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孔簫

由竹子製成的蕭類樂器

六孔簫是一件非常古老的樂器。它一般由竹子製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音孔數量為前五后一。

簫的歷史


簫形。竹肅,肅亦。“肅”義“千針孔”,轉義“尖銳漫呼嘯”。“竹”“肅”聯合示“模擬漫尖銳呼嘯竹制吹奏器”。義:模擬吹竹器。
簫源古骨哨,歷史上亦稱為笛,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橫吹笛子豎吹簫”,即笛簫之間最基本的差別。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簫笛同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新石器時代開始以竹製作。在秦漢至唐,簫是指編管的排簫
早《尚·益稷》載“簫韶九,鳳凰儀。”韶樂伴奏樂器以簫(當時為排簫)為主而有此稱。
簫在漢代時稱為“篴”、“豎篴”或“羌笛”。羌笛原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最初只有4孔(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漢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後面加了一個最高音孔后,成為5孔簫。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孔(前5、后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於獨奏、合奏,並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
清代,簫的形制與現在完全一樣。清《律呂正義后編》記載:“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
圖片
圖片

簫的品種


簫一般為竹制,也有玉制的玉簫和銅製的銅簫等。簫的種類分為:洞簫:直徑為2.2厘米左右,開前五后一六個音孔通常民間流行的就是這種簫。現在有種改良洞簫,開前七后一八孔,音量比較大,轉調比較方便)琴簫:直徑比洞簫略細,開前七后一八個音孔,音量比洞簫小,通常用於與古琴合奏。玉屏簫:直徑在1.05厘米左右,比琴簫還要細,開前五后一六個音孔,常採用貴州玉屏產的黃色竹子製作,這種簫音量更小,簫外有時雕龍刻鳳,一般用於自娛或作為工藝品。現代八孔簫:現在有一種八孔簫,管徑採用洞簫的尺寸,音孔像琴簫一樣開了八個音孔,稱為八孔簫,吹奏方法與六孔簫(傳統洞簫)完全一致,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這種八孔簫的優點是:音量大,轉調方便。一般在藝術院校最常用。紫竹洞簫,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於獨奏或合奏。九節簫,管身上有九個節並刻有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還在下端嵌著牛骨圈。管身外塗黑漆的又叫黑漆九節簫。這兩種九節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適用於地方戲曲或輕音樂,有時也用於獨奏或合奏。

簫的製作


簫比曲笛長且細,竹制。製作時,首先要注意選材,吹口和音孔必須在一條直線上,音階必須準確。蕭的構造較簡單,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全長70~78厘米,比曲笛稍長而細,管身內徑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裡面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吹氣發育音。在簫管中部,正面開有5個音孔,背面有1個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兩個圓孔是出音孔,可用來調音。在出音孔下面的兩個圓孔為助音孔,起著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飄穗(裝飾絛帶)用。簫的音質優劣,與選用的竹材和製作關係很大。要選用冬至到春分期間採伐的竹子,以生長期在三年以上的老竹為佳,竹質應堅實、分量較重,紫竹以竹花均勻,呈紫褐色的為佳,無蟲蛀、干縮、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圓滿、紋理細密順直。製作時,吹口和音孔須在一條直線上,吹口上方下圓,音孔要圓,並都掏成向內的傾斜形,孔壁要光,內膛應光潔,竹節磨光,兩端平整,兩埠徑不能相差過大,漆飾應美觀。在音質上,音階應準確,不論輕吹重吹,音響都應清麗,不能有空洞或差異的聲響。音色應淳厚、優美、圓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