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街口

東街口

東街口,是福州最著名的商業街區之一。狹義的東街口即東街-八一七路十字路口。而廣義的東街口包括八一七路、津泰路、東街、楊橋東路等街區。2012年7月,福州市出台規劃,明確了新東街口商圈的核心區域北至鼓東路、鼓西路,南至烏山路、古田路,西至通湖路,東至仙塔街東街口。東街口在晉朝就已成為福州的商業區,歷史超過1700年。

2徠019年上半年,東街口商圈日均人流量11萬人,銷售額達40億。

東街口向東為東街,向西為楊橋東路,南北向為八一七路(其中向南的街段舊稱南街,向北的街段舊稱宣政街)。標誌性建築有東街口天橋(已拆除)、東街通信大樓、東百(東街口百貨)等。東街口是福州最重要的商業中心,三大百貨(東百、東方百貨和大洋百貨)均落足於此。1985年福州市曾在此處修建福州第一座環形人行天橋——“東街口人行天橋”,2011年2月該天橋因修建地鐵1號線被拆除。

歷史


東街口天橋(1985-2011年使用)
東街口天橋(1985-2011年使用)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晉安郡城,城內是官府衙門、官員和鄉紳住宅,商店一般都設在城外。環城鑿護城壕,南門外的護城壕是一條大河,外地運來的貨物都在此登岸。當時,南門位於現在的虎節路口,東街口位於大河南岸,是全城最大的交通點。因此,東街口成為當時最大的集市。批發商、手工業作坊和零售商店都在這裡。唐末,王審知擴建福州城(後人稱羅城),南門發展到安泰橋;東街口成為全城的中心,名叫“十字街頭”。東邊叫左通衢(即今東街),大商店多設在此;西邊叫右通衢,西端有一座楊橋(今楊橋路就由此而得名),沿河兩岸種有很多護堤楊柳,客棧、茶樓、酒家多集中在右通衢。1954年,東街口興建百貨大樓,挖基時曾挖出一列唐代大爐灶,證明遠在唐代這裡已有茶樓酒肆。到了宋代,福州碼頭移到澳橋和安泰橋,大宗貨物不再在東街口登岸。但由於城內人口增加,商店也多了,故以東街口為中心,南北拓展。東街以南大街兩旁溝河上均搭蓋店鋪;舊城虎節門以內的大街,不僅兩旁溝河被店鋪佔滿,街東溝河外的大路上還搭蓋了一條長廊,作為臨時集市。宋代詩人龍昌期詩:“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畫出了那是東街口一帶的繁榮景象。
雖然徠明代以來,行戶(批發商)轉移到上、下杭街和三保,鴉片戰爭后又轉到台江、大橋頭,但東街口始終是商業中心區。
東街口曾經是不少朝代的官府駐地,清朝時期的閩浙總督衙門就在東街口,位於今天省府路一號。這是一個坐北朝南的龐大的院落群,大門左右雄踞著兩尊威武的石獅,石獅之旁,各自高聳著一株古榕樹,枝茂葉繁,蔭蔽十丈。正南隔著道路,是一面大照壁,以前壁面上畫著麒麟等祥瑞神物。千年之前,這裡原為宋代的福建提刑司署址;元代,是肅政廉訪司衙門;明朝,為提刑按察司公署。到了清順治十八年(1661),閩浙總督駐節福州,這裡便成為總督衙門。1935~1969年為福建省政府所在地。現為福建“省府禮堂”。
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也在附近,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繁華都市裡的古迹群”。

地鐵


福州地鐵1號線於2017年1月6日開通試運營。其中在東街口商圈的車站有東街口站和南門兜站,東街口站是將來地鐵一號線和四號線的換乘站,南門兜站是一號線與在建的地鐵二號線的換乘站。

規劃


2012年7月,福州市出台了《福州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2011—2020)》,明確了東街口商圈的核心區域北至鼓東路、鼓西路,南至烏山路、古田路,西至通湖路,東至仙塔街,面積1.7平方公里,各類商業面積47.6萬平方米,主要載體有東百中心、大洋百貨、聚春園酒店、冠亞廣場、安泰中心等。

商業數據


2018年,東街口商圈內的東百中心實現全館銷售規模79.33%的同比增長,客流突破3000萬人,其中1個品牌業績突破1億元、27個品牌業績突破千萬元,共有3個品牌在東百取得了全國第一的成績,167個品牌全省第一,287個品牌全市第一。
截至2019年11月,東百中心三館共引進了600餘個品牌,其中2個品牌是全國首家,匯聚國際化妝品、輕奢時尚、休閑運動、網紅餐飲等眾多品類,使東街口商圈成為全省最具競爭力的品牌高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