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東
廣西壯族自治區轄鎮
洛東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北,自從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
洛東鎮歷史悠久,乾封二(元),柳州增設洛封縣(洛東鎮境內),並將循德縣析出劃歸嚴州。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柳州洛封縣更名洛曹縣。故唐末柳州轄馬平、龍城、象、洛曹、洛容等5個縣。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析出洛曹縣併入龍水縣(后改宜山)改隸宜州。宋朝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省洛曹縣,更名為:大曹鎮,明朝更名為:大曹堡,清代時更名為:大曹驛(后改洛東里)。1958年撤區並鄉后,建立洛東鄉,1958年8月25日洛東鄉撤鄉設洛東人民公社,1962年併入三岔區,屬三岔區。1966年復置洛東人民公社,1984年改設為洛東鄉,2015年2月11日洛東鄉撤鄉設鎮。
洛鎮,即清洛,即唐洛封縣洛曹縣境。《太平寰宇記》載:“洛曹廢縣,舊洛曹縣,在洛曹山。”《慶遠府志》載:“唐宋洛曹縣,今縣(按宜山指)東四十里,洛東里大曹堡等地。”《宜山縣誌》載:“洛曹山在洛東里大曹渡口。山勢如列屏,下瞰龍江,土人營其上為寨。宋時洛曹縣在其下。后改大曹鎮,今廢,遺址猶存。”
洛東
洛鎮共轄政村社區屯,積。
洛東
洛東鎮,位於宜州市東部約19公里,東臨三岔鎮10公里,南臨屏南鄉約13公里,西臨洛西鎮約10公里,東北臨六塘鎮(屬柳城縣)約10公里。鎮境邊緣儘是石山,具有喀斯特地形的特點,到處奇峰兀立。鎮內的山都有名稱,其中最著名的,照當地俗傳:“東有‘掛榜’(在三岔口),西有‘燈台’(在洛東街后),南有‘大坡’(坡欖村后),北有‘群羊’(在大曹村后)。”
洛東交通方便,四通八達,宜柳高速公路(並設有互通)、黔桂鐵路(設有洛東火車站)、縣道有X862線(正在改建323國道),穿境而過,地處宜州市東部四鄉鎮中心,素有宜州“東大門”之稱。
洛東
主要以壯族為主,雜居有漢、瑤、苗、水、仫佬族等民族。
洛東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1230 |
男 | 11209 |
女 | 10021 |
家庭戶戶數 | 600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0038 |
家庭戶男 | 10452 |
家庭戶女 | 9586 |
0-14歲(總) | 4142 |
0-14歲男 | 2073 |
0-14歲女 | 2069 |
15-64歲(總) | 15201 |
15-64歲男 | 8261 |
15-64歲女 | 6940 |
65歲及以上(總) | 1887 |
65歲及以上男 | 875 |
65歲及以上女 | 1012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0371 |
北宋初年,洛東之所以能成為政治中心或軍事據點,這是和它正當交通要衝分不開的。就省際來說,由柳州通向貴州的獨山、都勻的古道有二。古道是從柳州西北至西柳城,沿著龍江西進,經頭塘、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而達大曹,再由大曹西進至慶遠府城(現宜州市),再西進經河池、南丹兩縣境而通貴州。這條古道,在明朝末年還是黔桂交通的主要線路。后不知在清朝時,改由柳州西進柳江的成團、洛滿、流山等地入宜山縣(今宜州市)境的洛黃、三岔而達大曹。會合上述古道之後,再經宜山、河池、南通往通往貴州的獨山。由此可知,洛東是上述兩條古道的必經之處。
洛東
在原廣西水工機械廠(現已遷至柳州柳江拉堡鎮)建立了洛東工業園,積極接受柳州工業的輻射,重點發展化工、建材、機械、機電、黑色金屬及非金屬礦產品深加工等產業;現年產5萬噸漂白蔗渣漿的廣西博冠漿紙有限公司即將入駐。
洛東鎮有較強的經濟基礎,2008年,全鄉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15129萬元,工業總產值達9098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22萬元,財稅收入269萬元。洛東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和領導下,全鄉已形成了以糖蔗、桑蠶為支柱產業的經濟特點,全鄉甘蔗面積達22509畝,9.12萬噸;桑園面積達12250畝,鮮繭產量2035噸。洛東通訊設備先進,電話遍及各村屯,手機、呼機無信號盲區,有線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教育、文化、衛生、金融、電業部門齊全,交通發達,是理想的投資環境。
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