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望楚山最高頂

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五言古詩

《登望楚山最高頂》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先由對襄陽山水的深情讚美,引出攀臀望楚山頂峰的願望,再從遠望其山與登臨所見等方面,極力渲染其石壁陡峭、高聳入雲的雄姿,最後寫流連忘返,在月夜山溪美景中晚歸的情致。

作品賞析


全詩從不同角度寫望楚山的高峻壯觀,用筆新穎,意境壯闊雄麗,字裡行間閃現著詩人對家鄉山水形勝的無比熱愛之情。
前四句詩以議論發端:“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會稽以山水秀麗著稱,詩人剛從越地而歸,拿襄陽山水與會稽比較,是很自然的。前二句傳達出山是故鄉美的熱愛故鄉之情。筆鋒一轉,詩人的筆落在望楚山上。詩人喜愛遊覽,一生踏遍了襄陽的山山水水,這座望楚山卻一直沒有登覽過。寫未登望楚山,是為了下文寫登望楚山。這樣寫是突出望楚山在詩人心中的地位。
五六句寫遠望望楚山。望楚山的石崖像刀劈那樣陡峭,周圍的山都伏在望楚山腳下。詩前句用比喻,后句用比較,表現望楚山的陡和高。
七句到十句寫登望楚山。在晴朗的天氣里登上望楚山,極目遠眺,一直看到天的盡頭。從看得遠寫望楚山的高,這是從虛處落筆,讓讀者充分發揮想象。后兩句再從實處寫。極目南望,巨大的雲夢澤只有巴掌大小,而桃花源隱在迷迷濛蒙的花中。即使望得再遠,也不可能望見湖南的夢澤和桃源,而且滄桑變換,唐時雲夢已大多成為陸地,名存實亡。詩利用視覺的近大遠小,把千里大的雲夢縮成巴掌大小,把本來不可見的桃花源寫得隱約可見,正是通過想象與誇張,渲染望楚山之高。一般詩寫山高都是儘力誇張山如何高聳入雲,而這裡將雲夢武陵縮小,作為望楚山的陪襯,不落窠臼,別有意趣。這樣,詩在表現望楚山高的同時,也表現出詩人的高遠博大的胸襟。這兩句詩文辭優美,詩意盎然。
最後兩句寫入夜,詩人才下山回家,足見詩人遊興之高,足見望楚山之令人流連忘返。接著詩人又由下山宕開,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月夜山溪圖:駿馬踏著銀色的月光,從山上賓士而下;月兒透過薛蘿映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
詩以描寫望楚山的高峻和登山的所見,描繪襄陽的江山形勝之美,抒發了詩人此時雄壯豪邁的心情,表現了詩人對家鄉風光的熱愛。詩格調沖淡,就中又“文采豐葺”,顯出似淡實腴,“采秀內映”的特色。

創作背景


開元二十年(732),詩人游吳越回襄陽,不久,他登覽了襄陽城南的望楚山。環目四顧,一股對家鄉的讚美之情油然升起,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評價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五引徐獻忠:襄陽氣象清遠,心驚孤寂,故其出語灑落,洗脫凡近,讀之渾然省凈,真彩自復內映。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