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鎮鎮
岩鎮鎮
岩鎮鎮位於龍川縣中北部。岩鎮歷史悠久,岩下、山池村、平越村是南越王趙佗的屯兵之地,粵贛水路、陸路要道,千年商貿重鎮。東、西、南三面為龍川縣最大的湖--青龍湖(楓樹壩水庫)所環繞,是楓樹壩省級自然保護區 的核心區域,風景優美,休閑養生,度假旅遊。
岩鎮
岩鎮(岩下)歷史悠久(70年代做水庫岩下2千多年的歷史原封未動,塵封於江底,只在五合動土,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文物),據說2000多年前秦始皇令秦軍將領趙佗平定百(南)越,他的謀士勘察到從江西瑞金到龍川岩下形似巨龍的山脈(龍形山、龍穴山、龍池山),判定此地是興王之地,趙佗採納謀士“座岩下,擁龍川,得百越。”的謀略,揮軍從江西入東江上源,順流南下,在此設五合要塞,最終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南越王”。
民間還流傳著龍川縣治所(縣城)選址“佗城”與“岩下”之爭一說。
“佗城”與“岩下”之爭的傳說
趙佗的V形軍事防衛圖
岩鎮青龍湖
岩鎮為歷代商貿重鎮,是粵贛水陸兩路商貿咽喉,水陸交通便利。明清時期,岩下(鎮)是粵贛水運航道的重要大口岸(官府設官鹽子埠、兵卡);陸路龍川縣境內有主要大道9條,其中途經岩下(鎮)的有兩條,一條是岩鎮經徑口、五合、赤光至園田40公里;一條是老隆經十二排、大廟、永和圩、大丘乸、乾頭、五合、岩鎮至麻布崗97.5公里。福建、廣州、大埔、興寧、惠陽等地商人紛紛雲集而來,投資建店經商。
清末以後隨著水路通道的發展,商貿重心上移到貝嶺,但岩鎮仍保持著繁榮的景象(各類商號、店鋪150多間),民國時期是龍川五大墟鎮(老隆、佗城、鶴市、岩鎮、貝嶺)之一。解放后隨著公路的開通,特別是70年修建楓樹壩水庫,岩鎮的中心岩下墟(老岩鎮)成了青龍湖(楓樹壩水庫)的主湖區,鎮府遷到聯城牛形坳,三分之一的人口遷往博羅、惠陽、東莞、深圳等地,昔日的繁榮景象煙消雲散。
古時岩鎮屬揚州南境,周初藩服,春秋為南越,戰國屬楚,稱“百粵”。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岩鎮屬龍川縣。
趙佗深知岩下(岩鎮)戰略的重要性,岩下扼守著中原直通南越的快速通道(東江源水路),在岩下設立V字形防衛體系(山池—五合—平越)。岩下的合河口(五水匯合處)設五合要塞,山池屯兵出定南水與五合要塞形成合圍,平越屯兵出尋烏水與五合要塞形成合圍。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而岩下的V形軍事防衛體系經營多年,固若金湯。岩鎮屬南越國。
宋、元朝岩鎮屬高賢都、寧泰都、廣信都轄本域置八圖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推行鄉約法,岩鎮分平越約、山池約。
岩鎮山池村
民國36年(1947年),龍川縣全縣設3個區署、39個鄉、420個保。岩鎮屬第三區署(貝嶺)平山鄉。
1949年東江縱隊凌希民帶部隊來岩鎮,宣布岩鎮解放,後來擔任岩鎮鄉第一任區長。
岩鎮青龍湖風光
1958年成立岩鎮人民公社。
1983年岩鎮區。
1987年岩鎮鎮。
岩鎮位於龍川縣中北部,東江上游的東江源區域,距縣城63公里。北與本縣麻布崗鎮、貝嶺鎮,南與赤光鎮,西與車田鎮,東與新田鎮、興寧羅浮鎮接壤。全鎮轄平越,東方,聯城,山池,鵲塘,鄭坑6個村委會和岩鎮街道居民居委會,總人口2.05萬人,總面積121.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644畝,其中水田面積7100畝。
岩鎮彭坑大橋
全鎮地處楓樹壩水庫(青龍湖)庫區,三面環水,是楓樹壩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森林覆蓋率高,生態良好,山連山,水連水,層巒疊嶂,林木蔥茂,珍禽異獸出沒無常,旅遊資源豐富。鎮府往東2公里到達青龍湖的河門潭,山池村往南3公里到達青龍湖水碼頭(主湖區)。
山池風光
青龍湖風光
青龍湖銀魚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灰石、煤、錳、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儲量達5000萬噸以上。主要企業有塔牌混凝土攪拌廠、川東工藝廠、霍山水泥有限公司岩鎮分廠(8.8萬噸水泥生產線)、針織廠、石灰石廠、羅塘水電站等。盛產水果、油茶。
以平越小學,中心小學,東方希望小學,山池小學等為代表的岩鎮有名的小學,分佈面極廣,讓每一個小孩都有學上。
繼續開展以“愛國、守法、誠信、知禮”教育活動,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小學校的布局調整規劃順利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鞏固提高,廣播電視事業有了新進步。加強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投資60萬元興建醫院服務大樓,醫療保健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動物防疫工作進一步落實。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逐步發展。
截至2020年末,岩鎮鎮常住人口89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