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物研究所

北京文物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是北京市屬單位中唯一具有考古勘探和發掘資質的地下文物保護和科研單位,主要負責北京市轄區內地下文物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並對北京史地以及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進行考古學研究。

簡介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以應用研究為主,利用現代科技、結合傳統工藝,對中國古建築、石窟寺以及各種不同質地、不同類型的出土文物、館藏文物的科學保護進行研究;負責全國重點文物古迹、古建築、石窟寺的勘測設計和施工技術指導等。
地址:北京市北海後門西

考古發現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平谷區文委近日在興谷開發區河道治理工程的先期考古勘測過程中,發現漢代及明清墓葬群。經初步鑒定,有漢墓14座,明清墓6座,窯址兩個。截止到目前已經發掘9座漢墓,初步勘測后,市文物研究所與平谷區文委隨即展開搶救性挖掘工作。已發掘漢墓分佈很整齊,初步推測很可能是個家族墓,可惜的是這些古墓都有被盜的痕迹。目前,發掘工作仍在繼續。從已發掘的9座漢墓中出土大小陶器七十餘件,有陶鴿子、陶豬、陶雞、陶鴨等仿牲畜陶器,還有陶碗、陶鍋等陶制器具。其中的陶馬比較少見,而且,馬上還騎著一位穿漢代軍裝的人。
平谷早在漢高祖十二年就已經建縣,至今已經有2200多年的歷史。其域內已經發現古墓葬70多處,多為漢代墓葬。北京門頭溝區東胡林史前遺址。東胡林遺址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西側清水河北岸的三級階地上,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年代距今10000年前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2001年和2003年兩次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時已取得很大收穫。2005年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三次發掘,揭露面積共80餘平方米,發掘清理了灰坑、火塘、墓葬、房址等遺跡,出土一批重要的文化遺物,並浮選出豐富的動植物遺存,同時還發現一座新石器時代早期屈肢墓葬。
東胡林遺址的發現,為進一步探討華地區諸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之間的關係及其發展演變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兩座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不僅豐富了對東胡林人埋葬習俗的認識,也為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學依據。同時,在遺址的下部堆積中發現了時代更早的燒火遺跡及打制石器等,為尋找時代更早的古人類及其文化遺存提供了重要線索。

館藏陳列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三峽考古隊1999年在三峽庫區的涪陵石沱墓地發掘出土一盞宋代“省油燈”,與宋代詩人陸遊的描述完全一樣,也表明人們口頭上常說的“省油燈”並非無稽之詞。考古隊發現的這盞省油燈初看與普通油盞一樣,但它的碟壁是一個中空的夾層、碟壁側面有一個小圓嘴,用來向夾層中注水。這盞省油燈和陸遊描述的情形完全一樣:“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大意是看書不要用銅碟盛油,用瓷碟最省油。四川有一種盛油的碟,象兩個油碟疊在一起,邊沿密封,側面開一個小孔,從孔中向夾層注少量的清水,再往油碟里倒入燈油,這樣可以省一半的油。
據記載,唐朝時省油燈已在四川地區出現,到宋代仍很受歡迎。專家介紹說,省油燈由於在燒制過程中,陶瓷的膨脹係數不好掌握,因而製作起來不太容易,不象碟形燈盞那樣普遍。西周早期青銅器。1986年琉璃河遺址出土。通高26.8厘米,口徑14厘米。前有流,後有鋬,有蓋,鼓腹分襠,下有四柱足。蓋及頸部飾鳥紋,流上飾蟬紋。蓋內和器壁內有相同銘文43字,記載西周初年周成王冊封燕侯,以及是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品。西周早期青銅器。1986年琉璃河遺址出土。
通高32.7厘米,口徑14厘米。弇口,圓肩,鼓腹,圈足,有蓋。雙獸首耳,銜環。一側下腹部有一獸頭形鼻,蓋及器身肩部飾圓形渦紋,頸部及腹部各飾一凸紋和凹弦紋,蓋內和器壁內有相同銘文43字,記載西周初年周成王冊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實。

相關人物


晉宏逵
漢族,1948年生,北京市人,中共黨員。1982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本科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2年-1985年在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工作,先後任業務幹部、文物保護科科長。1985年-1992年先後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副所長。1992年初調任國家文物局,先後任文物處副處長、文物一處副處長、修繕管理處處長、文物保護司副司長兼文物處處長。2002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任命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負責古建築的保護、維修工作。
趙福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
周肇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清末舉人,近代著名書畫家、鑒賞收藏家。曾任北京古物陳列所所長,團城國學書院院長。他一生嗜好收藏各種古物,藏品大都來自琉璃廠及冷攤小市。周氏生平著述甚多,對金石學更有較深入的研究,這一點從他遺存的手稿中就可看出,如:《石刻匯目》、《山游訪碑目》、《〈燕京石刻〉彙編》、《北魏景明以下墓誌彙編》等,及一些散見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和》、《東方雜誌》、《藝林月刊》上有關石刻研究方面的文章。周氏收藏的拓片大部分為整紙拓本,(並有一部分為裝裱本,未列入此次整理範圍)其時代久遠,包括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其中不乏各時期重要的代表作品。如:南北朝時期的造像碑題記(獨立為一章)就有近200多件(不計副本),唐、宋、元三代拓本收藏也較為豐富,精品頗多。其內容廣泛,有寺觀碑、紀念碑、功德碑、墓碑等。其地域分佈廣闊,有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蘇、湖南、四川、安徽、江西及廣西等地。總之,把周氏藏拓全面地進行整理及識讀後,基本上可以粗略地了解中國古代碑刻發展的一些情況。

相關工作


北京市文物局和房山區文委的領導和支持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調考古工作隊自7月15日—11月12日,經過近4個月的奮戰,對南水北調工程北京段進行了全面文物勘探工作。為確保地下文物安全,本次對全線採取全面普探(發現遺跡的地帶採取重點勘探),勘探寬度自管線中線向兩側各擴30—35米,實際勘探寬度60—70米(此寬度為拆遷範圍)。
對所有的探孔及層位進行了詳細記錄,勘探工作做到每一探孔責任到人,並對所有文物遺跡點運用GPS定位,測定記錄了相關數據。全線完成勘探面積272萬平方米,發現文化遺址和墓區葬8處,分別為岩上墓葬區、南正遺址區、墳庄遺址區、墳庄墓葬區、丁家窪遺址墓葬區、前後朱各庄遺址區、大苑上遺址墓葬區、果各庄墓葬區,共計需發掘面積19350平方米。經過全面勘探,新增文物點4處,新增勘探面積約212萬平方米,發掘面積9450平方米。其中,在岩上墓葬區發現古代墓葬近50座,丁家窪遺址發現房址和灰坑300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