簌簌

簌簌

簌簌,拼音:sù sù。形容肢體發抖的樣子;

紛紛落下的樣子。

基本釋義


簌簌
簌簌
1、象聲詞。
2、墜落貌。
3、猶簇簇,叢叢。
4、猶濃密;濃厚。
5、顫抖貌。
6、指顫動貌。
7、紛紛落下的樣子
(1) 風吹物體等的聲音
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大自然的語言》——竺可楨
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背影》——朱自清
(2)紛紛落下的樣子
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背影》——朱自清
兩棵丁香,葉子簌簌辭柯了,像一聲聲年華消失的感嘆——《爐火》——臧克家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浣溪沙》——蘇軾

引證解釋


1.象聲詞。
《水滸傳》第一回:“太尉定睛看時,山邊竹藤里簌簌地響,搶出一條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來。”
《老殘遊記》第九回:“卻聽窗外遠遠唔了一聲,那窗紙微覺颯颯價動,屋塵簌簌價落。”
郭小川 《萬里長江橫渡》詩:“看前方:大水洶洶,巨浪滔滔,風聲簌簌。”
2.墜落貌。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又有牆頭千葉桃,風動落花紅簌簌。”
《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且說夫人急請司戶進來,屏退丫鬟,未曾開言,眼中早已簌簌淚下。”
朱自清 《背影》:“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3.猶簇簇,叢叢。
宋 蔡襄 《荔枝譜》第五:“大略其花春生,簌簌然白色。”
4.猶濃密;濃厚。
元 迺賢 《三峰山歌》:“曠野天寒霜簌簌,夜靜愁聞山鬼哭。”
5.顫抖貌。
元 武漢臣 《生金閣》第三折:“諕的他戰簌簌的把不定腿脡搖,可撲撲的按不住心頭跳。”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雖然他決定不去的時候,從 北海 小山上跑下來,雙腿不禁簌簌地顫抖。”
6.指顫動貌。
明 陸采 《明珠記·酬節》:“生綃扇兒休揮觸,清風自有涼亭竹。風來也,鬢簌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