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縣

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

宜陽縣,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位於洛陽市西部,介於東經111°45′~112°26′北緯34°16′~34°42′之間,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截至2019年,宜陽縣總面積1616.8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宜陽縣下轄12鎮4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宜陽縣地域,夏、商時屬於豫州雒西地,戰國為韓國宜陽邑。1986年4月,洛陽專區撤銷,宜陽縣改屬洛陽市。宜陽縣境內省道八官線、安虎線橫穿東西,省道南車、縣道宜新路和宜白路貫穿南北,洛陽市西南環繞城高速、鄭西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穿境而過。

2020年,宜陽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15億元,同比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5億元,增長4.6%;

歷史沿革


夏、商屬豫州雒西地。西周屬周南地,為召伯聽訟之所。春秋歸晉,亦曾為毛國地。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韓景侯由宜陽遷都陽翟之後,在宜陽建縣。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滅東周(今鞏縣孝義鎮西)設三川郡,其轄境大致為靈寶以東,中牟以西,黃河以南及北汝河上游地區,宜陽屬之。
西漢承秦制仍設郡、縣兩級。漢王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為河南郡,隸屬不變。漢武帝為加強對郡國的控制,分全國為13州,其中京師地方稱司隸校尉州,宜陽屬之。元鼎四年(前113年),割河南、南陽二郡西境,置弘農郡,郡治靈寶,轄11個縣,宜陽屬之。
東漢實行州、郡、縣三級,宜陽屬司隸校尉州弘農郡。
三國時,宜陽在魏國境,仍屬弘農郡。
東晉十六國時,分裂割據,政權更迭頻繁,宜陽曆屬漢,前趙、後趙及後秦等。
南北朝仍以州、郡、縣相稱,南朝宋,宜陽仍屬弘農郡。北朝魏,宜陽屬河南郡(齊、梁、陳時期,宜陽屬北朝)。北魏孝昌初(525年),置宜陽郡,轄宜陽、新安(今澠池境)、東亭(今嵩縣境)三縣。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魏分東、西,宜陽縣歸屬無常。東魏,置金門郡,兼置陽州。天平四年(537年),廢金門郡,置宜陽郡,轄宜陽、南澠池、金門三縣。另設甘棠縣,屬新安郡。西魏文帝時(535年~551年),陽州下轄宜陽郡,郡治洛寧,又於今洛寧境分置北宜陽縣,治黃盧城,屬宜陽郡。廢帝二年(553年),改北宜陽縣為熊耳縣,隋義寧二年(618年)改為永寧縣。北周明帝(559年~560年)曾於一合塢置宜陽縣。旋廢,置熊州,屬宜陽郡,繼又更熊州為昌洛縣。
隋代開皇初,廢宜陽郡為縣,歸屬河南郡。開皇十八年(598年),將宜陽縣改為洛水縣,仁壽四年(604年),改甘棠為壽安(今河下一帶),並於大業元年(605年)初,廢洛水、熊州入宜陽縣。又於大業四年(608年)增設興泰縣(今趙保,隋末廢)。義寧元年(617年),移壽安於九曲。宜陽、壽安、興泰三縣(均為宜陽境)同屬河南郡(興泰曾一度屬襄城郡)。義寧二年(618年)復置宜陽郡,領宜陽、澠池、永寧三縣,並改宜陽郡為熊州。
元代福昌、壽安合併,再稱宜陽縣。
明、清、中華民國沿襲元制。
1947年以洛河為界分宜南、宜北兩縣。
1949年合併為宜陽縣,隸屬洛陽專員公署,
1986年4月歸屬洛陽市。

地理環境


地理境域

宜陽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地跨東經111°45′~112°26′,北緯34°16′~34°42′,東連洛陽,西接洛寧,南與嵩縣、伊川交界,北與新安、澠池為鄰。宜陽縣總面積1616.8平方公里(2013年)。

地形

宜陽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地貌特徵為“三山六陵一分川,南山北嶺中為灘,洛河東西全境穿”。地理區劃大致可分為洛河川區、宜北丘陵區、宜南丘陵區、白楊和趙保盆地、宜西南山區五大區域。宜北屬秦嶺余脈,宜南屬熊耳山系,境內有花果山、靈山、錦屏山等22座知名山峰。宜陽縣平均海拔360米,花果山主峰海拔1831.8米,為宜陽縣最高峰。

水文

宜陽縣為多河流地區,總屬黃河流域,伊洛河水系。境內洛河流域面積1502平方公里,約佔全縣總面積的90.2%;伊河流域面積160.1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9.6%;澗河流域面積3.43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0.2%。
洛河是黃河第三大支流,是宜陽境內的最大河流,源出於陝西省洛南縣,入河南境經盧氏、洛寧,東人宜陽境,流經三鄉、張塢、韓城、蓮庄、柳泉、城關、城關鎮、尋村、豐李等9個鄉鎮,從東北境入洛陽市,境內幹流長68公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河上買賣船、竹木筏行駛不斷,是盧氏,洛寧、宜陽3縣水上主航道。
伊、洛河在宜陽境內流域面積大於5平方公里的支流34條,其中洛河30條,伊河4條;流域面積大於40平方公里的支流14條,其中洛河12條,伊河2條.此外,山澗溪水330條。
洛河支流均稱南北向,匯入洛河,形成不對稱的羽毛狀水系。南岸支流源短流急,北岸支流源遠流長.

氣候

宜陽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年均氣溫14.8℃,地溫平均12.8℃,年降水量500毫米~800毫米,無霜期200天左右,全年日照在1847.1~2313.6小時,日照率為47%,冬季因受蒙古高壓控制,多偏北風。夏季多偏東風,平均風速為25米/秒。全年無霜期平均228天,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對溫度條件的要求。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宜陽礦產資源豐富,宜陽共有各類礦產35種,礦產地85處,其中煤炭探明儲量4.2億噸、石灰岩探明儲量6.5億噸、鋁礬土探明儲量780.5萬噸、硅石探明儲量1755萬噸。
煤:探明儲量4.2億噸,主要分佈在城關鎮西街村,錦屏鎮馬庄、焦家凹、廟溝、黃溝、喬岩村,樊村鄉的馬道、劉溝、沙坡村和白楊鎮西馬村。現有義絡煤業等大型開採企業,煤炭年產量300萬噸。
石灰岩:石灰岩主要分佈在錦屏鎮靈山、八里堂、廟溝、黃溝、周村、廟村,白楊鎮上石板溝,樊村鄉金家疙瘩、鹿角嶺、馬道、老莊,城關鎮錦屏山,豐李鎮石門。石灰岩探明儲量6.5億噸,估計遠景儲量在28.4億噸,年開採量100萬噸左右,現有黃河同力水泥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
石英砂:即硅石,為宜陽優勢資源,其中石英砂岩儲量1755萬噸,脈石英儲量為1063萬噸。硅石主要分佈在張午鄉的花庄村,上觀鄉下觀村,樊村鄉的宋坡、虎廟、香椿溝村,錦屏鎮的張李溝、八里堂、周村,白楊鎮的半坡山、漫流村,趙保鄉的張山村等區域。
鋁礬土:地質儲量780.5萬噸,鋁土礦主要分佈在錦屏鎮的李溝、焦家凹、黃溝,城關鎮的錦屏山,樊村鄉的馬道,趙保鄉的長嶺,估計遠景儲量2000萬噸。
白雲岩:探明儲量3088萬噸,具有一定的遠景規模。
花崗岩:探明儲量2079.3萬立方米,有豆沙綠、萬年青等十餘種品種。
鐵礦:為沉積變質型鐵礦,多為中品位。現已有數家鐵選礦企業進行開發,估算遠景儲量3013.42萬噸。
重晶石:區內礦點小型分散,保有儲量為76.75萬噸,品位、規模均具工業開採要求。
蛭石:初步估算地質儲量為867.5萬噸,有小型開採。

水資源

宜陽縣水資源總量約為4.41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約為3.83億立方米,地下水儲藏量約為1.32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重複量約為0.74億立方米,水資源綜合利用率為47%;各類水利工程2400餘處,人畜吃水工程800餘項;農村飲水工程實際供水能力3.1萬立方米,供水量680萬立方米。現有中小型水庫19座,其中:中型1座,小Ⅰ類和小Ⅱ類水庫各9座。現有萬畝以上小型灌渠7條,乾渠總長度170.5公里;農田灌溉設施1610處。

經濟作物

煙葉:煙葉是宜陽農業支柱產業,色澤金黃,厚薄適中,油潤豐滿,結構疏鬆,香氣濃郁,在河南煙葉質量鑒定評吸中多次奪魁。宜陽縣是國家級煙葉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全國首批現代煙草農業整體推進試點縣之一、河南省崤山牌煙葉生產基地,煙葉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2014年主要推廣品種有豫煙6號、豫煙9號、豫煙10號、豫煙12號和中煙100等(現在最新品種)。現有標準化育苗大棚737座、密集烤房3702個,小改密炕房6968座,種煙農戶3203戶,煙農戶均收入46941.97元。2013年,全縣共投資3857.99萬元,修建煙水、煙路、煙炕、煙機等基礎設施項目1895個,投入扶持資金3326.63萬元,用於機耕起壟、物資供應、防病治蟲和新技術推廣,全面改善了煙葉生產條件。
大蒜:宜陽縣大蒜種植已有300餘年歷史,其特點為瓣大、皮白、汁濃、味香辛、隔夜不變質,是洛陽市十大特產蔬菜之一。2002年被農業部列為“生態蔬菜示範基地”,2003年被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委員會評定為“河南省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大蒜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餘畝,年產大蒜3000萬公斤、蒜苔400萬公斤。
花生:建設了花生高產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區以上觀鄉、趙保鎮和董王莊鄉為核心,輻射張午、蓮庄、高村、韓城、鹽鎮等鄉鎮。全縣花生種植面積20.54萬畝,總產0.8億公斤,單產389.7公斤。其中,項目區內花生單產達到400公斤。
辣椒:宜陽縣的氣候和土壤非常適宜種植辣椒,年種植面積在7萬畝以上,總產量17500噸左右。
黑色作物:宜陽縣黑色作物種植初具規模,目前已引進種植“大穗黑玉米”、“黑小麥”、“黑綠豆”、“黑紅薯”等系列品種。各類黑色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3萬畝以上,產量12萬公斤。

植物資源

宜陽縣境內植物資源有: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稻、紅薯等;人工或天然樹主要有櫟、椴、桐、華山松、白皮松等;灌木主要有紫穗槐、荊薺、葛藤、酸棗、黃櫨柴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草、苔草、鬼燈擎、羊鬍子草、管草等;藥用植物類和菌類主共計101目340科,主要有細辛、柴胡、連翹、黃柏、射乾等;竹類主要有淡竹、剛竹等;果樹主要有蘋果、梨、桃、杏、柿等;國家級保護的植物主要有領春木、天麻、杜仲、山白樹、狹葉瓶兒草等30餘種。

動物資源

宜陽縣境內動物資源主要有:禽類7目44科133屬203種,主要有蒼鷹、鵲鷹、松雀鷹、金翅雀、相思鳥等;獸類6目19科47屬60種,主要有金錢豹、熊猴、狼、狐、野豬等;爬行類3目8科18屬26種,主要有烏龜、壁虎、蛇類等;兩棲類2目4科6屬12種,主要有中國大鯢、中國雨蛙、中國林蛙、黑斑蛙等;魚類4目7科10屬20種,主要有草魚、馬口魚、鰷、團頭魴、翹嘴紅鰉等;昆蟲類15目157科393種,主要有蜻蜒、蛾類、蝶類、天牛類、蝗蟲類等;水鳥常見的有蒼鷺、鶚、水鴨子等6種;家庭飼養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等;特種飼養有火雞、獐、鹿、鵪鶉、蠍子等。
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3種,其中鳥類1種:金雕;獸類2種:金錢豹、熊猴;
國家二類重點保護動物17種,其中鳥類8種:蒼鷹、鵲鷹、松雀、紅腹錦雞、灰林鵠、鳥雕、白尾鷂、白頭鷂;獸類8種;大靈貓、小靈貓、林麝、青羊、水獺、豺、狼、羚;兩棲類型1種:大鯢。

行政區劃


沿革

宜陽建縣兩千多年間,建制屢改,歸屬多變,加之資料奇缺,其詳細行政區劃不易考。據舊志所載,自明清以來“襲里甲舊制”,明代全縣設20保58里。明崇禎九年(1636年),兵荒相繼,里甲殘缺,知縣郝正芳申請將58里歸併為29里。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縣黃繼祚奉文將原29里合併為12里。乾隆初,又分為28里。
民國十五年(1926年)前,沿襲清制。仍設28里.每里設若干“局子”,局子有局長,俗名局子頭。民國十六年(1927年),河南省政府成立,改縣衙為縣政府,改局子為區,全縣設5個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實行保甲制,區和保之間設聯保。全縣設8區,44聯保,240保,2501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全縣改劃為四區,29聯保。民國33~34年(1944~1945年)宜陽淪陷期間,曾出現國、共、日偽三方政權,原政區被打亂,各方所轄範圍如下:國民黨縣政府名存實亡,僅短期控制縣境西南張塢、穆冊鄉部分地區。縣長先是郭紹曾(臨汝人),後為庄則敬(宜陽人),依徐吉生司令部保護。共產黨相繼建立了宜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伊西縣抗日民主政府。日偽縣政府(維持會)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成立,偽縣長楚之鑒,維持會長李東皋。下設壽安、尋村、柳泉、韓城、張塢、趙保等基層偽政權鄉(鎮)公所。依日軍和偽保安團保護。這種三足鼎立之勢,直持續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8月宜陽解放,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宜南、宜北相繼建立各級人民政權。廢除保甲制,設置區、鄉(村),閭。宜南縣先後設城關、白楊、趙保、程屋、宜嵩(穆冊)、古城、鴉嶺、平等,鳴皋9區,187鄉(村);宜北縣初轄王莽、三鄉、河占、尋村、柳泉、韓城6區,后合併為尋村、柳泉、韓城3區,92鄉(村)。
1949年2月宜南、宜北兩縣合併為宜陽縣,原宜北縣三個區未變動,宜南縣的古城,鴉嶺、平等、鳴皋4區,76鄉(行政村)划入伊川縣,將白楊區併入趙保區,穆冊區併入程屋區,趙保區的部分鄉(村)划入城關區。合併后全縣為6區,203行政村。
1950年春,將原6區203個鄉級行政村合併為161鄉(鎮)。
1951年11月1日,全縣劃為7區,153鄉,7鎮。
1952年,將全縣160個鄉(鎮)調整為14l鄉(鎮)。
1955年12月,洛陽縣撤銷,原洛陽縣所轄第七區(豐李區)的石門、負庄,梁屯、軍屯、尹屯、小作、小營、豐李、南營、黃龍廟、畢溝、候城12鄉劃歸宜陽縣,加上原七區141鄉(鎮),共8區,153鄉(鎮)。同年11月,撤銷程屋區,將該區所屬的架寺、石窯、程子、拐溝、沙坡頭、井溝、蓮庄7鄉划給四區;大尖、穆冊、張塢、七峪、元村、程屋、下龍、上龍、龐溝、平泉、岳社11鄉划給五區。
1956年1月14日,將原有7個區撤銷,原153鄉(鎮)合併為18個中心鄉,52個一般鄉,一般鄉隸屬於中心鄉。同年11月5日,為適應農業合作化發展需要,將全縣劃為44鄉,兩鎮,並恢復張塢、趙保2區。
1957年3月,除張塢、趙保兩區以及所轄17鄉未變動,其餘29鄉、鎮改劃為12個大鄉:城關鄉、豐李鄉、尋村鄉、郭坪鄉、石陵鄉、鹽鎮鄉、柳泉鄉、高村鄉、西石村鄉、三鄉鄉、樊村鄉、韓城鄉.
1958年2月25日,撤銷張塢、趙保兩區。將所轄17個小鄉合併為張塢、沙坡頭,穆冊關、趙保、董王莊、白楊等6個大鄉,直屬縣領導。
1958年8月,在大躍進形勢下。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代替鄉人民政府成為基層行政單位。全縣劃為10個人民公社,77個管理區,212個大隊。
1961年6月14日,根據《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精神,將全縣劃為9區,33公社。
1962年5月29日,撤銷9個區,將33個人民公社,依據以前18個大鄉的地域劃為18個人民公社。
1970年4月13日,由城關公社劃出城關東隊、中隊、西隊、水磨頭、沈屯5個大隊建立城關鎮人民公社,直屬縣領導。
1998年,宜陽縣轄3個鎮: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16個鄉:城關鄉、尋村鄉、石陵鄉、鹽鎮鄉、韓城鄉、高村鄉、西石村鄉、三鄉鎮、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蓮庄鄉、趙堡鄉、董王莊鄉、白楊鄉、樊村鄉。
2000年,宜陽縣轄5個鎮: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韓城鎮、白楊鎮,14個鄉:城關鄉、尋村鄉、石陵鄉、鹽鎮鄉、高村鄉、西石村鄉、三鄉鎮、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蓮庄鄉、趙堡鄉、董王莊鄉、白楊鄉、樊村鄉。
2005年,宜陽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西石村鄉,其行政區域劃歸高村鄉管轄,高村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石陵鄉,其行政區域劃歸鹽鎮鄉管轄,鹽鎮鄉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5年12月31日,宜陽縣轄6個鎮: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白楊鎮、韓城鎮、香鹿山鎮;11個鄉:城關鄉、鹽鎮鄉、蓮庄鄉、趙堡鄉、董王莊鄉、樊村鄉、高村鄉、三鄉鎮、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
2006年1月,將宜陽縣豐李鎮的西霍屯、邢屯、梁屯、王屯、油坊頭、畢溝、侯城、小營等10個村劃歸洛陽市洛龍區古城鄉管轄。
2009年12月29日,經河南省政府批准,撤銷城關鄉,建立錦屏鎮。
2010年1月20日上午,宜陽縣城關鄉更名錦屏鎮慶典儀式隆重舉行。
2011年3月5日,洛龍區豐李鎮掛牌儀式舉行,此後豐李鎮脫離了宜陽縣管轄。2011年9月30日,宜陽縣轄7個鎮、10個鄉: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白楊鎮、韓城鎮、香鹿山鎮、錦屏鎮;鹽鎮鄉、蓮庄鄉、趙堡鄉、董王莊鄉、樊村鄉、高村鄉、三鄉鎮、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
宜陽縣
宜陽縣
2014年7月2日,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14]22號)批複,經省政府批准,同意洛陽市將宜陽縣豐李鎮及所轄豐李村、貟庄、牛屯村、圪瘩村、薛營村、李王屯村、小作村、殷屯村、牛庄村、前窯村、河口村、東軍屯村、西軍屯村、東坡村、東鳴鶴村、西鳴鶴村16個建制村劃歸洛龍區管轄,黃龍廟村、崔村、石門村、流水溝村、山底村、漫流村、南營村、馬窯村、西庄村9個建制村劃歸宜陽縣錦屏鎮管轄。

區劃

宜陽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屬洛陽市轄縣,人口69.5萬。目前,宜陽下轄城關鎮、錦屏鎮、白楊鎮、香鹿山鎮、柳泉鎮、韓城鎮、三鄉鎮、張塢鎮、蓮庄鎮、樊村鎮、趙保鎮等11鎮和董王莊鄉、上觀鄉、花果山鄉、鹽鎮鄉、高村鄉5鄉和1個工礦區辦事處,353個行政村,有漢、蒙古、回、滿、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傣、土、侗、白、土家等17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佔99.8%。
1、城關鎮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城中心,南依錦屏山,北臨洛河水,東西與錦屏鎮相連,隔河與香鹿山鎮相望,鎮域總面積10.5平方公里,轄解放路、紅旗路、西街、沈屯、白廟、水磨頭6個居委會42個居民組,戶籍人口7萬餘人(其中老居民1.5萬人)。鎮黨委轄4個黨總支23個黨支部985名黨員(農村黨總支3個、黨支部13個、農村黨員557人),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錦屏鎮三面環抱宜陽縣城,南依錦屏山,北臨洛河,東至西庄與洛陽市洛龍區豐李鎮接壤,西與蓮庄鎮相鄰,南與樊村鄉、白楊鎮、趙堡鎮搭界,北至洛河,與香鹿山鎮隔河相望,八官線、安虎線、宜白路、洛宜快速通道穿境而過。境內有被譽為白馬寺“姊妹寺”的中州古剎靈山寺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寺。錦屏鎮轄23個行政村、194個村民組,常住人口4.7萬人,總面積9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10公頃。鎮黨委管理1個黨總支、37個黨支部,黨員1410人。該鎮水資源充沛,利濟渠引洛水從西向東流過。礦藏資源豐富,形成了石英砂、煤炭、建材等優勢產業。
3、香鹿山鎮:香鹿山鎮位於宜陽縣東北部,北依熊耳,南臨洛水,東接洛陽高新區,與縣城隔河相望,洛陝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鎮域面積122.3平方公里,轄31個行政村、304個村民組、總人口62042人。香鹿山生態園、宜陽縣北城區、產業集聚區位於我鎮境內,香鹿山鎮既是宜陽縣的東大門,也是宜陽縣城的新窗口。
4、柳泉鎮:柳泉鎮位於縣城西15公里,總面積121.07平方公里,全鎮轄29個行政村、306個村民組、6.3萬人,耕地面積6650公頃。柳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為宜陽縣四大重鎮之一,古時曾設驛站,建鎮、立縣府,1996年7月被批准撤鄉建鎮。柳泉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省道鄭盧路及鄭盧高速貫穿東西,縣鄉公路魚祁路、柳鹽路縱貫南北,“村村通”道路四通八達,洛河流經全境,小城鎮乾淨整潔,繁榮有序。
5、三鄉鎮: 三鄉鎮位於宜陽縣西部,距縣城39公里,轄區面積67.6平方公里,下轄27個行政村、187個村民組,人口38763人。省道八官線貫穿全境,緊鄰盧陽高速進出口。三鄉是唐代詩人李賀故里,唐高宗時設“三鄉驛”,武則天時建連昌行宮,現存漢光武廟、唐五花寺塔、竹閣寺等漢唐時期名勝古迹,形成了以三鄉周圍諸多建築群為依託,以三鄉地區豐富的漢唐、宋金文化為基本內涵的人文型旅遊景區。三鄉鎮種植大蒜歷史悠久,以其皮簿、瓣大、味辛辣、隔夜不變質而聞名省內外。三鄉西瓜以其皮簿、味甜聞名豫西地區。煙葉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000畝左右,三鄉鎮已成為宜陽縣西部優質煙葉生產基地。先後榮獲河南省文明鄉鎮,洛陽市“五好”鄉鎮、招商引資先進單位、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諸多省市級榮譽。
6、白楊鎮:白楊鎮位於宜陽東南部,東與伊川縣接壤,南與嵩縣交界。解放初期曾為宜南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域面積79.2平方公里,耕地4522.97公頃,人口48363人。境內順陽河橫貫東西,有山陝會館、西寺廟、九龍洞、魁星閣等名勝古迹。橋涵眾多,有“一步三孔橋,過橋不見橋”之美譽。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圍繞“工業強鎮、產業富民”奮鬥目標,依託資源優勢,優化環境,通過外引內聯,在不斷做大做強化工、煤炭這兩大支柱產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民營企業。
7、高村鄉:位於宜陽縣西北部,北與三門峽市澠池縣交界,西與洛寧縣河底鄉相連,東接鹽鎮鄉、柳泉鎮,南連韓城鎮、三鄉鎮。全鄉轄39個行政村,329個村民組,4.9萬人,面積120平方公里,耕地8124.4公頃。鹽三路貫穿南北,南車線、韓茶路、水麻路交匯貫通,交通便利,風景優美,境內有3條河流,3座水庫(東亞、演禮溝、張延),4處河塘(豐澗、宋王溝、孔昌、東營)。高村鄉人傑地靈,2005年,原西石村鄉和高村鄉合併,稱高村鄉。合併後區域面積大,人口多,是宜陽縣山區鄉鎮的一個大鄉。
8、鹽鎮鄉:位於宜陽縣西北部,為宜陽、新安、澠池、義馬三縣一市結合部,鄉政府駐地距宜陽縣城33公里。全鄉總面積171平方公里,耕地9283公頃,轄36個行政村、225個自然村、417個村民組,總人口7.5萬人。鹽鎮鄉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鄭西鐵路高速專線貫穿全境,S318省道橫貫東西,縣鄉公路、村村通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9、樊村鎮:樊村鎮位於宜陽縣境東南部,鎮政府駐地樊村。東臨伊川縣境,西和北與錦屏鎮相連,南與白楊鎮毗鄰。總面積58.9平方公里,耕地3019.8公頃。轄15個行政村,142個村民組,67個自然村,3033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15人。該鎮地處高嶺地帶淺山區,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紅薯為主,培育了一批以煙葉、花生、藥材種植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硅石、石英石等。交通便利,宜白路穿鎮而過。境內有摩天寨、半坡山、九龍洞、鹿蹄山等景點。
10、蓮庄鎮:位於宜陽縣城西19公里處,東鄰錦屏鎮,西與張塢鎮接壤,南依蓮花山,北臨洛河與韓城鎮、柳泉鎮相望。南山北川,土地面積8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77.5公頃,轄17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168個村民組、34000口人。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省道南車線、安虎線交叉穿鎮而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鎮政府所在地蓮庄村因村南有蓮花山而得名,是明朝兵部尚書王邦瑞的故里。11、韓城鎮:位於宜陽縣西部,洛河北岸,距縣城25公里,因戰國時期韓國遷都於此而得名。八官線、盧陽高速橫貫東西,南車線縱穿南北。東接柳泉,西鄰三鄉,南與蓮庄、張塢隔河相望,北與高村接壤。全鎮轄25個行政村、207個村民組,總人口48727人,其中回民858人,總面積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3000畝,是豫西地區的商貿重鎮,曾是全國206個重點農貿市場之一。韓城牛肉、燒雞、羊肉湯享譽周邊縣市。
12、張塢鎮:位於宜陽縣城西40公里處,東鄰蓮庄鎮,西與洛寧縣澗口鄉接壤,南依熊耳山,北臨洛河與三鄉相望。南山北川,土地面積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00公頃,轄25個行政村,187個村民組,3.9萬人。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礦產資源有花崗岩、鐵礦石、鉀長石、蛭石等,花崗岩儲量上億立方米,鐵礦石儲量309萬噸,鉀長石儲量185萬噸,蛭石儲量635萬噸;省道安虎線貫穿全鎮20公里,縣道元穆路11公里,洛河自西向東流經全鎮25公里;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蘇羊仰韶文化遺址和龍潭寺、七峪廟、七峪瀑等著名人文和自然景觀。
13、趙保鎮:位於宜陽縣城西南15公里處的淺山丘陵區,轄23個行政村、3.1萬人,總面積127.6平方公里。歷史悠久,是豫西老革命根據地之一,革命老區“紅趙保”名揚省內外。
14、花果山鄉:位於宜陽縣城西南的深山區,距縣城60餘公里,總面積125.8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4416人,為洛陽市煙葉生產專業鄉。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該鄉境內,花果山山野菜屬純正的天然無公害綠色食品,享譽省內外。
15、董王莊鄉:位於宜陽縣南部,距縣城35公里,是宜陽縣的“南大門”,總面積74.5平方公里,人口3.1萬人。煙葉種植、畜牧養殖為優勢產業。
16、上觀鄉:位於宜陽縣西南37公里處的深山區,總面積143平方公里,人口6679人。該鄉以農業為主,兼營林牧業,煙葉和花生產量人均居全縣首位。
17、工礦區辦事處:成立於2005年10月,是宜陽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正科級行政單位。轄東礦居委會、李溝居委會、城西居委會(即前進公司社區)3個居委會,常住居民19800餘人。
截至2019年,宜陽縣轄12個鎮4個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下轄地區
城關鎮柳泉鎮韓城鎮白楊鎮
香鹿山鎮錦屏鎮三鄉鎮張塢鎮
蓮庄鎮董王莊鄉樊村鎮高村鎮
鹽鎮鄉花果山鄉上觀鄉趙保鎮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宜陽縣戶籍人口70.67萬人,常住人口60.83萬人。其中,城鎮化率39.84%;人口出生率10.94‰;人口死亡率6.02‰;人口自然增長率4.92‰。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宜陽縣常住人口為576104人。

民族

2013年,宜陽縣有漢、蒙古、回、滿、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傣、土、侗、白、土家等17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佔99.8%。

經濟


2019年,宜陽縣地區生產總值306.2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24.3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143.8億元,增長8%。三次產業結構為12.4:40.6:47,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3%、50.4%和43.4%。
2019年,宜陽縣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8699萬元,增長8.5%。其中,稅收收入100629萬元,增長7.6%,稅收佔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2.6%。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00138萬元,增長10.0%。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2,689,增長3.6%;公共安全支出16,415萬元,增長2.3%;教育支出88917萬元,增長3.9%;科學技術支出12800萬元,增長63.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7144萬元,增長39.2%;衛生健康支出65846萬元,增長7.9%;節能環保支出14159萬元,增長83.3%;城鄉社區支出44310萬元,23.1%。
2019年,宜陽縣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2.6%。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8.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46.9%;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5.2%。

第一產業

黃河同力
黃河同力
2019年,宜陽縣糧食種植面積133.5萬畝,比上年下降0.8%。其中,夏糧面積64.4萬畝,下降0.1%;秋糧面積69.1萬畝,下降1.5%。蔬菜面積25.4萬畝,增長6.5%;油料面積26萬畝,煙葉面積7.2萬畝。
2019年,宜陽縣糧食總產量40萬噸,比上年下降4.1%。其中,夏糧產量18.3萬噸;秋糧產量21.6萬噸。全年肉類總產量2.5萬噸,比上年下降24.2%;禽蛋總產量1.3萬噸,牛奶總產量0.4萬噸,年末生豬存欄15.3萬頭,下降26.4%;生豬出欄22.8萬頭,與上年下降31.9%。年末牛存欄2.1萬頭,與上年增長5.0%;牛出欄1.4萬頭,增長7.7%。

第二產業

2019年,宜陽縣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9%。其中,大型企業增長23.6%;中型企業下降23.3%,小型企業增長28.4%。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01%,比上年下降0.89個百分點。
2019年,宜陽縣規模以上工業24個行業大類中有19個行業實現增長,16個行業累計增速超過全縣平均水平。其中,紡織業增長601.4%,醫藥製造業增長112.4%,非金屬礦採選業增長100.5%,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96.4%,造紙和紙製品業增長85.6%,橡膠和塑料製品業增長65.3%,食品製造業增長61.9%,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增長54.7%,有色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增長45.8%,其他製造業增長39.8%,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39.5%,黑色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9.8%,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增長27.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24.9%,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長24.1%,金屬製品業增長12.7%。
2019年,宜陽縣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12.4%,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0.38%。
2019年,宜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務收入增長13.8%;利潤總額下降36.8%;年末產成品庫存增長30.4%。
2019年,宜陽縣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2936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6%。

第三產業

2019年,宜陽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9110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6%。
2019年,宜陽縣房地產開發投資10.6億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住宅投資9.2億元,增長14.8%。房屋施工面積248萬平方米,增長69.8%。其中,住宅178.4萬平方米,增長80.6%。商品房銷售面積42.3萬平方米,增長37.4%。其中,住宅38.4萬平方米,增長68.1%。商品房銷售額19.4億元,增長68.2%。其中,住宅17.5億元,增長118.5%。
2019年,宜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8821萬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總額207439萬元,增長17.9%,佔全縣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17.3%。分行業看,批發業銷售額437933萬元,同比增長8.9%;零售業銷售額1122899萬元,同比增長12.5%;住宿業營業額43685萬元,同比增長11.9%;餐飲業營業額270263萬元,同比增長15.2%。
2019年,宜陽縣進出口總額22696萬元,增長61.1%。其中,出口總額21857萬元,增長67.3%。全年招商引資項目29個;實際利用外資1.9億美元,增長14.5%。
2019年,宜陽縣郵電業務總量43789.3萬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電信業務總量31605.5萬元,增長0.8%;郵政業務總量12183.8萬元,增長40.8%。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96萬戶,增長30%;年末行動電話用戶54.5萬戶,增長5.0%;新增移動用戶3.7萬戶,增長40.1%;年末網際網路用戶16.1萬戶。
2019年,宜陽縣接待國內外旅遊總人數656.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2%。旅遊總收入89363萬元,增長19.5%。其中,門票收入11396萬元,增長27.3%。年末有3A級旅遊景區1處。
截至2019年末,宜陽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92.5億元,比年初增加23.2億元,增長13.7%。住戶存款餘額149.7億元,比年初增加17.5億元,增長13.2%。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23.7億元,比年初增加22.1億元,增長21.8%。其中,短期貸款餘額47億元,比年初增加4.2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73億元,比年初增加16.1億元。

文化


宜陽縣國家級森林公園花果山是吳承恩所著《西遊記》中花果山的創作原型,中州名剎靈山寺是洛陽白馬寺的姊妹寺。據縣誌記載和文物普查中發現,全縣有古城址15處,宮殿17座,廟堂41處,亭台、樓閣19個、祠、庵、寺、觀78處,古驛站9處,古橋樑29孔,古墓葬38個,館藏文物5200件。其中韓國故都、後晉顯陵、五花寺塔、靈山寺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蘇羊遺址、邵窯遺址、虎頭寺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漫流古墓群、興泰宮遺址、段村遺址、柳泉遺址、福昌遺址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

交通


2018年,宜陽縣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714957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0.6%;貨物運輸量3557萬噸,增長0.6%。旅客周轉量318422萬人公里,增長1%;旅客運輸量4303萬人,增長1%。
宜陽縣境內省道八官線、安虎線橫穿東西,省道南車線、縣道宜新路和宜白路貫穿南北,洛陽市西南環繞城高速、鄭西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穿境而過,與連霍、二廣、京珠高速等國內高速公路網連通,焦枝鐵路洛宜支線直抵縣城,洛陽至洛寧高速公路從縣城北部穿過。

社會


教育

截至2019年末,宜陽縣共有普通高中7所,招生5060人,在校生14544人,畢業生4628人。普通初中25所,招生9200人,在校生26848人,畢業生8733人。小學60所,招生9179人,在校生52315人,畢業生8708人。幼兒園在園兒童30980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2所,招生1814人,在校生4091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16人,在校生59人。普通初中入學率100%,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發放“兩免一補”資金8258.8萬元。“新機制”安排資金11075.9萬元。全年資助困難學生47379人次。

文化事業

截至2019年末,宜陽縣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23.7萬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100%,縣級廣播電台日播出時間18小時。

衛生

截至2019年末,宜陽縣共有衛生機構39個。其中醫院16個,廠礦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18個,婦幼保險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1個。衛生機構床位4570張。其中,醫院4570張,鄉鎮衛生院1647張。衛生技術人員3459人,其中執業醫師、助理執業醫師1466人,註冊護士1632人,農村鄉(鎮)衛生院技術人員329人。農村有醫療點的村數佔總村數的比例的為100%。

科學技術

2019年,宜陽縣科研經費支出12800萬元,增長63.7%。其中,研究和發展經費支出12574萬元,增長66%。擁有科學研究與技術研髮結構70個,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1161件。

旅遊


靈山國際水城
宜陽風景
宜陽風景
靈山國際水城,位於洛陽市西南35公里的宜陽靈山蓮花公園內,北依洛河水,南臨靈山寺,西傍熊耳青黛,東望龍門石窟,是一個集蓮花觀賞、溫泉養生、水上娛樂、5D影院、水幕電影、夢幻觀音、蓮花盛宴、民間小吃、快捷酒店、別墅度假為一體的大型旅遊休閑場所。
李賀廣場
宜陽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故里,李賀廣場是一處宣傳李賀文化、品賞李賀詩詞魅力的公益性群眾休閑文化活動廣場。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於2010年11月建成。廣場內設有李賀像一座,基座高3米,像高6米,採用一級漢白玉製作;兩道景觀牆長6米,高2米,內容以李賀著名詩詞為主;9盞龍柱燈高9米,直徑90厘米,是一處宣揚李賀文化的重要場所。
蘇羊遺址
蘇羊遺址位於張午鄉蘇羊村洛河南岸的高台地上,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800米,北臨安虎路,南依華岳。遺址文化層厚達6米左右,陶質有夾砂紅陶、陶灰、黑陶及彩陶。可識別器型有紅陶缽、缸、酒器、小口尖底瓶、壺、杯、彩陶盆、缸、缽,黑陶有小口高領缸,夾砂灰陶有觚性杯、小平底盆等,紋飾有籃紋、刻線紋、網狀紋、附加堆紋和白底彩陶,石器有石鐮、石刀、鏟等。從出土標本看,應為仰韶—龍山時期文化。
花果山風景區
花果山風景區位於古都洛陽西89千米的宜陽縣穆冊鄉境內,總面積4810公頃,主峰海拔1831.8米。森林覆蓋率達87.4%,年平均氣溫14.4度,夏季最高氣溫26度,1991年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專家考證,宜陽花果山即吳承恩筆下《西遊記》的創作原型。歷代文人墨客劉禹錫、白居易、李賀、唐伯虎、韓愈等多有吟誦花果山詩篇傳世。先後被評為“河南省旅遊景區”、“洛陽市十佳旅遊景區”、國家3A級景區。
香鹿山省級森林公園
香鹿山省級森林公園位於縣城北城區,2002年11月開始實施,歷時7年建設6期工程。工程總投資7000萬元,總面積21800畝,涉及兩個鄉鎮、13個行政村,綠化了32道嶺、35條溝、75個山頭,栽植側柏、刺槐、女貞、五角楓、雪松60餘個樹種、230餘萬株。新修道路63公里,建護林房5處,埋設輸水管道4.8公里,形成了長達15公里的綠色長廊,是目前河南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城郊森林公園。2010年12月,香鹿山森林公園被河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
錦屏山
錦屏山位於宜陽縣城南,東西走向,長約2公里,南北寬約500米,屬斷裂突起的石灰岩質地殼外貌。山勢緊貼縣城,拔地而起,高聳峻峭,陡如直立,蔚為壯觀,是宜陽城的天然屏障,也是歷史悠久的旅遊勝地。錦屏山自東向西一字排列的十二個山峰,儼若十二幅錦鍛條屏,凌空垂掛,峻美壯觀。唐女皇武則天賜名“錦屏”,並親筆題寫“錦屏奇觀”。2013年,宜陽縣投資5096萬元對錦屏山實施地質修復,建設錦屏山地質公園。
濱河公園
宜陽縣洛河縣城段綜合整治項目(濱河公園),總投資10.5億元,共分為四期工程,西起靈山陳宅河口、東與洛陽市高新區相接,全長25公里。2009年9月開始建設,截至2013年底,四期工程基本完工,濱河公園沿河風光帶初步建成,形成了靈山至洛陽市區25公里長、擁有8級橡膠壩、1.1萬畝水系、5400畝綠地,兩岸總長45公里的濱河遊園與市區洛浦公園實現無縫對接的洛河景觀帶。

代表人物


宜陽縣名人有王民信、張萬松、馬龍閃、張建武、李賀、沈安良、陸柱國、喬玉川、許獻廷、黃新宏、趙抱衡等。

獲得榮譽


2014年,在洛陽市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上,宜陽縣連續八年獲得洛陽市“服務民營經濟先進縣”榮譽稱號。
2017年,宜陽縣被列入國家園林縣城。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20年3月11日,河南省宜陽縣命名為“洛南伏牛山(縣域)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
2020年8月,位列“2020中國公平教育百佳縣市”第53位。
宜陽縣先後獲得“中國西遊文化之鄉”、“全國衛生縣城”、“全國煙葉科技生產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級煙葉標準化生產優秀示範區”、“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河南省對外開放工作先進縣”、“河南省造林綠化模範縣”、“中原最具投資價值縣”,“河南省雙擁模範縣”、“紅旗渠精神杯”、“國家園林縣城”、“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搒第87名”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