鯿
鯿
鯿,漢語生僻字,讀音biān。基本含義為:1.魚名,鯿魚,古亦稱魴,魚綱鯉科。
鯿的常用組詞為:鯿魚
鯿
鯿
繁體字:鯿
部首:魚;部外筆畫:9;總筆畫:17 ;繁體部首:魚;部外筆畫:9;筆畫:20
五筆86&98:QGYA
倉頡:XNMIS
四角號碼:231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CCA
鯿
(鯿)
biān ㄅㄧㄢˉ
● ● 〔~魚〕體側扁,略呈菱形,生活在淡水中,為重要經濟魚類之一。亦稱“長春鯿”、“北京鯿”。
● ● (鯿)
鯿
鯿 biān
徠〈名〉
魚名 [bream],也稱“魴”。古時“紡”和鯿不分。今指鯉科鯿屬魚。身體側扁,頭尖,尾也小,鱗細,生活在淡水中。又名武昌魚
康熙字典
鯿【亥集中】【魚部】康熙筆畫:20畫部外筆畫:9畫
《說文》同鯾。《爾雅·釋魚注》江東呼魴魚為鯿。《宋玉·釣賦》思不出乎鮒鯿。《後漢·馬融傳》魴鱮鱏鯿。《注》鯿,魴之類也。襄陽耆舊傳:漢中鯿魚甚美,常禁人捕,以槎斷水,因謂之槎頭縮項鯿。
又《劉弇詩》歸釣潭頭楓葉鯿。
又《廣韻》布還切,音斑。
又《集韻》逋閑切,音斒。義同。
國際音標 piæn˥
韻書 | |||||||||||||
字形 | 韻書 | 攝 | 聲調 | 韻目 | 字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釋義 | 索引 |
---|---|---|---|---|---|---|---|---|---|---|---|---|---|
鯿 | 廣韻 | 山 | 平 | 刪 | 幫 | 合 | 二 | 全清 | 布還切/音編 | pan | 128.23 | ||
山 | 平 | 仙 | 幫 | 開 | 三 | 全清 | 卑連切/布還切 | pjæn | 141.32 | ||||
集韻 | 山 | 平 | 山 | 幫 | 開 | 二 | 全清 | 逋閑切 | pæn | 魚名 | 154.2.1 | ||
山 | 平 | 先 | 幫 | 開 | 四 | 全清 | 卑眠切 | pɛn | 魚名似魴或從賔 | 159.4.1 | |||
韻略 | 平 | 仙 | 卑連切 | 23.2 | |||||||||
增韻 | 平 | 仙 | 卑連切 | 23.2 | |||||||||
中原 | 陰平 | 先天 | 幫 | 全清 | piɛn | 6.5 | |||||||
中州 | 平聲 | 先天 | 巴綿切 | 7.5 | |||||||||
洪武 | 平 | 先 | 幫 | 博 | 全清 | 卑眠切 | pien | 6.5 |
上古音 | |||||
字頭(重定向至“鯿”)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鯿 | 扁 | 元 | 班 | praːn | 見宋玉賦 |
鯿 | 扁 | 元 | 鞭 | pen | 同鯾見宋玉賦 |
蒙古字韻 | |||||||||
字頭(重定向至“鯿”)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修正) |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修正) | 音譯(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鯿 | ꡎꡦꡋ | bÿan | pjɛn | 平聲 |
中原音韻 | ||||||||
字頭(重定向至“鯿”)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
鯿 | 邊 | 幫 | 先天齊 | 先天 | 陰平 | 齊齒呼 | piɛn |
洪武正韻牋 | |||||
字頭(重定向至“鯿”)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
鯿 | 邊 | 卑眠 | 十一先 | 先 | 平聲 |
中古音 | ||||||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調 | 聲母 | 韻母 | 備註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p | an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p | an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p | an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p | wan | |||
隋唐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p | an |
在靜水或流水中都能生長,一般在中、下層遊動和攝食。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到珠江及海南省等平原區,圖們江、鴨綠江及黃河龍門以上皆無。幼魚多棲居在水較淺的湖汊或水流緩慢的河灣內。幼魚主要攝食藻類、浮遊動物、水生昆蟲的幼蟲以及少量的水生植物碎片;成魚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攝食藻類和浮遊動物。生長的速度緩慢,最大可到2千克以上。肉味鮮美,脂肪豐富,是中國重要經濟魚類之一。
體高,甚側扁,呈長菱形,頭後背部隆起。頭小,近似三角形;古人根據這種既方且扁的體形特徵,給它們取名“鯿”、“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魴,方也;鯿,扁也”。口較小,端位;上頜比下頜稍長,上下頜前緣且角質層。無須。腹面自胸部基部下方至肛門間有明顯的皮質腹棱。背鰭具強大光滑的硬刺,臀鰭鰭條較多,基部很長。體背部深青灰色,其它部分銀白色;每個鱗片的後部有一寬黑斑,各鰭灰黑色。
鯿
生活範圍較廣,不論靜水或流水都能生存。成魚多棲居於水的中下層,尤其喜歡在河床上有大岩石的流水中活動;幼魚喜棲息在淺水緩流處。鯿為草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有水草、硅藻、絲狀藻等,亦食少量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蟲。攝食強度隨季節有所變化,成魚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攝食藻類和浮遊動物,4-8月攝食水生高等植物、植物種子、湖底植物的殘渣,其次是藻類和無脊椎動物。冬季很少攝食,春季從3月開始增大食量,夏季強度最大。性成熟年齡因地區而異,長江流域為2齡,北方為3-4齡。2冬齡魚的懷卵量為2.8-9萬粒,4冬齡魚為9.4-26萬粒。成熟的親魚於5-8月在有一定流水的場所繁殖,6月底至7月初為最盛期。冬季群集在江河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生長速度較緩慢而平穩。最大個體可達2公斤。
廣泛分佈於全國主要水系的江河、湖泊中,產量大,是天然水體中主要的捕撈對象之一。肉鮮美,質鮮嫩而含脂量高,內臟含脂量更大,食用以清蒸最佳,故深受人們喜愛。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21.0毫克,脂肪6.9-8.0克,熱量92千卡,鈣120毫克,磷165毫克,鐵1.1毫克。湖北省襄陽的鯿魚早在南北朝時就著盛名。相傳當時襄陽刺史張敬兒為了取寵齊高帝,特別製造了一種“陸艫船”,載運一千六百尾鯿魚往京都建業上貢。為此,齊高帝以鯿魚的地方名“槎頭鯿”賜封張敬兒為“槎頭刺史”。《湖北通志》記載:“鯿,即魴,各處通產。以武昌樊口、襄陽鹿門所出為最。”鯿魚一年四季均為佳肴,故民俗有“春鯰夏鯉四季鯿”之說。
縮頸鯿、縮頭鯿、查頭鯿、鯿魚舟、縮項鯿、槎頭鯿
槎頭縮頸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