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歌仔戲
廈門歌仔戲
歌仔戲是福建省閩南方言的戲曲劇種之一。以流傳於閩南的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京劇、閩劇等戲曲的營養而形成,它誕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台灣島,是中國三百六十多個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於台灣的劇種。它流傳於台灣、福建閩南和東南亞華人華裔聚居地。
廈門歌仔戲
歌仔戲很快就傳到廈門,並迅速傳遍閩南和東南亞。世紀初廈門在台灣師傅戴水保等的傳授下成立了閩南最早的二個歌仔戲班“雙珠鳳”、“新女班”,隨後台灣歌仔戲名班“玉蘭社”,“霓生社”等來到廈門。閩南演出,引起轟動,台灣歌仔戲藝人賽月金、月中娥等留在了閩南。
抗日戰爭時期,閩南的邵江海等民間藝人,融合歌仔戲和閩南歌仔創造了“雜碎調”,推動了歌仔戲新的藝術發展。
1948 年廈門都馬歌仔戲劇團赴台演出並從此長留台灣。都馬班把“雜碎調”帶到了台灣,受到台灣藝人和觀眾的熱烈歡迎,把“雜碎調”稱為“都馬調”,從此,雜碎調和七字調一起成為歌仔戲兩個最主要的唱腔,歌仔戲是兩岸人民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寶貴藝術,它已經成為維繫兩岸人民的一條重要精神文化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