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擬態的結果 展開
- 生物學名詞
- Ai7n原創漫畫
擬態
生物學名詞
擬態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nǐ tài。指一種生物模擬另一種生物或模擬環境中的其它物體從而獲得好處的現象叫擬態或稱生物學擬態。
例句:魯迅《題記》:“記得三四年前,在他們身上偶爾還剩有制服模樣的殘餘;再早,就更體面,簡直是童子軍的擬態。”
擬態[生物學名詞]
顏色、外形都與環境類似的歸於擬態。
擬態系統的組成:典型的擬態系統由擬態者、模擬對象和受騙者共同組成。三者應有一定程度的同域性和同時性,但並非絕對地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出現。有些擬態系統則只有由擬態者和模擬對象組成。
昆蟲的模擬對象大體有三類:一類是對受騙者而言是不可食、不好食(味道不好)或有毒的動、植物或環境中的其它物體,包括植物的枝、葉、花、果、有毒的甲蟲、蝶類、石塊、鳥糞、蟲糞等;另一類是對受騙者而言是可怕的動物,擬態者可模擬這些動物的形、色、味、聲等,最典型的例子是擬態者模擬蛇頭、蜂形、蟻形、獸眼等,使受騙者望而生畏;第三類是模擬獵物、寄主或宿主的相關形態或特性,如蟻客模擬螞蟻的形態或行為、化學物質等。一般一種模擬對象只被一種擬態者所模擬,也有一種模擬對象被多種擬態者模擬的。如一種木工蟻可以被一種管巢蛛、一種跳蛛、一種盲蝽和一種螳螂等4種節肢動物所模擬。
受騙者是擬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擬態的選擇壓力。受騙者多是擬態者的天敵,包括天敵昆蟲、食蟲鳥、獸及人等,尤為鳥類為主。
擬態是進化的產物。尺蠖形似小枝因而免受鳥類啄食,這種現象可稱模擬或保護色。但當昆蟲數目過多時,鳥類甚至啄小枝以尋找昆蟲。在本例,原系尺蠖偽裝,但隨後小樹枝都轉變為“模仿者”引起鳥類的啄食反應。看來,相似的形態原只是物種特徵的隨機變化,只是在一定的選擇壓力下才成為擬態。進化的趨勢總是:模仿者力求形態更為近似被模仿者。但若擬態對被模仿者無利,則被模仿者可能會發展出種種差異以示與假者有別。被杜鵑寄生的其他鳥類的卵、被維達鳥寄生的鳥類的喙裂以及清潔魚都發展得形態萬千,可能與此有關。若擬態對受騙者無利,受騙者也可能增進鑒別能力。不過,擬態也可能對幾方均有利,如非洲麗魚,雌魚不能鑒別真假反而有助於受精作用的進行。在進化過程中常存在一種平衡狀態,如杜鵑的擬態不能過於逼真,否則宿主受害者過多反不利於寄生者生存。在模仿者與被模仿者的數目間也存在某種平衡關係。例如模仿有刺昆蟲的無刺昆蟲數目可能多於有刺昆蟲本身,但若為數過多時則易被天敵發現無刺昆蟲多於有刺昆蟲而使擬態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又如,假清潔魚,雖數目極少但因它造成的損傷較大,仍足以引起獵物警惕以致擬態失效。
擬態在昆蟲類和蜘蛛類中極為普遍,在脊椎動物和植物中也很常見。如蠅類和蛾類模仿蜜蜂和黃蜂,可逃避 鳥類的捕食;一種適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種不適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亦能逃生;兩種不適口的蝴蝶互相模仿可共同分擔被年幼鳥類在學習期間誤食所造成的死亡率;寄生鳥類(如杜鵑)的卵精確模擬寄主鳥類的卵,可大大增加寄生的成功率;某些蘭科植物的花瓣在形狀、顏色和多絨毛方面模擬某些雌蜂的外表,可吸引雄蜂與之“交尾”,而得到有利於為其授粉的結果。擬態有一共同點:兩個不同生物發生幾乎相同的信號(形狀、行為、發光、聲音、氣味乃至生物化學特徵)為另一生物所接收,接受者對雙方採取同一反應,對被模仿者採取此反應,對於接受者有利;對模仿者採取此反應則對於接受者可能無利。
趨同進化不同,擬態中的選擇因子必為另一生物,它被擬態所欺騙。擬態的幾方常處於同一地區,但也可能模仿者和被模仿者相距甚遠,借遷徙候鳥(受騙者)而聯繫在一起。擬態有時與偽裝現象不易區分,但偽裝者常是模仿背景以免為接受者所察覺,而模仿者卻意求引起受騙者的特定反應與。
龍頭蘭參考資料
酷似綠色蛇頭的蝶類幼蟲
可食性物種模擬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種的擬態現象,大多見於鱗翅目昆蟲。1862年,英國博物 學家 H·W·貝茨首次以假警戒色假說來解釋巴西叢林中一些親緣關係很遠的蝶類之間在色斑上的相似性。他發現有些不可食蝴蝶與另一些分類地位相距甚遠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而這些色斑在被擬者所屬的屬中是典型的,在擬者所屬的屬中則是不典型的,這說明擬者的警戒色是假的,被擬者的才是真的,這種擬態現象後來就被稱為貝茨氏擬態。
貝茨氏擬態中的被擬者分佈廣、數量眾多、顯眼並具有不可食性或其他保護方式。被擬者的色斑通常是其所屬分類群的典型色斑,而擬者的則相反。擬者和被擬者經常生活在同一地區和時間,這樣捕食者便難以將兩者分清。擬者與被擬者必須非常相似,否則易被自然選擇所淘汰。擬者和被擬者的相似性僅限於可見的形態結構、色斑和行為等,不涉及解剖學特徵。擬者的進化從一開始就需要一個大的表型的變化,所以大多數擬態圖案是由單基因控制的。擬態發生的可能性不僅取決於原模型的存在和恰當的突變的產生,也取決於模擬同一原模型的擬態種的數目,在沒有其他擬態種時,擬態容易建立。
(一般的也叫繆勒擬態)兩種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種互相模擬的擬態現象。1878年,由德國動物學家弗里茲·米勒提出,故名。如幾種均不能吃的蝴蝶,彼此之間外形相似。米勒解釋說,因鳥類必須通過親身嘗試才能得知某種昆蟲不適口,幾種均不適口的蝴蝶形色相似,這樣便可減少因被嘗試而犧牲部分個體的機會。
幾種相似的蝴蝶
真假清潔魚
自家擬態指同種生物間的模擬,如很多雄蜂無刺卻形似有刺的雌蜂而得到保護。
假珊瑚蛇
多帶王蛇
默滕斯氏擬態是指一種生物在形態、行為等特徵上模擬另一種生物,從而使一方或雙方受益的生態適應現象。東方珊瑚蛇劇毒,具紅、黑、黃色環狀紋(警戒色),同在南美洲另有花紋相似的弱毒蛇(后毒牙假珊瑚蛇)及無毒蛇(多帶王蛇)。最初以為後兩者模仿前者,但事實上中間的弱毒蛇才是被模仿者,因捕食者被弱毒蛇咬傷后不致死亡,才能獲得教訓從而避免接觸上述三者。模仿者比被模仿者更得到自然的保護。
韋斯曼氏擬態主要見於鳥類。例如杜鵑產卵於其他種鳥的窩內,其卵色與宿主的卵相近,因而不被發覺,其雛孵出後為宿主扶養成熟。維達鳥(文鳥科維達亞科)也有將卵產於其他鳥窩內的品種,且具宿主專一性。幼維達鳥的嘴部外形、求食鳴聲、頭部動作以及毛色都是酷似宿主幼鳥,因而得到喂飼。因雜交子代將無法適應父母任一方的宿主,故這種專一化的寄生關係要求避免雜交。每種維達鳥的鳴聲都學自宿主,鳴聲同源者方能相配,保證了各種間不發生雜交。
蠅蘭和被引來的雄蠅
擬態[生物學名詞]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論及擬態環境問題。並首次 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詞。擬態環境有如下特點:一方面,擬態環境不是現實環境“鏡子式”的摹寫,不是“真”的客觀環境,或多或少與現實環境存在偏離。另一方面,擬態環境並非與現實環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現實環境為原始藍本。李普曼認為,在大眾傳播極為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與三種意義上的“現實”發生著密切的聯繫:一是實際存在著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二是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徵性現實”(即擬態環境),三是存在於人們意識中的“關於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人們的“主觀現實”是在他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而這種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經過媒體搭建的“象徵性現實”的中介。經過這種中介后形成的“主觀現實”,已經不可能是對客觀現實“鏡子式”的反映,而是產生了一定的偏移,成為了一種“擬態”的現實。
擬態
• A.避役的體色能夠隨環境色彩的變化而改變並與環境的色彩保持一致。
• B.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南美鱸魚形如敗葉,浮在水面。
• C.黃蜂腹部具有黃黑相間的條紋。
• D.腹蛇體表的斑紋。
• E.生活在海藻中的一種魚,遇到敵害時,身體側立不動,似一株植物,從而逃避敵害。
這裡的黃蜂、腹蛇具潛在傷害性,且條紋、斑紋很醒目,故C、D是警戒色;避役始終與環境色彩一致,不易被發現,故A是保護色;南美鱸魚和海藻中的那種魚都是與環境中某種生物相似,而且只有在“側立不動”或“浮在水面”不動時才似植物、如敗葉,一旦遊動起來肯定就不像了,故B、E是擬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