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狀元樓的結果 展開

狀元樓

江西省樂安縣流坑村狀元樓

狀元樓是為紀念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流坑董氏第八世、文肇·淵派裔孫、恩榜狀元董德元所建的閣樓。

簡介


狀元樓位於江西省樂安縣流坑村境內
狀元樓是為紀念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流坑董氏第八世、文肇·淵派裔孫、恩榜狀元董德元所建。當時,樂安尚未建縣,流坑村隸屬吉州永豐縣的雲蓋鄉。董德元是永豐建縣( 1054年)后考中的第一位狀元。當年,永豐縣令吳南老為了紀念這一盛事,顯示地方的榮耀,即在永豐縣城的恩江之畔興建了狀元樓,並為之作詩以賀:
龍頭奪得錦標歸,雅稱高樓大字題。冠世文章親帝選,驚人身價與雲齊。上光華蓋峰三疊,下瞰仙源水一溪。此去蟾宮應不遠,諸公繼踵上天梯。
董德元的同科進士,后成為理學大家的朱熹為之題書“狀元樓”匾。永豐的狀元樓,在慶元三年(1197年)重修時,流坑進士、理學名士曾豐為之作記,后又經多次重修,並在明代一度改名為“三元樓”,至清道光間又複名狀元樓,現存建築基本上為近代之物。
在董德元中狀元的第二年,即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建置樂安縣,流坑所處的雲蓋鄉劃歸撫州樂安縣管轄。在此不久,流坑董氏為光耀門庭,激勵子孫,便仿照當時永豐縣的狀元樓在自已的村中興建“狀元樓”。

特點


流坑的“狀元樓”,位於村西龍湖西岸的棋盤街旁,地處古代流坑村落的制高點,坐西朝東,為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重樓。樓平面為正方形,下層前、后辟拱門,形成東西通道,是流坑古時出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古道旁豎旗杆的花崗岩石猶存。其前門的右側有轉折式木梯通往二樓檐廊。檐廊四周相通,中間部分裝有隔屏,上有麒麟、靈鹿等圖形彩繪。中心部分為神閣,前置供桌,內設神龕,上置狀元董德元的牌位,以供祭奉。後來,董氏為了顯示家族科宦之盛,將北宋太了太保董淳、御史大夫董敦逸、武狀元董藻和明代刑部尚書董裕這四位家族中科宦顯赫人物也立牌從祭於狀元樓。神閣的門楣掛著朱熹所題書的“狀元樓”行楷書大匾,閣柱上分掛有一木刻行書聯:“南宮策士文章貴,北闕傳臚姓字先。”其書遒勁有力,典雅端莊,雖經翻刻和漫長歲月風雨滄桑,風韻猶存。
“狀元樓”設計奇特,裝修獨具韻味,外觀顯得古樸莊重、氣勢軒昂,內構小巧玲瓏、古樸典雅。自南宋以來,歷經維修,至清咸豐十年(1860年)經大修,但其平面布局和基本構架仍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南宋舊制。狀元樓上的匾聯及彩繪也非南宋之物。800多年來,朝代更替,流坑屢遭兵禍,狀元樓未被破毀,帶著它不同時代的痕迹,遺存至今,實為幸事。
登游狀元樓,必觀神閣,看那古舊斑駁、紋痕顯露的木壁和特具古韻遺風的匾、聯、神龕、供桌,給人一種古雅、莊重、肅穆之感,身置其中,使人對人文俊彥的仰慕之情和歷史的滄桑之感油然而生。走出神閣站在狀元樓匾前,憑欄向東眺望,那又是另一番感受。遠處,東華、梅嶺群峰競秀,薄霧繚繞;近處,古村主體盡收眼裡,村邊古木參天,湖水如鏡,樹影屋影倒映其中。風景亮麗,視野開闊,令人心曠神怡。
董德元,為永豐縣的第一名狀元,也可認為是樂安縣惟一的狀元,官至參知政事,封廬陵開國子。只因依附秦檜,使得他的人生旅途有著不光彩的經歷。雖然如此,在流坑千餘年歷史中,董德元以其科名最高、官職最大、爵位最崇,給家族帶來了極高的聲望,是流坑歷代眾多為官者所不可相比的,在永豐和樂安的歷史上均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董氏一直為有這位狀元郎而自豪。作為董氏門戶的象徵,狀元樓一直聳立在流坑的村西口,而董德元一直成為董氏子弟科舉仕進的榜樣,以此激勵代子孫為功名不息追求。

結構


主要是磚木建築,類似南方的建築結構。

景觀


依山傍水,臨恩江。

歷史


永豐縣令吳南老為了紀念董德元是永豐建縣后考中的第一位狀元這一盛事,顯示地方的榮耀,即在永豐縣城的恩江之畔興建了狀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