及的人物。然後慢慢道來,脈絡清晰,娓娓動聽。作者不是孤立地描寫環境、事件和人物,也不對人物肖像、心理、動作和對話做靜止的刻畫,而是以田玉堂的遭遇為主線,在四十年的歷史中選取兩個傳奇式事件,讓許多人物糾纏在一起,在波瀾起伏、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的故事發展中刻畫人物、表現時代。同時,故事的傳奇性和作品所採取的獨特的敘述語言有關,小說土腔土調的敘述語言與敘述結構、敘述方式相得益彰。
諷刺手法
小說的辛辣諷刺不僅表現在讓諷刺對象自我嘲弄,自相矛盾,比如將田有信的聖潔言辭與卑劣的行徑相互對照,更重要地體現在對人物和情節的把握與安排上。精通買賣、好吹好炫的商人田玉堂本是一個具有民間喜劇色彩的人物。他慣於隨機應變,真真假假,但作者卻從這個人物身上發掘出悲劇性諷剌意味。田玉堂本來不了解共產黨,後來在黃、嚴兩位共產黨人的感化下嘆服了,為之冒風險出力氣,到頭來被當成“內奸”;他當年好吹好炫時倒沒有被壞人看待,“文革”中他本著良心,不吹不炫,老老實實時,卻反而遭痛打。時代歷史的內涵在田玉堂這個民間人物眼中,與“好人落難,小人得志”和世事變幻的滄桑感嘆相結合,獲得了獨特的諷刺效果。

作品影響


1980年,該小說獲得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1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將小說改編為同名連環畫並出版。

作品評價


南京大學教授董健:《內奸》是一篇在藝術構思上頗有獨創性的優秀作品。它的深刻的革命現實主義精神,通過獨特的藝術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對田老闆這個人物的成功描寫,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是一個突破和創造。

作者簡介


方之
原名韓建國。祖籍湖南湘潭,生長在南京。解放戰爭時期在南京讀中學時投身學生運動,加入中國共產黨。南京解放時高中畢業,放棄上大學的機會,主動參加農村土改運動並在南京市郊和團市委擔任共青團領導工作。20世紀50年代初期發表第一篇小說《兄弟團圓》,接著有多篇作品問世。小說多取材於土改運動和合作社運動。1957年後在江蘇省文聯、南京市文聯從事專業創作,因參與創辦文學社團“探求者”受到錯誤批判。20世紀60年代發表了《出山》等較有影響的小說。“文革”開始后不斷受到打擊,長期在農村勞動。1977年回到南京,由50年代對生活的熱情歌頌轉向對現實的冷靜思考,倡導“防癌文學”,這時創作了《內奸》產生較大影響。由於過早病逝,他有許多成熟的構思沒有形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