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壁壺

顧景舟所作的紫砂壺作品

其壺蓋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名。壺體扁圓柱形,平蓋,扁圓鈕,扁提梁,微曲線造型,結構嚴謹,剛中帶柔,和諧勻稱,虛實節奏協調,是當代紫砂茗壺之一,也是顧氏畢生的經典之作,曾經多次製作、修改壺器造型,有“語不驚人誓不休”之感慨。

基本介紹


提璧,亦稱提璧茶具,壺通高十四點五公分,口徑七、八公分,底鈐陽文篆印“景舟七十後作”,蓋印“顧景舟”。
造型藝術古典雅緻。該壺從其整體似一枚古雅的玉璧而得名。整體造型以微曲線組成。壺身的基本形態為玉璧形之放大,整個壺蓋為玉璧實形,整個壺鈕為一縮小璧形。壺身、壺蓋、壺鈕寓重複於變化之中。鈕形飽滿,形成微微凸起的曲面,壯麗曠達。蓋面平弧抽凹,雙曲線運用得當,錯落有致。壺口用一道雲肩抽線和壺身分隔,頸項跌宕,揮灑自如。壺肩面平弧展開,端莊穩重。壺身向里微微收攏,豪放自然。底部收攏,支點縮小,托起壺身,更顯豐富活潑。壺流從底部弧線順勢胥出,修長微曲。提梁把凌空而起,虛實相間,曲直剛柔,極具匠心。把空間以方寓圓,符合中國人天圓地方傳統原始審美觀。整體輪廓端莊周正,結構嚴謹,比例和諧勻稱,虛實節奏協調,線面簡清明快,寓巧麗於剛健之中,是紫砂造型上突破創新、別具一格、形象完美的典範之作。
材質配置十分講究。該壺所選用材質為70年代上乘的紫砂原料特拼而成。顆粒十分勻稱,胎質純潔潤濕,無一雜質、溶洞、氣泡、色澤雅緻、質地細膩。隨著年代的推移,泥色亦隨之變異、變深,顆粒亦越加清晰,為當代材質之佳品。
工藝技法精妙絕倫。該壺突出代表了顧景舟一貫的嚴謹作風。工藝成型採用紫砂器且獨成體系的手工拍身筒法,泥片厚薄十分均勻,清水嵌底片、嵌蓋片,無一隙縫差異。流、把均用“鑽孔塞泥”明接傳統手法結合“連體”暗接法。壺身表面處理均運用熟練的各種製作工具以壓、刮、勒、削、推等工藝手法精工細作,達到整體圓渾樸質,順暢飄逸,靈秀端麗,圓潤玉潔,肌理豐富,骨肉亭勻,口蓋配合嚴密,通轉無隙,輪廓線面精細入微、順暢自然之藝術效果。由於顧景舟充分掌握運用工藝技法,制工精緻,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使其作品無一不嚴謹工整,古樸雅緻,無一不呈現出紫砂光貨素器的本質美──裸胎藝術美。
內涵風韻深邃奧秘。該壺以提璧命名,名符其實。顧景舟除了在造型、材質、工藝技法上把自己的思維、精神、意志,追求融化結合在壺中,還在日用把玩上煞費苦心。“紫玉金砂”,玩玉玩壺,在把玩中顯示無窮魅力,品味無窮韻律,領略無窮意境,是紫砂光貨體系的最高準則和精神境界,提璧正是達到了光貨素器的這種準則、這種境界。提璧並不是把玩壺意作玩玉、玩璧,與其等同起來,而是超越玩玉,達到更高、更深層次的理解。把玩的舒適感、玉質感、愜意感、順暢感、迷戀感、優越感、情趣感,無不從提璧的把玩中體會領略,享其無窮樂趣,賞其無窮魅力,百看不厭,把玩不止,越玩越愛,最終體味出顧景舟提璧壺的精神內涵、個性見地、思想情感。味道是玩出來的,箇中滋味是玩出來的,風韻也是玩出來的。內涵奧秘只有在玩中才能最終體會。
總之,提璧壺稱之為國之瑰寶,當之無愧。該壺無論在材質、造型、工藝技法、日用功能、內涵、把玩、形式、內容上筆筆生花,處處顯力,無不靈秀,無不精神,力度凝重,格調清新,氣勢端莊,風韻別緻,不愧為紫砂光貨體系中素器裸胎藝術的傑出代表、經典之作,不愧為紫砂光貨造型藝術體系的一面旗幟、一座豐碑,也不愧為受世人珍重、喜愛、崇尚、追索,不惜巨金收藏品玩的“藝術珍寶”。國之瑰寶提璧壺當永載壺史,千秋光耀。
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著名國徽浮雕定型設計者高庄從北京到宜興與顧景舟交友,他們以紫砂陶優異土質及適用功能,精心合作設計提璧壺。為達到器型特點,顧氏專制十餘種製作工具,使其壺坯輪廓造型端莊周正,結構嚴謹,比例和諧勻稱,線面簡潔明快,節奏變化合度,製作一絲不苟。提璧壺氣質健偉,色澤紫中泛紅,深沉朴茂,置放各種環境中品茗觀賞,都能顯其神彩。提璧壺不僅體現顧景舟大師精湛的壺藝,而且融合了高庄教授所設計的風格、神韻,達到最高境界的合作,體現出現代紫砂壺藝的材質美、工藝美、形式美、功能美、意境美的全能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