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鎮
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轄鎮
碣石鎮,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轄鎮,是陸豐市境內副中心,位於陸豐市南部,東臨碣石灣,與金廂鎮隔水相望,西對岸即汕尾城區,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0.3千米。截至2019年10月,碣石鎮共轄5個社區、37個行政村。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碣石鎮人口數為187670人。
碣石鎮歷史上是依託碣石灣而發展起來的漁商城鎮,屬於陸豐發展較早的濱海城鎮,資源豐富,經濟形成以工業、漁業、旅遊業為主,商貿、農鹽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碣石漁港是粵東地區的主要漁港之一。
2018年,碣石鎮有工業企業35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8個。
漢元鼎六年(111年),揭陽戍升格為縣,同一時期今陸豐市其它區域則歸博羅縣管轄。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陸東八鎮屬義安郡海寧縣,其餘屬東官郡海豐縣。
明代初,海豐縣石帆都曾與龍溪都一併劃歸潮州府,不久石帆都改隸惠州府。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設立碣石衛,碣石之名由此而來,因境內多有怪石林立,如同石碑,轄中、左、右、前、后5個內所及甲子、捷勝、平海、海豐4個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立碣石衛城,明嘉靖至隆慶年間(1560年—1570年),修築了石橋土城,故明代碣石有兩城:衛城駐軍,土城居民。
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置碣石衛,復建碣石衛城,首任總兵官苗之秀到任后,目睹明城毀於戰亂,遂於原址西邊重建碣石新衛城,清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以海豐縣東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新設陸豐縣,碣石自此納入陸豐縣治版圖。
民國初期,因碣石歸屬陸豐,隨陸豐屬潮循道,后屬東江行政專員公署、東江善後委員公署、東江綏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第一區專署。民國三十年(1941年),碣石設區,地域含現今的碣石鎮、湖東鎮、金廂鎮。
1957年,碣石鎮析置碣北、碣南、金廂、湖東四鄉,碣石區時轄碣石鎮和碣北、碣南、湖東、金廂一鎮四鄉。
1958年,碣南撤鄉併入碣石,湖東撤鄉置鎮。
1984年,金廂改區制。
1986年,碣石置鎮。
截至2019年10月,碣石鎮共轄5個社區、37個行政村。
西門社區 | 詩書社區 | 水朝社區 | 后城社區 | 西湖社區 | 紅坡村 | 紅衛村 | 港口村 |
包一村 | 包二村 | 灶背村 | 海英村 | 圍仔村 | 新豐村 | 淺海村 | 淺澳村 |
田頭園村 | 後埔村 | 新饒村 | 上林村 | 北城村 | 南城村 | 角清村 | 前堆村 |
上洋村 | 曾厝村 | 角洋村 | 草洋村 | 戴厝村 | 角溪坂村 | 新布村 | 梅田村 |
霞博村 | 桂林村 | 湖坑村 | 橋頭村 | 滴水村 | 六桃村 | 南溪村 | 新酉村 |
蓮花村 | 更新村 |
碣石鎮
截至2018年,碣石鎮戶籍總人口25.7萬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碣石鎮人口數為187670人。
碣石鎮
2000年,碣石鎮漁業產量達6.5萬噸,產值4.4億元。有鹽田面積25702畝,年生產優質海水原鹽3500噸以上。
2000年,碣石鎮集體、私營工業企業1200多家,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8.2億元。主要產品有聖誕系列產品、竹桂扇、玩具、麥秸貼畫、傢具、服裝、揚聲器、生日蠟燭等,遠銷國內外。
2018年,碣石鎮工業企業個數共35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36家。
2000年,碣石鎮擁有10個專業化為主的大市場和5000噸級成品油專用碼頭、2.4萬噸的碣石灣油庫、容量2500立方米的液化氣庫等。
2005年,碣石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8億元,完成稅收1200.6萬元。
2018年,碣石鎮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共18家。
碣石鎮水路距香港和汕頭都是115海里,距澳門和廣州分別155海里和213海里。陸路距陸城45千米、廣汕公路25千米,境內的主要交通幹道有國道G228線、鎮區主要道路有南園路、北園路、錦江路、北斗路、濱江路等,水陸交通四通八達,通往各地的客車每天150多班次,碣石粵運客運站位於玄武路4號。
碣石鎮
清順治五年(1648年)正月,蘇成身患重病去世,碣石衛總兵官由義軍首領副將蘇利接任,順治十二年(1655年)6月,下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順治十八年(1661年),更強行將江、浙、閩、粵、魯等省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至五十里,設界防守,嚴禁逾越,碣石沿海,百姓為此流離失所,飢荒遍野,致使康熙三年(1664年),碣石總兵蘇利起兵抗清,粵東百姓紛紛響應。作為惠州府、潮州府的門戶,其海防地位居重,戰略地位無可替代,遂於康熙八年(1669年),又派遣總兵一員重置碣石衛,於原址西邊重建碣石新衛城,道光十九年(1836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欽差大臣林則徐調動碣石衛水師珠江口布防,在穿鼻洋擊退英商船的挑釁,林則徐親題”水德靈長“匾額懸掛於元山寺,意寓表彰碣石水師戰績。
汕尾漁歌是粵東汕尾市沿海漁民在勞動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當地漁民通常分為陸上漁民和海上漁民,海上漁民又分為“拖船”漁民和“甌船”漁民。傳統的汕尾漁歌是指甌船漁民所唱的歌調,甌船漁民俗稱“疍民”,故漁歌亦稱“疍歌”,多分佈於汕尾市城區的新港、捷勝、馬宮,海豐縣的鮜門、小漠,陸豐市的甲子、碣石等鄉鎮,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的疍家。
碣石木雕主要用於建築構件裝飾、傢具、神具、觀賞擺件等的製作。其技藝與潮州木雕同出一源,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海陸豐地區石刻、繪畫、泥塑、戲劇等民間藝術特色,形成了碣石木雕獨特的藝術風格。碣石木雕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
潮汕話(包括海陸豐話)過去被其他方言區的人稱為“福佬話”,或稱“河洛話”,現在都稱為潮汕話,屬閩南語系。所謂“河洛話”是因為講這種方言的人,是從前中原戰亂民族大遷移時,從河南洛水一帶講中原古音的移民帶來南方福建,然後又遷來廣東東部定居的人,因此其他方言區的人稱這種移民為“河洛人”,其方言移為“河洛話”。
碣石鎮
1996年,碣石鎮被廣東省政府列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1998年,碣石鎮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