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偵察
戰略偵察
戰略偵察是為獲取有關國家安全和戰爭全局所需情報而進行的偵察,重點查明敵發動戰爭的直接準備程度,核武器的部署,重兵集團的集結地域,主要突擊方向,實施突擊特別是核突擊的時機、方式等情況。
為獲取有關國家安全和戰爭全局所需情報而進行的偵察。是軍事偵察的組成部分。由統帥部或負有戰略任務的指揮機關組織實施。所獲情報是制定戰略方針,擬制戰略及戰略性戰役計劃和指導戰爭的重要依據。
戰略偵察的基本任務是:查明敵方的戰略部署和企圖,軍事思想,武裝力量狀況,備戰措施,戰爭潛力,軍政人物,社會情況;戰區的地理、氣象等情況;世界戰略形勢的變化對戰爭進程的影響等。重點查明敵發動戰爭的直接準備程度,核武器的部署,重兵集團的集結地域,主要突擊方向,實施突擊特別是核突擊的時機、方式等情況。現代條件下實施戰略偵察,除使用諜報和通過搜集研究公開資料外,許多國家還重視運用航天偵察(見偵察衛星)、航空偵察、海上偵察以及無線電技術偵察、預警雷達偵察等獲取情報。戰略偵察涉及的範圍廣,內容多,持續時間長,因此無論平時戰時,均積極、隱蔽和不間斷地進行;並對通過各種手段獲取的情報進行綜合研究,作出正確的判斷。
戰略偵察一向為兵家所重視。中國周武王在伐殷紂王之前,就成功地運用了戰略偵察:興師東進孟津,觀察、了解諸侯的態度;派遣間諜侯般到殷首都朝歌進行偵察,獲得殷統治集團內部空前分裂、“百姓不敢誹怨”、朝歌兵力空虛的重要情報。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說,要從“道”、“天”、“地”、“將”、“法”,即從民心向背、天候、地理、將帥以及軍隊的各種制度等方面了解、對比戰爭雙方情況。這實際上提出了戰略偵察的基本內容。但直到19世紀,許多國家實施戰略偵察,主要是向敵方派遣間諜以及對公開情況的搜集研究。20世紀初,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由於許多國家將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廣泛運用于軍事偵察,戰略偵察手段日益增多,偵察能力空前提高,偵察範圍從地面擴大到外層空間。如美國、蘇聯等在建立早期戰略預警系統和向世界各地廣泛派遣間諜的同時,還在進一步加緊爭奪外層空間的戰略偵察優勢。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次革命戰爭中,戰略偵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毛澤東通過對偵察所獲資料的分析,察覺當時中國將發生大規模的軍閥混戰,指揮紅軍利用有利時機迅速擴大力量和革命根據地;其後,又從報紙新聞中敏銳地察覺到軍閥混戰即將結束,國民黨軍隊將大舉進攻革命根據地的動向,同時根據偵察獲得的情報,指揮紅軍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剿”。抗日戰爭時期,戰略偵察所獲情報,對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解放戰爭中,戰略偵察及時、準確地獲得國民黨軍隊的兵力、部署、戰略企圖等情報,有效地保障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勝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