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古鏡的結果 展開

古鏡

沈括作品

古鏡是沈括作品,出自《夢溪筆談》。古鏡記載了沈括偶得古鏡,並研究它的功能的趣事。

作品原文


予於譙亳得一古鏡,以手循之,當其中心,則摘然如灼龜之聲。人或曰:“此夾鏡也。”然夾不可鑄,須兩重合之。此鏡甚薄,略無焊跡,恐非可合也。就使焊之,則其聲當銑塞,今扣之,其聲泠然纖遠。既因抑按而響,剛銅(即青銅,是一種銅錫合金,其硬度很高。)當破,柔銅不能如此澄瑩洞徹。歷訪鏡工,皆罔然不測。
[甲]古人鑄鑒①,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而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予觀之,理誠如是。然予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作品譯文


我在亳州譙縣得到一面古鏡,用手撫按它,當按到中心時,就發出像燒灼烏龜甲那樣的綻裂聲響。有人說:“這是夾層鏡。”但是夾層不可以鑄造,必須兩片合起來製成。這面鏡子很薄,絲毫沒有焊接的痕迹,恐怕也不可能合起來。如果鏡子是焊成的,那麼它的聲音應當像敲擊鐘銑那樣重濁窒塞,但敲擊它所發出的聲音卻清脆而纖細悠遠。既然是因為按壓而發聲,那麼剛銅就應當破裂,柔銅又不能像這樣光潔澄澈。我遍訪了造鏡的工匠,他們都茫然不解。
古人製造鏡子的時候,大鏡子鑄成平的,小鏡子鑄成凸的。鏡面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面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用小鏡看不到人臉的全像,所以作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獲得人臉全像。造鏡時要量鏡子的大小,以決定增減鏡子凸起的程度,使臉像和鏡子大小相稱。古人做工巧妙,後人造不出來了,得到古鏡后,都把它們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面有銘文,共二十字,字體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認為是由於鑄造時薄處先冷,唯獨有花紋和字的地方比較厚,冷得慢,以致銅收縮得多。銘文和花紋雖然在背面,但是鏡面上隱隱約約有痕迹,所以在光中顯現出來。我觀察了這面鏡子,認為道理確實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鏡子,又見到了別人家所收藏的鏡子,都是一個式樣,圖案銘文沒有絲毫差異,形制很古老。只有這種鏡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鏡子雖然也有很薄的,卻都不能透光。想來古人自有特殊的製作方法。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公元1031年(北宋天聖九年),出生於一個下層官吏的家庭,家境並不富裕,沈括常自謂“出自寒門”。母徐氏,是蘇州吳縣人,知書達禮,諳通文墨;父沈周,為官清正,不主張嚴刑苛法,到泉州任職時,沈括隨往。
沈括的一生著述頗多,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在《資治通鑒長編》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寫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等資政史料。
公元1082(元豐五年),因徐禧失陷永樂城,沈括連累受貶,居潤州,築夢溪園(今鎮江東郊),潛心著述,至紹聖元年復官爵,公元1095辭世,終年65歲。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后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
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沈括畫像
沈括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