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藤壺的結果 展開
  • 無柄目藤壺科動物
  • 中藥

藤壺

無柄目藤壺科動物

藤壺(學名:Balanus),俗稱“觸”、“馬牙”等,是一種附著於海邊岩石上的有著石灰質外殼的節肢動物,常形成密集的群落。

藤壺是雌雄同體,大多行異體受精,生殖期間用能伸縮的細管將精子送入別的藤壺中使卵受精。受精卵經歷變態發育,從幼體發育為藤壺成體。在熱帶海區,該類生物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附著,且種類和數量隨著離岸距離增加而下降。藤壺等附著在沿岸碼頭、船底、海底電纜等處,往往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固著在船體的藤壺使航行速度大大降低。

物種簡介


在海島,凡有礁岩處便會有藤壺,海底岩石任生長,陽光海水任享用,比起別的水族,愜意得多了。關於藤壺的這一生活習性,洞頭的漁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挺有趣的傳說。
藤壺
藤壺
形態特徵
蔓足類可分為有柄的和無柄的兩大類。藤壺屬於無柄蔓足類。有柄類如茗荷,被認為是原始的種類,有一長的肌肉質柄(peduncle)附著在基底上,柄由身體的口前部(preoralend)延伸形成。
藤壺是附著在海邊岩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質外殼的小動物。它的形狀有點像馬的牙齒,所以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常叫它“馬牙”。藤壺體表有個堅硬的外殼,常被誤以為是貝類,其實它是屬甲殼綱的動物。藤壺類的柄部已退化,頭狀部的殼板則增厚且癒合成“火山狀”。在頂部有4片由背板及盾板組成的活動殼板,由肌肉牽動開合,藤壺可由此伸出蔓腳捕食。殼板並非實心構造,由底部觀察可以發現它們是由中空的隔板所組成。內部的藤壺身體與茗荷類一樣,像一隻仰躺的蝦子,蔓足在上朝向頂部的開口,主要捕食浮遊動物中的橈腳類及蔓足類的幼生為食。
蔓足類可分為有柄的和無柄的兩大類。
藤壺口前部並不延長成柄,而是直接附著在基底上形成一寬闊的附著面,或鈣質或膜質。頂端形成一圈骨板,或連接,或重疊排列,或完全癒合,因種而不同,其中包括峰板、喙板、側板及側峰板。在這一圈骨板的中央頂端是成對的可動的背板與楯板,兩側的背板與楯板之間有裂縫狀開口,蔓肢由此伸出。骨板與外套之內為仰卧狀的身體,蔓肢向上,身體向腹面彎曲,可分為頭部與胸部,腹部退化。頭部小觸角用以附著,或消失僅留有粘液腺,具很強粘著力。大觸角成蟲期消失。6對胸足為雙肢型分節蔓肢,細長具剛毛,用以捕食。蔓肢由頂端孔伸出,激動水流以濾食,口位於蔓肢之間,中腸膨大,有盲囊及肛門。沒有心臟,但在閉殼肌之間有血竇,外套及蔓肢行氣體交換,顎腺為排泄器官,食道周圍有腦神經節,有中眼及複眼。卵巢位於附著面的外套壁中,一對輸卵管開口在第一對蔓肢的基部,輸卵管末端為輸卵管腺,由它分泌卵囊,裝滿卵後由生殖孔排出並附著在外套壁上。精巢位於頭區,有時延伸到胸部,一對輸精管,末端延長成陰莖。陰莖可由體內伸出,插入鄰近個體中排出精子團,因為它們多聚集生活。精子穿過卵囊使卵受精,並在其中發育並孵化出無節幼蟲,后逐個釋出體外,可放出上萬個。幼蟲經5次蛻皮后變成腺介幼蟲,具兩枚貝甲及六對蔓足,以第一對觸角的粘腺分泌物開始附著。附著后蔓肢延長,身體彎曲,旋轉,殼板出現,完成變態。幾丁質外骨骼裹住外套壁及附肢,也周期性蛻皮,而外套壁向外分泌的鈣質板不蛻落並不斷增長,一般成體壽命2-6年。
藤壺
藤壺

棲息環境


幾乎分佈於任何海域的潮間帶至潮下帶淺水區,附著棲息在海水中固定或浮動的硬物上,由於其特殊的形態結構、生活史和種群生態,已成為最主要的海洋污損生物之一。全球每年都得耗費極龐大的人力及資金在清除藤壺上,而防止藤壺附生的各種科技及塗料,也持續在研發當中。
藤壺
藤壺

生活習性


生活周期

藤壺的生活周期是由浮遊性的幼體與固著性的成體時期所組成。雖然藤壺的成體無法移動,但是它們的幼生可以。這些幼生其實非常活躍,藤壺生活周期中這兩個階段區分地非常清楚。浮遊性的幼生階段,先是在水體中漂浮或游泳,接著,在幼生的後期,尋找到合適的地點之後,便著生固定,成為不能移動的成體。絕大多數的藤壺幼生,必須經過7個階段的變態才能成為成體;其中前6個階段為“無節階段”(無節幼生naupliarlarvae),最後一個階段為“腺介階段”(腺介幼生cyprids)。無節幼生具有三對泳肢,多數以矽藻之類的植物性浮游生物為食。有些種類的無節幼生則是儲存大量的脂質,在發育的過程中無須進食。腺介幼生為不用進食之階段,它們具有像軟體動物一般的兩片硬殼或甲殼以保護其柔軟的身體;同樣地,它們具有6對足狀的附肢用來游泳,2對觸鬚及尾肢用來搜尋及選擇合適的地點以便長久固著。觸鬚上具有“附著盤”以便幼生能固著在底質表面。但錯誤的選擇有可能招致大禍,因此觸鬚上有許多稱為剛毛的器官,能夠在它們黏牢自己之前,先感應周遭自然界的化學物質,以及底質表面的物理結構。尾肢同樣能感應底質結構,環境之中有許多化學物質的訊息,能提供腺介幼生找出適當的著生地點。藤壺的腺介幼生能夠感應同種的成體或與該種經常共棲的藻類所釋放出來的化學訊息,幫助藤壺決定哪裡是適合居住的地點。在選定地點之後,腺介幼生開始從附著盤分泌一種獨特的黏著物質,能將自己牢牢地附著住,準備過一輩子的生活。固著后幼生變態成稚蟲,接著長出殼口的蓋板,然後蟲體旋轉90°並拋棄它們的兩片甲殼,6對泳肢則轉變為藤壺成體的蔓足。經過一次變態后藤壺成為稚體,此時雖然不能再移動,但它們開始成長。藤壺經由重複地脫殼而長大,脫掉身體的表皮或甲殼后,它們可以持續增大自己的體型,而體殼也可以經由鈣質持續地分泌補充體殼基部與各部位的骨板而增大。

生活史

藤壺的幼蟲時期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浮遊,無節幼體,腺介幼體。腺介幼體是一種特殊的幼體形式,它無須攝食,此階段僅僅是為了選擇附著、變態的適宜地方。游泳著的腺介幼蟲被流動的水流牽引附著到底質上,它們開始用其小觸角運動。這種附著是可逆的。如果幼體不變態,它們能重新恢復游泳階段,因為它們還保留著游泳的能力。一旦幼體附著,腺介幼蟲便開始探查它所附著底質的各方面的理化性質。腺介幼蟲以有規律的“步伐”在底質表面上運動,運動的距離一般較短,且每一步都很少改變方向或停止。當幼蟲找到適宜的附著物后,從其第一觸角第三節的附著吸盤的開口處分泌出膠體腺,第一觸角被膠體包圍,腺介幼蟲開始了營固著生活,然後再變態為成體。

附著

附著機理
許多種類的藤壺在附著時,不會有特定的場所,從海岸的岩礁上、碼頭、船底等,凡有硬物的表面,均有可能被它附著上,甚至在鯨魚、海龜、龍蝦、螃蟹、琥珀的體表,也常會發現有附著的藤壺。海邊圓椎型藤壺的個體不大,但吸附力極強,若想用手把它從附著物上拔起,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必須藉助鑿子類的硬金屬才能將它敲下來。也因為它有堅硬且附著力強的外殼,常會造成岸邊戲水者無意間的傷害。藤壺在每一次脫皮之後,就要分泌出一種粘性的藤壺初生膠,這種膠含有多種生化成份和極強的粘合力,從而保證了它極強的吸附能力。
藤壺的幼蟲無節幼體,經2-3周的發育,成為腺介幼體,腺介幼體在合適的附著物上吸附、固定。固定前腺介幼體用觸角附著接觸面,這種附著容易移動。故稱為暫時粘附;此時若附著物表面適合附著。腺介幼體則會由暫時粘接轉變為永久性粘接。固著后的腺介幼體發生變態成為藤壺成體,藤壺成體在附著基表面分泌出藤壺膠,使附著更加牢固。藤壺膠分泌初始為液態,通過自組裝和交聯,最後凝聚成耦合底板和基底材料的膠質層,期間經歷了複雜而有序的過程。這種膠體與附著物基材表面發生粘接的聚合過程使該膠體具有較大的內聚強度和抗生物降解性。
影響因素
藤壺的幼體具有向能性的特性。海洋中附著基表面的粗糙程度、光線及顏色往往會影響藤壺腺介幼體對附著物的選擇。若附著基表面粗糙。表面能高,海水透光度差以及具有橘色和綠色表面的固體,往往是藤壺幼體比較容易選擇的附著基。另外,海水中的理化因子,包括鹽度、溫度等等往往都會影響藤壺幼體的附著變態。從對網紋藤壺的繁殖、附著和生長的研究中發現:
(1)藤壺的胚胎髮育的速度與水溫有關;
(2)藤壺個體外殼的生長也與水溫有密切的關係。藤壺各季附著的強度總體來說不同,其附著的生物量呈現夏、秋季較高,冬季最低的趨勢。
藤壺
藤壺

分佈範圍


藤壺分佈甚廣,幾乎任何海域的潮間帶至潮下帶淺水區,都可以發現其蹤跡;藤壺分佈甚廣,幾乎任何海域的潮間帶至潮下帶淺水區,都可以發現其蹤跡。藤壺是變滲性動物,只在鹽度接近於體液並且變化不大的水域中能夠生活,因此,大多數藤壺都密集地分佈在港灣、港口及沿岸水域,附著在天然岩礁、碼頭堤壩、船舶浮標、海水管道、水產養殖設施及鯨、海龜、海蛇等生物有機體的體表。它們數量繁多,常密集住在一起,成型后的藤壺是節肢動物中唯一行固著的動物。
在海岸邊我們所看到的藤壺外型,一般分為兩種:一是鵝頸型藤壺,它們經由一個不同長度、呈圓柱型的莖,附著在硬物上;另一種是圓椎型藤壺,它的外殼由複雜石灰質所組成,看上去像座火山縮小的外型。以上這兩種型式的藤壺開孔部,都有一個由許多小骨片所形成活動殼蓋,當水流經過孔部時,殼蓋會打開,會由裡面伸出呈羽狀的觸手,有4片由背板及盾板組成的活動殼板,由肌肉牽動開合,藤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等到退潮后,殼蓋會緊緊地閉起,以防止體內的水份流失,及防禦其它生物的侵擾。雖然藤壺有很堅硬的外殼保護,但海中的海星、海螺,及天上的海鷗,都會把它視為攝食對象。
藤壺
藤壺

生長繁殖


藤壺能夠從水中直接獲取精子受孕。由於它們固著不能行動,在生殖期間,必須靠著能伸縮的細管,將精子送入別的藤壺中使卵受精。待卵受精后,經三、四個月孵化;此時
藤壺
藤壺
,剛孵化出的小幼苗即脫離母體,但常必須過幾個星期的漂浮日子,才能附物而居。在它準備附著時,會分泌一種膠質,使本身能牢牢的粘附在硬物上。藤壺能附著在礁石上,這種膠含有多種生化成份和極強的粘合力,從而保證了它極強的吸附能力。
藤壺雖為雌雄同體,但多為異體受精,在溫暖的海洋環境里,一般全年均可繁殖,而在較寒冷的環境中,生殖則表現出季節性。吳尚憨等曾研究了青島港紋藤壺的繁殖狀況,觀察到紋藤壺繁殖最盛季節為7-9月,在此期間紋藤壺從附著至性成熟這一過程只需23天,而在繁殖初期或末期,則需35-43天;至於排卵量,則不僅與個體大小有關,而且還受溫度的影響。而在舟山蝦塘,紋藤壺的繁殖期介於4月中旬至10月,但全年均發現懷卵個體,而且在高溫季節,母體還同時懷有2種類型的卵,從而縮短了紋藤壺的孵化間隔。另外,在舟山海區的日本笠藤壹、鱗笠藤壺和三角藤壺,其性腺發育和成熟均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繁殖期處在全年水溫較高時期,且懷卵量與年齡、繁殖時期、所處潮區和浪擊狀況等因素有關;但這兩種笠藤壺部為遲熱種,從附著至性成熟需2年以上時間。在廈門港,網紋藤壺性腺成熟也表現出周期性,每次排卵的時間與溫度有關,而且第一次性成熟因季節和水溫的不同而異。而位於熱帶海區的湛江港,則記錄到一年四季均可採到帶有成熟卵塊的網紋藤壺。且全年都發現有藤壺附著。

主要品種


品種

藤壺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蔓足亞綱,藤壺亞目。其家族成員有500多種,在我國約有110多種。藤壺對海水中的鹽度、溫度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廣泛地分佈於我國沿海不同的水域。凡有硬物的表面,均可被其附著,甚至在鯨魚、海龜等生物體的體表也會發現其附著的蹤跡;附著在岩礁及船底的種類外形呈圓錐形或低圓錐形,殼較厚;與海綿共棲的種類呈卵圓形,殼質脆薄;與抑珊瑚共棲的種,其基底延長呈圓筒狀;它們成群成片地集聚附著在一起,是節肢動物成型后營固著生活的海洋動物。在不同的鹽度、溫度的海域,有不同種類的藤壺。如在低鹽、暖水、海水透明度低的近岸、港口多以泥藤壺為主要品種;高鹽、暖水、海水透明度高的水域有三角藤壺、鍾巨藤壺;水域開闊、透明度高的高鹽海水水域則以紅巨藤壺、三角藤壺為多見。

近種區別

藤壺和鵝頸藤壺因為身體包裹著石灰質的殼板,所以很長時間都被誤認為是貝類。直到20世紀初,真相才被揭示:生物學家通過對幼蟲的觀察,發現它們並不是貝類,而是甲殼動物。
有人把藤壺和鵝頸藤壺混為一談,認為這兩者都是藤壺。其實不然,藤壺俗稱“馬牙”,隸屬於無柄目藤壺科;鵝頸藤壺俗稱“海雞腳”、“狗爪螺”,隸屬圍胸目茗荷科。因此嚴格說來,鵝頸藤壺並不是真正的藤壺。
其實,只需看外表就可以區分藤壺和鵝頸藤壺。藤壺沒有柄,圓錐一樣的身體就像一座超迷你“火山”。鵝頸藤壺由柔軟的圓柱形柄部和十幾片殼板包裹的花序狀頭部組成,外形酷似鵝的脖頸,鵝頸藤壺其名也由此而來。
藤壺
藤壺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藤壺藥用價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lanusalbicostatusPilsbry
藥理作用100%藤壺水煎液20ml/kg腹腔注射,顯著提高小鼠負壓耐缺氧能力。100%藤壺水煎醇溶液作用不顯著。
科屬分類藤壺科
主治胃痛吞酸;水火燙傷;小兒頭癤;疔瘡腫毒
生態環境營固著生活,群棲於岩石相潮間帶中潮區的上部,常形成白色的“藤壺帶”,尤以內灣鹽度較低,水質澄清處分佈較多。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取肉,鮮用。或取殼洗凈,除去雜質即可。
資源分佈中國南北沿海均有分佈。
功效分類制酸止痛藥;解毒療瘡葯
性味味咸;性涼
藥材基源為藤壺科動物白脊藤壺的肉或殼。
用法用量內服:殼煎湯,30-60g。外用:肉適量,搗爛敷。
出處中華本草

食用價值

溫嶺人吃藤壺一般都是清水氽湯鮮吃,其法很簡單,放點姜芽,放點鹽,將水燒開了,再放入藤壺燒開就可以了,其味鮮美可口,無須再放味精,撒點蔥花,則色香味俱全。當然,也可以“重鹽腌之,能久藏”,腌了吃,味道各有千秋,也可鮮吃。
藤壺最好鮮吃。島上最經典的吃法就是,一敲回來即連湯帶水裝盤來個隔水清燉,我們叫“燉觸”。除撒一丁點鹽外,無需任何調料,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燉熟揭鍋,會發現盤子比之前滿了些許——一層富含蛋白質的似蛋花又像豆腐花的物質被蒸了出來,厚厚地聚積在色澤白嫩、肉質細膩的藤壺肉周邊,同時,藤壺特有的鮮香撲鼻而來。
將雞蛋打散加少量黃酒放入洗凈的藤壺中清蒸,這便是具有健胃止酸功效的藤壺蒸蛋。藤壺的鮮甜夾雜了黃酒的醇和,輕輕一聞就足以讓人食慾大動欲罷不能,吃過一次后更是念念不忘。藤壺比一般的海鮮更難保鮮,即便放進冰箱,不出兩日便不再肥美,原有的風味蕩然無存。幸好,智慧的島上人民發明了“醉觸”。“醉觸”分為生醉和熟醉,生醉即把新鮮的生藤壺洗凈,放進玻璃瓶,倒入黃酒,再加少量的白糖和鹽,密封數日後食用。若把新鮮生藤壺換成氽水后的半熟藤壺,那就是熟醉了。生醉比熟醉可保存得更久,風味也更原始,下酒下飯都是上選。
藤壺
藤壺

主要危害


增加船舶阻力耗損燃料

由於藤壺的附著。使得船舶吃水線以下部分粗糙度增加,使船舶在航行時的阻力加大,與此同時也增加了船舶的自重導致船舶、艦艇的航行速度降低,增加了燃料的消耗。

增加自重削弱抗風險能力

海上的石油平台及建築設施若被藤壺附著,則會增加這些設施結構的自重,加大其外載荷,削弱了其抵抗風暴曩浪的能力,使其容易傾斜、倒塌。同時由於自重增加提高了平台、建築物的重心,當海嘯、地震、風暴潮來臨時,危險性增大。

影響海水資源綜合利用

藤壺附著對利用海水進行冷卻的石油平台、電廠給排水管道會發生堵塞,影響海水的冷卻效果。甚至造成事故風險。海水淡化時會造成進水管道不暢,降低海水淡化效果。

妨礙儀器設備使用

藤壺附著妨礙軍事設施與民用、科研儀器的正常工作,降低感測器、儀錶及傳動部件的靈敏度。

影響漁業生產降低水產品質量

藤壺附著影響養殖,與貝類爭奪附著基、餌料,堵塞網具網孔,影響水體交換,妨礙養殖對象的生長發育,降低水產品的質量。

加速水下固著物局部腐蝕速率

藤壺的附著會改變局部金屬的電化學腐蝕過程和速度,導致局部腐蝕或穿孔。MEashwar等在詳細考察了不鏽鋼上藤壺生命活動及腐蝕現象,指出死藤壺殼上有機質的分解引起介質酸化,進而形成縫隙腐蝕;與此同時。馬士德等通過青島海域實海暴露試樣觀察及實驗室培育研究了藤壺附著對海水中金屬腐蝕的影響,揭示了藤壺附著在局部腐蝕中的過程和機理,指出:海洋生物的自催化效應、分泌液及死亡腐爛引起溶液酸化(pH值最低可達3-4),可進一步加速局部腐蝕的生長和發展。宋詩哲等研究了鋁鎂合金在不同pH值NaCl溶液中腐蝕行為,揭示海洋污損生物造成的局部微酸性環境是廈門港局部腐蝕敏感性強的原因,海洋污損生物作用是造成海洋結構材料、構築物及船艦體局部腐蝕的主要因素。
藤壺
藤壺

防治方法


方法

按目前防污技術和防污研究方面所採用的原理,將其分為物理防污法、化學防污法和生物防污法。
物理防污法:人工或機械清除法、過濾法、加熱法等。物理法中最先進的是低表面能塗料防污法,主要有氟聚合物和有機硅樹脂材料兩種。例如對浸沒於海水中的各種同體物質及設施,如船舶或水下建築設施,可採用降低附著物的表面能或使用低表面能的材料,改變附著物的顏色及附著環境等實現防除附著的目的。
化學防污法:採用化學物質對海洋污損生物進行毒殺,阻止其附著。可分為:直接加入法,電解法,化學防污塗料法。例如對於利用海水資源的海水冷卻、循環系統和海上平台以及港口的海水管道系統可以用電解海水的方法進行防除。
生物防污法:採用生物活性物質作為防污劑來防止海洋污損生物的污損;具有防污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質包括有機酸、無機酸、內酯、萜類、酚類、甾醇類和吲哚類等天然化合物。例如在天然無污染的辣椒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質與有機黏土複合,使辣椒素活性得以充分發揮。解決了低含量、高性能。
此外,改變構築物及儀器設備材料的質地,在合適的地方使用不易被污損的材料,也是多途徑防附著防污損的一種不錯的選擇。

防除技術及防除材料

物理機械法防除技術
用機械裝置通過設置濾網等方法,去除海水中的污損生物附著及各種異物,如:①攔污柵;②旋轉濾網;③貝類清除裝置等。
運用物理的方法如:①高流速法:研究表明,較高流速可以阻止大型污損生物的附著,故設計壁面流速在規定值以上,是控制大型污損生物附著的方法之一。②溫水處理法:人為使水溫高於海生生物的環境水溫,促使其死亡的方法。③淡水處理法:通過注入淡水,改變環境水的滲透壓,促使海生生物死亡的方法。
海水電解防除技術
海水的電解防污技術是利用物理化學防污的方法。在使用海水的海水管道系統中,通過防海生物裝置,利用銅陽極、鋁或鐵陽極電解後生成的少量氧氧化物的絮狀物,附著於海水管系的內壁上,從而在整個管系中形成一層很薄的保護層,進而防止海洋生物附著並對海水腐蝕也有很好的防護作用。它具有安全可靠,防污徹底,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的特點。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對其設備進行維護。
低表面能、低毒環保的防除塗料
低表面能塗料是針對海洋污損生物在污損附著過程中的向能性的特點,且同體表面的自由能越低,附著力越小,固體表面液體的接觸角也就越大。若固體表面所用塗料具有的表面能很低,海洋生物就難以在上面附著。即使附著也很容易在水流或其他外力作用下脫落。低表面能防污塗料是基於塗料表面的物理作用,不存在毒性物質的釋放損耗問題,能起到長期防污的作用。這類無毒防污漆包括有氟聚合物和硅聚合物塗料。有機硅類的無毒防污漆已有商品在市場上推出。另一類防污漆是電導防污漆。它的技術原理是把導電防污漆膜作為陽極,當通入微電流時,就產生電解反廊,導電漆的漆膜最外層就被次氯酸離子覆蓋。可防止微生物、海藻類和海洋硬殼類生物的附著。
自拋光防污塗料
目前開發的低毒或無毒的自拋光防污漆的主要方向有:無錫銅基自拋光防污漆。主要採用銅鹽化合物和防污增效劑複合的方法。為克服聚合物本身的水解后銅離子滲入海水中的濃度不夠的問題,所以在防污漆中還添加了各國環保局註冊的允許在防污漆中使用的輔助殺生物劑。自拋光防污塗料的防污機理是:與有防污作用的含有機金屬的基團與基料樹脂形成共價鍵,這些共價鍵可被海水中的鈉、鉀等金屬離子水解形成親水性基團,隨著水解的進行,釋放出防污劑,從而起到防污作用;當親水基團達到一定濃度時,將導致樹脂層剝落。露出的新的與有機金屬鍵合的樹脂層,並在這一水解過程中形成平整的塗層。
仿生防污及其它防污塗料
應用生物技術防污也是海洋生物學家和防污技術專家一直探索的目標。這種概念來自於對自然界的觀察。海洋生物具有防污適應性。不會附著任何污損生物。海洋中的生物大多都具有抵制海洋污損生物附著的能力。科學家們從海洋生物學、化學生態學的角度研究了這些海洋生物抗污損防附的機理,開發出了仿生防污塗料。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生物防污劑、活性酶、生物可降解吸水膜。除此之外,其它無毒低毒的防污塗料研究也在迅速發展之中。如導電高分子材料防污塗料。以氯化橡膠為基料,聚苯胺為防污劑製成的防污塗料;高效納米防污塗料,以水溶性樹脂材料將納米級防污劑(如納米級氧化亞銅、納米級氧化鋅等),用微膠囊緩釋技術達到穩定的防污效果;可溶性硅酸鹽防污塗料,通過離子交換或分子篩選的作用,硅鋁酸鹽與海水中H等進行離子交換,實現防污功能。
藤壺
藤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