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葬

風葬

風葬又稱“露天葬”,是一種風化的喪葬方式。它包括樹葬、崖葬、洞葬等。在中國等東亞各國,泰國等東南亞各國的很早時期,都有這種習俗存在。

詞語釋義


亦稱“露天葬”。一種風化的喪葬方式。包括樹葬、崖葬、洞察洞窟葬、懸棺葬等。流行於中國東北和西南部。一般將死者遺體裸露於樹木或曠野之中,或置於岩石下、山崖間、洞窟或樹洞內;有的將屍體放入棺柩,再擱置在用茅草和木板製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中國古代契丹、室韋以及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珞巴等族實行樹葬。有的民族對所崇拜的圖騰物實行風葬。

各地習俗


新疆習俗

新疆的達斡爾人主要集中在塔城縣的一些鄉村,是新疆人口較少的民族。
他們沿襲下來的喪葬習俗卻十分講究。達斡爾人風葬習俗是針對薩滿(宗教人士)去世後進行的,幾年後再將遺骨進行土葬。另外,將因患天花而死去的嬰兒放在筐內,擺在特意搭的架上,進行風葬,希望其小孩能儘快轉世回生。

鄂倫春習俗

風葬
風葬
鄂倫春族的風葬儀式,神秘而隆重。人死後先要用冰雪水或是河水,給死者沐浴凈身,再剝取樺樹皮縫製一個棺材。也有用一粗圓木,對半劈開,上下中膛挖空,然後將死者放入空腹的粗圓木內。死者裝殮后,就要選擇一個兩棵松樹相距 1 米左右的地方,進行風葬。在離地面高約2 米左右的地方,將樹榦砍斷,在兩個斷樹榦上各放一塊橫木板,然後再把棺材放在橫木上,屍體的頭要朝西南。在出殯前,死者的親戚以及生前好友都聞迅趕來,並在葬地燃起火堆。他們把死者的生前"三寶"──獵馬、獵犬、獵刀放在屍體旁,然後用槍把獵犬打死。最後要處死獵馬。在處死獵馬時要把馬的四蹄綁在樹上,在馬的眉心正中處插上一朵鮮紅奪目的大紫香花。待天黑下來以後,一個身穿各色毛皮拼制?quot;神衣"、腰間掛著鋼鈴的薩滿,突然跳出人群。這時死者的家屬要捧上來 3 碗烈性酒向薩滿致意。薩滿把酒一飲而盡,然後猛地操起大斧,跳到馬頭前默默地禱告。趁馬不備之時,揮動大斧將其砍死。把馬皮扒下,馬肉扔掉,用馬皮把馬頭及五臟包起來,掛在樹上。陪葬馬時還要說幾句話,告訴它別想家,也別再回來了。如果殺不起馬時,就將死者在世時所穿的衣物馱在馬上,圍繞棺材走幾圈。棺材懸在空中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掉下來了,也不再去管它了。鄂溫克和鄂倫春族古老的喪葬方式。架棺或屍體於野外的木架上,使其自然風化。風葬的棺木有木板做的,也有柳條編的,更原始的則用樺樹皮或葦子包裹屍體。

崖葬習俗

風葬
風葬
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遺體是風葬即露天葬的一種。崖葬習俗早在中國古代濮、越、巴、僚、漢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臨海水土志》對崖葬已有記載。
中國的崖葬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區,貴州,廣西山區、西江流域,湖南、貴州和四川接壤處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東南的長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雲南的烏蒙山區北麓至金沙江邊,台灣各島嶼。據碳14測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40±90年,約當於春秋、戰國時期。及至近代,部分壯族布依族、苗族、瑤族仡佬族,以及貴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灣蘭嶼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
崖葬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①將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稱崖洞葬;②將葬具放入山崖層理罅隙的稱崖墩葬;③將葬具放置在開鑿的山崖窟龕中的稱崖窟葬;④在懸崖上鑿孔釘木樁擱置葬具的稱懸棺葬。
崖葬的葬制分一次葬和二次葬兩種。
葬具有多種:葬屍多用木棺、石棺、陶棺和布袋;葬骨或骨灰多用小匣、小函和陶瓮。一些崖葬處還伴有崖畫、享堂或木偶。
崖葬的葬所,有的僅置一、二葬具,有的置有數十葬具。同一處的若干葬具有的是同族或合寨擇期舉行儀式后同時葬入的,有的則是陸續葬入的,待葬滿一穴后再另擇它處。
越南、泰國、印度和緬甸交界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的琉球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波利尼西亞群島一徠些地方,也有崖葬習俗。

基諾族習俗

基諾族對非正常死亡(如婦女難產)的喪葬方式。在墳地搭一木架,置棺於上,任風吹雨打,腐爛為止。

甘孜地區習俗

風葬
風葬
四川甘孜地區康定一帶藏族葬俗。人死後,掛於牆壁風乾,狀如傀儡,俗稱“風乾”,這是風葬的一種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