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漁歌

粵東漁歌

粵東漁歌是流行於廣東東部沿海地區疍家漁民中間的一種傳統民歌,它和其它傳統民歌體裁一樣,大都是七字句。粵東漁歌以汕尾漁歌最為出名。由於漁民有自己的方言、歌唱音律和節奏,同時又是表現漁區的生活,因之就形成別具一格的傳統民歌——漁歌。惠東縣徠沿海一些地方,漁民把漁歌稱為畲歌,這大概由於疍家和畲族人民長期互相交往,因之把兩種不同內容風格的民歌名稱聯在一起,在廣東,畲族人民住于山上,疍家人民住於海邊,畲族人民自古以“刀耕火種”為生,疍家人民則以捕魚為生,“在山為畲,在水為疍”,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沿革


自古以來,“粵俗好歌”,已見之歷代各縣縣誌。特別是明清以來,很多史書或文人傳說中常有當地民歌演唱的記述。在粵語、客語、潮語等地區,歷來民歌十分發達。不論山區、平原、上山落田、織麻刺繡,到處可聞歌聲。尤其是年節或婚娶喜慶,各種聚會,更是歌聲遍地。明代就有粵人以“斗歌為樂”的記載。粵東漁歌的廣泛流行,離不開這種歷史原因和社會影響。
在舊社會,由於階級壓迫,漁民的政治經濟地位十分低微更沒機會學文化。他們為了反抗漁霸的壓迫,為了未來的生活,發泄心頭積鬱,都把感情寄托在漁歌中。漁歌的內容,實際上是一部紀錄漁民苦難的血淚史,而唱漁歌,也就成了漁民唯一的文化生活。經過歷代漁民的不斷加工提高,曲調不斷豐富,歌詞的比喻非常生動。各個時期,都有一些著名的漁歌手,象汕尾市的徐十一,惠東縣港口鎮的蘇墨水等,從解放前唱到解放后,並曾先後參加了全省和全國的業餘文藝會演或曲藝會演。
解放后,漁歌從內容到演唱形式,都有較大的變化,它已不局限在沿海漁港傳唱,而是流行到廣大城鄉,特別是不少地方的業餘或專業文藝團體,用漁歌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演唱形式,逐漸成為廣東曲藝演唱中的一個曲種。

改革


最初對漁歌進行改革的,是1953年汕尾市陸豐市的業餘漁歌代表隊。他們把傳統的《織網歌》加以創造發展,內容歌頌漁業大豐產,配以音樂舞蹈,參加粵東區業餘文藝會演,受到歡迎。後來海豐縣汕尾鎮的業餘的漁歌人,又編寫了一個《娶新娘》漁歌歌舞節目,歌頌自由婚姻。由於內容和形式新穎活潑,參加全省業餘文藝匯演受到重視,後來由專業歌舞團加工演出,成為優秀節目。這就使漁歌獲得更廣泛的重視。1975年,惠陽地區惠東縣歌劇團又運用漁歌創作了一個《贊海花》的漁歌說唱節目,並參加全國曲藝調演,獲得好評。
二三十年來,全省很多地方廣泛編演漁歌節目,創作了大量新漁歌。
在林彪、“四人幫”大搞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的時候,漁歌也遭到大砍大殺,一些著名的漁歌手受到批鬥、清洗;一些優美的漁歌調被污衊為靡靡之音,當時新編的漁歌很多離開原來基礎,不易上口,不為漁民群眾所欣賞。打倒“四人幫”后,各地進一步貫徹黨的“雙百”方針,新漁歌的創作才朝著健康的道路發展。

流行情況


粵東漁歌,流行於廣東東部沿海各縣的漁區,其中以汕尾市的海豐縣、後門,甲子、碣石;惠東縣的港口、平海、范和、巽寮;寶安縣的鹽田;以及鐃平、澄海、惠來等縣的漁港,均為漁歌主要流行地區。海豐、陸豐、惠東三縣的漁歌,曲調較為豐富優美。解放后,漁歌逐步擴展到陸上,傳唱地區日見擴大,在漁區,幾乎男女老幼,都能歌唱。

主要曲目


在傳統節目中,以汕尾市的《斗歌》流傳範圍最廣,惠東和潮汕很多地方,人們均喜歡唱這支歌,文藝團體則把它加工為演唱節目,很受歡迎。這個節目用對唱形式,一問一答,把大海中的各種著名魚類名稱編成歌詞,有豐富的海洋知識,又有十分風趣的情調,既抒情,又婉轉動聽,充滿豐收的喜悅,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曲藝節目。
廣東省第二屆民間歌會
廣東省第二屆民間歌會
《娶新娘》表現自由婚姻、新事新辦新風尚,親友滿堂,斗歌為樂。場面熱烈活潑,歌調優美動人,是一個較有影響的保留節目。
《春滿漁港》是用漁歌編寫的歌舞節目,反映漁民熱愛生活、建設新漁村的生產熱情。曲調歡快明朗,優美動聽。1975年參加省會演后,在省電台連續播送半年多,深得群眾喜愛。
《贊海花》是新創作的漁歌說唱,內容寫少先隊員海花,機智地揭發地主分子獨目鯊偷走海漂中的反動傳單又偽裝到大隊去報功的陰謀。這個說唱節目,運用了優美的漁歌調,新鮮動聽,深受群眾歡迎。
新漁歌《漁家四季春》(歌名應為《漁家四季盡春光》——惠東信息港編輯部注),歌頌漁業大豐收,這個節目運用男女二重唱,以及獨奏等伴奏樂器演唱。1975年參加省“音樂會”,也得到好評。

藝術特點


漁歌有深海漁歌與淺海漁歌之分。粵東漁歌屬淺海漁歌,只有少量是深海漁歌。
深海漁歌多是在海上生產時的對唱,有同船對唱,也有隔船對唱。由於要衝破風聲、浪聲的干擾,所以音調較高亢,節奏較堅實,旋律線條樸素清晰。淺海漁歌則多在岸上唱,且多是漁家婦女在織網、擺渡、操作家務或婚、喪時歌唱,環境比較靜穆,所以音調較優美婉轉,歡樂流暢,節奏也較自由、多變。
解放前,漁歌僅限於清唱、對唱,而且歌唱的多屬婦女,調子比較抒情柔婉、低沉。特別是表現愛情的曲調,比較纏綿,因而中間也摻雜一些不很健康的情調。一些表現喪事的漁歌,則十分悲涼、哀怨。
春滿漁港”
春滿漁港”
解放后,隨著漁民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大翻身,漁歌創作得到迅速發展。新的漁歌創作,內容多是反映漁村的新生活,因而也促進了演唱形式的變革。二、三十年來,經過多方面嘗試改革,作為表演節目,採用樂器伴奏,形式有獨唱、重唱、齊唱、合唱、表演唱、曲藝等等。曲調旋律有了很大發展和突破,也有漁歌舞或漁歌劇。在漁歌的曲藝節目中,有的還上了電視或銀幕。
創作的漁歌,內容大都反映漁區的生活,並較注意運用漁民的生活語言、辭彙、音韻,富有海洋風味,以區別於一般的民歌。其中也可以摻上三字句或五字句,也有一些二十多句的。唱時每句中間或字尾,常喜套上“哩”、“啰”等襯字運腔,使調性色彩和地方風味更為突出。

音樂曲調


由於漁民特定的生活環境和勞動方式,以及語言習慣等原因,使漁歌的音樂曲調具有非常濃郁的、獨特的色彩。
粵東徠漁歌的調式,多為傳統的五聲音階,以“徵”、“宮”兩種調式為多。“角”、“羽”次之。在曲調進行中,調式中的“4”音(唱時多升高1/4度,介乎“4”“5”與“4”之間)和“3”音經常被特彆強調使用。由於“4”音唱起來與粵東沿海語調非常吻合,“3”音則非常清澈明亮,所以,這“4”與“3”兩音,唱起來感到親切真摯,使曲調更加明亮,顯得格外柔麗優美,開闊清新,好像置身於海洋,產生海闊天空之感。
漁歌曲調多用二四拍子(雖然有些曲調也用混合拍子或復拍子,但大都是速度較緩慢,節奏的脈衝動力不大),節奏平穩而舒展,好像是在划船擺渡,又好似馳騁於遼闊的海疆。如海豐的《織網歌》和惠東的《呵呵香調》等,唱時真有點邊划漿邊聽歌的節奏感,既優美動聽,遼闊悠揚,又穩健紮實,步步向前,非常富有海洋氣息。
史料
史料
由調的旋律進行多為音階式的級進和小跳,偶爾間有大跳,級進的一列音多是調性色彩很濃的主和弦音。大跳多用民間曲調,慣用四、五度,雖有個別六度大跳,但演唱時卻是以滑音的形式“滑跳”,實際是順著音階“滑進”。如惠東“妹仔調”中的“1235”“1765”“1232”的音階式級進和“5 7”六度“滑跳”的結合使用,使曲調旋律線條清晰,優美流暢,婉轉動聽。
粵東漁歌
粵東漁歌
在旋律發展手法上,漁歌曲調經常在結束句中使用襯字運腔,和重複結束樂句音型,不斷地強調曲調的主音,加上漁民群眾在演唱中對漁歌音調進行“滑頭”和“噴口”等獨特的潤飾和處理,更使漁歌具有漁民生活的獨特情調和色彩。

流行地區


廣東東部沿海地區
漁船
漁船

傳承曲藝


廣東省第二屆民間歌會
面對“粵東漁歌瀕臨滅絕”的窘境,惠東縣文化局李文忠副局長介紹,近幾年來,惠東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粵東漁歌這一本地民俗,多次組織人力深入到漁村挖掘、收集、整理原版惠東漁歌,收集、整理了20多個粵東漁歌品種,其中10多種已編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東卷》;縣文化部門每年召集文藝新聞基金會,對多年來收集、整理和創作粵東漁歌有突出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李文忠透露,惠東縣已經做出了一個保護漁歌的計劃,擬在5年內投入76萬元專項資金對粵東漁歌原始資料進行編輯歸案;培養一批年輕的粵東漁歌音樂創作人;每個漁村組織成立一個粵東漁歌民間演唱隊,舉辦粵東漁歌大賽,培養漁村的民間創作、演唱漁歌人才;成立粵東漁歌研究所,培養專業人才。該計劃將在2006年8月全面啟動
粵東漁歌
粵東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