蠣鷸

蠣鷸科蠣鷸屬動物

蠣鷸(拉丁學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中型涉禽,體羽以純黑色或黑、白兩色為主,體型渾圓,腳短粗。嘴形特別,較長而強,適於開啟堅硬的貝殼(牡蠣等)。嘴通常是紅色或桔紅色。鼻孔線狀,鼻溝長度達上嘴一半。腳粉紅色,足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時棲息在海岸、沼澤、河口三角洲。大多數單個活動,有時結成小群在海灘上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或蠕蟲。跑得快,飛翔力強。常站立在海濱低岩的頂部等待退潮,潮退後,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濱砂礫中築陷穴狀巢,每窩產卵2~4枚,卵橄欖黃帶灰色,有褐黑色斑點。廣泛分佈於溫帶和熱帶地區的沿海。

外形特徵


蠣鷸
蠣鷸
蠣鷸共有4個亞種,頭、頸、上胸、上背和肩黑色,泛亮光。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余部黑色。胸以下,包括腹部及其兩側和尾下白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內側初級飛羽中部具白色,內側次級飛羽先端白色,翅上大覆羽白色,形成明顯的白色翅斑。翼下覆羽皆白色。繁殖期成鳥具有鮮紅色的眼環。非繁殖期成鳥和幼鳥的喉頸部或具有白色的橫帶。冬季和幼鳥喉具白色環帶。虹膜紅色(成體)或棕紅色(亞成體)。嘴橙紅色(成體)或暗紅色(亞成體)。腳粉紅色或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515-577g,♀590g;體長♂430-470mm,♀502mm;嘴峰♂88-97mm,♀100-110mm;翅♂266-277mm,♀264-280mm;尾♂103-117mm,♀110-115mm;跗蹠♂48-53mm,♀52-58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蠣鷸棲息於沿海多岩石或沙灘的海濱、河口、沙洲、島嶼與江河地帶。也出現於湖泊、水庫、農田地帶、內陸的湖岸、葦田、河谷淺灘等。冬季則集成大群在海灣、入海口以及開闊海岸沙灘和岩石上活動。

生活習性


蠣鷸大多數單個活動,有時結成小群在海灘上覓食,跑得快,飛翔力強。常站立在海濱低岩的頂部等待退潮,潮退後,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蝦、蟹、沙蠶、小魚、昆蟲和幼蟲等為食。常利用像刀一樣的嘴在貝類豐富的海濱地帶覓食,或在潮澗地帶用嘴尖翻轉石頭探覓食物,覓食貝類時通常將鋒利的嘴直接插入貝殼內。
在越冬期間蠣鷸經常發出低沉的“哼唱”,有的還會有精彩的“蝶飛”表演,這實際上是在與同伴聯絡或在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及領域範圍。

分佈範圍


蠣鷸分布圖
蠣鷸分布圖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維德角,中國,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甘比亞,喬治亞,德國,迦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利比亞,立陶宛,馬其頓,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斯洛伐克,索馬利亞,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瑞士,敘利亞,塔吉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烏茲別克,西撒哈拉,葉門。
旅鳥:安哥拉,加拿大,剛果,衣索比亞,加彭,格陵蘭島,關島,黎巴嫩,賴比瑞亞,盧森堡,馬爾地夫,馬里,菲律賓,塞席爾,斯洛維尼亞,多哥,烏干達,美國。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海邊鹽鹼沼澤、沙灘、海濱岩石、草叢等各類生境中。也在寬闊的水中島嶼、沙石河灘.湖泊、水庫邊緣草地上和農田地中營巢。常成對單獨營巢,有時亦見成鬆散的小群在一起營巢。巢為開闊地上的凹坑,多為親鳥用腳刨挖而成,內墊乾草莖,有時還墊有小圓石,貝殼和各種廢棄物品。巢約圓盤狀,大小為27~32×17~20厘米,深2~4厘米,雌雄共同築巢。每窩產卵3枚,偶爾為2枚和4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灰黃色,乳白色或淡檔色,被有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1~62×35~45毫米。平均57×43毫米,重37~54克。日產一枚,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鳥為主。具有強烈的護巢和戀巢行為。當人接近巢區,親鳥會在空中不停地旋飛和發出尖利的鳴叫,有時也會裝成受傷的樣子,一瘸一拐地在地面表演,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力。孵化期22—24天。雛鳥早成性,出殼當日即能行走,主要以牡蠣、貽貝、昆蟲、小魚、蝦和蟹等為食。
蠣鷸幼鳥個體發育和覓食行為密切相關。由於它們的捕食對象(瓣鰓類和蟹類)難度較大,幼鳥需要經過幾個月的實踐才能使覓食率達到最大。在個別情況下幼鳥要依賴成鳥餵養達1年之久。但如果是以多毛類蠕蟲為食的鳥類,其幼鳥只需6~7周便可獨立覓食了。可見養育期的長短與覓食難度成正相關。
覓食
覓食
築巢
築巢
交配
交配
產卵
產卵
卵
孵化
孵化
孵化
孵化
出殼
出殼
雛鳥
雛鳥
母與子
母與子
家庭
家庭
母與子
母與子

亞種分化


蠣鷸(4亞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蠣鷸紐西蘭亞種Haematopus ostralegus finschi
2.蠣鷸東亞亞種Haematopus ostralegus longipes
3.蠣鷸普通亞種Haematopus ostralegus osculans
4.蠣鷸指名亞種Haematopus ostralegus ostralegu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993年5月在天津塘沽回收到環自台灣台南四草的腳環,環志時間是同年的3月7日,據1994年報道,東部種群的數量約1000隻左右,處於瀕危狀態。2001年1月26日在韓國的Yooboo Is.(Keum River Estuary Mouth)統計到至少5700隻蠣鷸。這是新發現的最大的一個越冬地。據2002年調查,在雙檯子河口秋季的數量已達500隻。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