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轄區

宜州區,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於廣西中部偏北,東及東北部與柳城縣、柳江縣、羅城縣連境,南部及西南部與忻城縣、都安縣毗鄰,西與金城江區接壤,北與環江縣徠交界,總面積3896平方千米。

宜州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誕生地,2015年3月,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宜州“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2019年,宜州區下轄9個鎮、7個鄉。2018年,宜州區常住人口58.7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8.667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763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8.853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5.0499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2.3%、20.8%和46.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3667元。

歷史沿革


宜州市
宜州市
秦時(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屬桂林郡地。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縣。
三國時期,屬吳國,置定周縣,后改龍剛縣,但何時改置無從考。
西晉,置龍剛縣,隸屬桂林郡。東晉,沿置龍剛縣。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置龍水縣,先後屬粵州、龍水郡、宜州,為州治。天寶年間(742—753年)在今市境內及毗鄰地區先後設置羈縻溫泉州(下轄2縣)、羈縻蕃州(下轄3縣)、羈縻述昆州州(下轄5縣)、羈縻琳州(下轄4縣)。光華三年(900年)析縣地置崖山、東璽2縣。
五代十國,龍水縣初屬楚,后屬南漢,隸屬宜州,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龍水縣,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縣來隸龍水縣。宣和元年(1119年),龍水縣更名為宜山縣,先後隸宜州、慶遠府,為州治、府治,並為慶遠軍節度使駐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縣為慶遠軍民安撫司,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屬慶遠路總管府,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次年屬慶遠府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再年屬慶遠,為府治。洪武永樂年間(1368—1424年)先後設置大曹、懷遠、德勝、東江4巡檢司及龍門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縣地置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及永順副長官司。
清朝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廢大曹、懷遠、東江3巡檢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縣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鄉2里置理苗分縣。同年將龍門土舍改置龍門巡檢司(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廢置)。道光五年(1825年)廢永定副長官司,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德勝巡檢司,宣統二年(1910年)廢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山縣,置慶遠府,直屬廣西省府。民國二年廢慶遠府,改置宜山縣,屬柳江道。民國十五年,廢柳江道,宜山縣直屬廣西省府。民國十九年,廣西劃為12個民團區,宜山縣屬宜山民團區。民國二十一年,廣西12個民團區合併為6個民團區,宜山縣屬柳州民團區。民團二十三年3月,廣西8個民團區改為8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柳州監督區,為行政監督區署所在地。民國二十五年11月,廣西增設玉林、慶遠兩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慶遠區,為區署所在地。民國二十九年3月,廣西各行政監督區改為行政督察區,宜山屬第七區,為行政督察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民國三十一年4月,廣西行政督察區第四、第七兩區合併為第二區,宜山縣屬第二區(即柳州區)。民國三十六年,廣西再次劃分為12個專區,宜山縣屬第十專區,為專區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於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縣人民政府,縣屬慶遠區,為慶遠區公署所在地。
1950年2月,慶遠專員公署更名為宜山專員公署,縣屬宜山專區,為專區所在地。
1958年7月19日,宜山專區併入柳州專區。
1965年7月,成立河池專區,宜山屬河池專區。
1971年廣西各專區更名為地區,宜山縣屬河池地區。
1987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將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福龍鄉劃歸宜山縣。
199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縣級市),屬河池地區,所轄各鄉鎮不變。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國函52號】批複原河池地區的宜州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由河池市代管。
2003年宜州市行政區劃一覽(7個鎮、12鄉、2個民族鄉:慶遠鎮三岔鎮洛西鎮懷遠鎮德勝鎮石別鎮北山鎮、祥貝鄉、流河鄉、三合鄉、屏南鄉、洛東鄉、矮山鄉、太平鄉、福龍瑤族鄉、北牙瑤族鄉、拉利鄉、同德鄉、安馬鄉、拉浪鄉、龍頭鄉)
2005年,三合鄉併入流河鄉,並更名劉三姐鄉;矮山鄉、太平鄉併入慶遠鎮;拉利鄉併入北牙瑤族鄉;拉浪鄉併入龍頭鄉
2016年12月,撤市設區。
2016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複同意撤銷縣級宜州市,設立河池市宜州區;同意河池市政府駐地遷至宜州區。
2017年7月26日,河池市宜州區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4年7月6日,流河鄉更名為劉三姐鄉。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調整宜州市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三合鄉,整建制併入劉三姐鄉,劉三姐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拉利鄉,整建制併入北牙瑤族鄉,北牙瑤族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拉浪鄉,整建制併入龍頭鄉,龍頭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太平鄉,原太平鄉太平社區和思欖、山灣、三興、下維、圍村5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原太平鄉拉並村劃歸石別鎮管轄,原太平鄉建安村劃歸北山鎮管轄;撤銷矮山鄉,原矮山鄉矮山社區和畔塘、宜畔、東屏、蘇村、六坡、洛岩、嶺坪、城障8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原矮山鄉六橋村劃歸同德鄉管轄;將劉三姐鄉馬安村和懷遠鎮葉茂、龍村2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
2014年5月,宜州區撤銷洛東鄉、劉三姐鄉,設立洛東鎮、劉三姐鎮。
宜州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北,隸屬於河池市。全區現轄慶遠鎮、三岔鎮、洛西鎮、懷遠鎮、德勝鎮、石別鎮、北山鎮、劉三姐鎮、洛東鎮9鎮,祥貝鄉、屏南鄉福龍瑤族鄉、北牙瑤族鄉、同德鄉、安馬鄉、龍頭鄉7鄉(其中2個瑤族鄉);下設180個村民委員會,30社區居委會,2459個自然屯。
慶遠鎮轄:文昌、和平、解放、園村、江頭、沙嶺、龍塘、燕山、龍江、白龍、矮山、太平12個社區;山灣、思欖、圍村、三興、下維、畔塘、城障、洛岩、嶺坪、蘇村、六坡、宜畔、東屏、葉茂、龍村、馬安村16個村。
懷遠鎮轄:懷遠社區;懷遠、愣達、甘村、譚村、李家寨、羅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個村。
德勝鎮轄:德勝社區;欖樹、加隆、立新、地羅、賽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倉、加保、乾合、都圍、弄相、圍道、大邦18個村。
洛西鎮轄:洛西社區;妙調、六寨、楓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個村。
三岔鎮轄:三岔社區;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紅社、良因、古卜8個村。
石別鎮轄:石別社區;板圍、清潭、拉弄、土橋、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並10個村。
北山鎮轄:北山社區;懷道、梅洞、雙塘、波串、板敢、塘利、龍安、建安8個村。
劉三姐鎮轄:流河、三合社區;洛漏、小龍、冬田、龍降、天橋、壩頭、良村、岩田、谷洞、飛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長、龍潭、龍元16個村。
洛東鎮轄:洛東社區;大曹、尋田、王格、坡欖、板樂5個村。
祥貝鄉轄:祥貝社區;古龍、古文、白偉、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長洞、車頭、中朝14個村。
屏南鄉轄:屏南社區;肯山、板納、新興、果立、合寨、北角6個村。
同德鄉轄:同德社區;眾聯、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橋7個村
安馬鄉轄:安馬社區;木寨、白屯、小隘、北關、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壩、拉炭、古直11個村。
龍頭鄉轄:龍頭、拉浪社區;龍德、龍田、龍盤、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壽、加豐、董里、蝦洞12個村。。
北牙瑤族鄉轄:北牙、保民社區;空山岩、橋鄧、龍頭、豆竹、二墳、白龍、紅山、沙浪、平里、黃龍、洞口、拿網、保康、保良、保安、保衛、潘洞17個村。
福龍瑤族鄉轄:福龍社區;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鳳朝、高山、龍侯、弄丁、弄桑、龍拱、定滿14個村。區劃現狀

區劃現狀

截至2019年,宜州區下轄9個鎮、7個鄉。宜州區人民政府駐慶遠鎮。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451203100000慶遠鎮
451203101000三岔鎮
451203102000洛西鎮
451203103000懷遠鎮
451203104000德勝鎮
451203105000石別鎮
451203106000北山鎮
451203107000劉三姐鎮
451203108000洛東鎮
451203200000祥貝鄉
451203203000屏南鄉
451203207000福龍瑤族鄉
451203208000北牙瑤族鄉
451203210000同德鄉
451203211000安馬鄉
451203213000龍頭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介於東經108°4′11″—109°2′44″,北緯24°0′10″—245′25″之間,東西寬101.5千米,南北長95.64千米,總面積3896平方千米。區政府駐地沿鐵路南至廣西首府南寧市344千米(公路266千米)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區72千米(公路76千米),東至柳州市89千米(公路125千米)。
宜州區
宜州區

地形地貌

宜州區地形特點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東傾斜,屬半山半丘陵地區。中山、低山面積佔27.47%,丘陵面積佔58.80%,台地面積佔3.53%,平原面積佔10.20%。總面積占自治區總面積1.63%,占河池市總面積11.7%。

氣候特徵

宜州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時數1696.9小時,年平均氣溫在19.6一20.2℃之間,極端最高溫39.8℃,最低氣溫-2.2℃。

水系水文

宜州區境內大小河溪295條,主要有龍江及其支流臨江河、中洲河、洛壽河、五拱河及習江支流都良河等11條。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宜州市
宜州市
全市土地總面積519.89萬畝,基中平地(包括台地)71.31萬畝,丘陵305.45萬畝,山地143.13萬畝。土地利用現狀中,耕地面積68.54萬畝,宜糧荒地19萬畝,有林面積124萬畝,宜林荒地66萬畝,應封山育林地15萬畝,草場119萬畝,養魚水面積2.7萬畝。

礦產資源

宜州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錳、石灰石、褐鐵,汞、磷、硫鐵礦、水晶、重晶石、耐火石、大理石、石膏、方解石、硫磺等。其中煤層藏量約4678萬噸,錳礦藏量約1640萬噸,品位一般在28-40度之間。石灰石質量上乘。

水資源

宜州境內大小河溪295條,主要有龍江及其支流臨江河、中洲河、洛壽河、五拱河及習江支流都良河等11條。理論蘊藏量28.48萬千瓦,已開發利用9.6萬千瓦,共建成大小水電站80處,其中裝機容量較大的有拉浪電站5.1萬千瓦,洛東電站4.5萬千瓦,葉茂電站3.75萬千瓦。

生物資源

宜州區有蓄積量為194萬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種竹類及其產品,野生動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類。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總戶數20.44萬戶,戶籍總人口66.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9萬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4.63萬人,女性人口32.28萬人。年末常住人口58.7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3.08萬人。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39.29%,比上年末提高0.99個百分點。年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21.38%,比上年末提高0.06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4.69‰。

經濟


綜述

宜州市
宜州市
2007年宜州市實現生產總值達到5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增速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增幅創三年來的最好水平,GDP突破50億元大關。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62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5.31億元,增長13.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9.25億元,增長16.8%。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39.5∶27.7∶32.8調整變化為36.2∶28.3∶35.5。人均生產總值(GDP)突破8000元,達到人均8668元,增長10%。
2011年宜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9.2億元,增長5.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1億元,增長32.2%,總量排在河池市第2位。財政收入首次突破7億元,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完成5.91億元,增長19.35%;一般預算收入3.61億元,增長22.86%。非稅收入比重下降到15.65%。金融機構存款餘額82.4億元,增長14.8%;金融機構貸款餘額49.5億元,增長17.4%。
2012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7.51億元,增長3.4%;財政收入7.2239億元,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26億元,增長1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1元,增長5.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300元,增長12.4%。
據初步測算,2013年宜州市地區生產總值94.1億元,增長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4.5億元,增長13%;財政收入7.5億元,增長3.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為47.55億元、13.56億元,分別增長13.46%和9.9%。
2018年,宜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8.6672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3%(按2015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7638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28.8535億元,增長14.1%,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22.0%;第三產業增加值65.0499億元,增長11.3%。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2.3%、20.8%和46.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5%、33.8%和53.7%,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2、3.1、5.0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3667元,增長8.7%。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宜州區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2.6%。其中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增長56.8%,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以下項目投資下降11.2%,房地產投資下降10.0%。其中工業投資增長32.0%,工業技改投資增長58.8%。分經濟類型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7%,非公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

財稅收支

2018年,宜州區財政收入77558萬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3611萬元,增長9.2%。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為5.59%,人均財政收入1324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37226萬元,增長8.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8723萬元,下降1.0%;公共安全支出15187萬元,增長8.1%;教育支出70439萬元,增長6.3%;科學技術支出1283萬元,增長3.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0670萬元,增長96.6%;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55624萬元,增長5.2%;節能環保支出5918萬元,下降54.8%;城鄉社區支出26711萬元,增長27.7%;農林水支出50902萬元,下降2.3%;住房保障支出7972萬元,下降9.6%。

人民生活

2018年,宜州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4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8元,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23元,增長6.6%。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2602元,比上年增長8.4%;經營凈收入6451元,增長13.8%;財產凈收入500元,增長10.4%;轉移凈收入2255元,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493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食品煙酒支出3140元,增長6.4%;衣著支出391元,增長13.0%;居住支出2394元,增長8.9%;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523元,增長9.4%;交通通信支出904元,增長10.2%;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149元,增長13.9%;醫療保健支出880元,增長12.5%;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112元,增長10.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15820元,增長5.7%;經營凈收入9273元,增長6.2%;財產凈收入2479元,增長8.1%;轉移凈收入6751元,增長8.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105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食品煙酒支出7010元,增長6.0%;衣著支出993元,增長2.8%;居住支出4752元,增長6.5%;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205元,增長4.7%;交通通信支出2410元,增長6.5%;教育文化娛樂支出2476元,增長4.8%;醫療保健支出1863元,增長14.9%;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396元,增長1.5%。
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類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3.2%,比去年下降0.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3.1%,下降0.9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8年,宜州區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788799萬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343171萬元,增長2.7%;林業產值44630萬元,增長9.8%;牧業產值356347萬元,增長3.9%;漁業產值20431萬元,增長5.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4220萬元,增長10.1%。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58789萬元,增長3.7%。其中農業增加值255182萬元,增長2.7%;林業增加值28911萬元,增長9.7%;牧業增加值150343萬元,增長3.8%;漁業增長5.4%,增加值13202萬元,增長5.4%;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1151萬元,增長10.0%。
種植業
20徠18年,宜州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1612公頃,減少611公頃;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275公頃,增加343公頃;甘蔗種植面積21006公頃,增加1579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5085公頃,減少71公頃。年末果園面積6560公頃,增加1211公頃;桑園面積24130公頃,增加1016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8.94萬噸,比上年下降1.3%;油料產量2138噸,增長2.9%;甘蔗產量126.26萬噸,增長5.5%;蔬菜產量48.57萬噸,下降0.4%;食用菌產量1.72萬噸,增長1.0%。水果產量8.33萬噸,增長1.5%。
林業
全年造林面積440公頃,其中用材林62公頃,經濟林378公頃。更新造林634公頃。全年木材採伐量42.56萬立方米,松脂產量10827噸。全區森林面積246520公頃,森林覆蓋率63.86%。
畜牧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生豬存欄12.81萬頭,與上年持平;生豬出欄22.83萬頭,增長1.9%。全年畜禽肉類總產量25807噸,增長1.6%,其中豬肉產量17042噸,增長2.2%;牛肉產量2966噸,增長2.4%;羊肉產量622噸,下降4.7%;禽肉產量4708噸,下降0.7%。禽蛋產量951噸,增長2.1%。蠶繭產量6.63萬噸,增長4.3%。
漁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淡水養殖面積1707公頃,比上年增長36.0%;全年水產品產量11149噸,增長5.7%。
生產條件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農業機械總動力49.7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7%;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7.07千公頃,增長0.02%;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5.58萬噸,增長0.6%;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09噸,增長1.6%;農藥使用量777噸,增長2.0%;農用柴油使用量4696噸,增長0.7%;農村用電量7188萬千瓦時,增長2.1%。

第二產業

工業
在工業發展中,宜州市形成了以“蔗糖、繭絲、礦產、食品、建材、水電、機械加工”為核心和支撐點的工業體系。
2007年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41.12億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4億元,增長15.2%。實現工業增加值12.88億元,增長16.1%。開發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2.6億元,增長40.6%,佔全市工業總產值30.6%。全市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逐年上升,由去年的22.5%提高到2007年的23.9%。
2011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64.7億元,增長20.2%;其中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5億元,增長47%,實現工業增加值5.7億元,增長29.5%。繭絲綢、生物質化工、甘蔗綜合利用、機械製造配套加工、礦產品加工和以酒業為主的食品加工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製糖、繭絲綢、化工三大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4.2億元、11億元和5.8億元,分別增長22.3%、35.3%和35.1%。
2018年,宜州區全部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2.4%,工業增加值增長21.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9.6%,其中輕工業產值增長17.0%;重工業產值增長50.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5.6%。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68.5%;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63.9%;紡織業增加值增長4.2%;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增加值增長5.4%;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增加值增長39.3%;造紙和紙製品業增加值增長11.3%;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加值增長43.2%;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加值增長17.0%;黑色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增加值下降1.2%;通用設備製造業增加值下降22.1%;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26.1%;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3.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17.7%,利稅總額增長10.8%,利潤總額下降15.2%。從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看,成品糖14.75萬噸,比上年增長52.8%;發酵酒精(折96度,商品量)1.40萬千升,上年為零;飲料酒2223千升,增長16.6%;蠶絲4710噸,下降1.7%;蠶絲及交織機織物(含蠶絲≥50%)382萬米,增長29.3%;人造板116.33萬立方米,增長49.8%;合成氨(無水氨)4.58萬噸,增長17.9%;農用氮、磷、鉀化學肥料(折純)3.77萬噸,增長17.9%;合成粘合劑(VAE)8.08萬噸,增長5.9%;合成纖維聚合物(PVA)2.41萬噸;57.4%;松香9145噸,增長27.0%;松節油1192噸,增長38.1%;水泥64.44萬噸,下降0.6%;商品混凝土36.76萬立方米,增長41.7%;鐵合金3.64萬噸,下降0.4%;電解錳2042噸,下降4.9%;發動機16.62萬千瓦,下降25.7%;自來水生產量1726萬立方米,增長2.0%。
建築業
2018年,宜州區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11105萬元,比上年增長0.5%。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75417萬元,增長5.7%。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宜州區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0448萬元,比上年增長9.5%。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86175萬元,增長9.3%,其中城區消費品零售額387037萬元,增長4.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4273萬元,增長10.4%。
對外經濟
2018年,宜州區按人民幣計算,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4663萬元,比上年增長467.5%。其中,貨物出口24612萬元,增長466.3%;進口51萬元,凈增51萬元。按美元計算,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376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80.6%。其中,貨物出口3760萬美元,增長479.4%;進口8萬美元,凈增8萬美元。
招商引資
2018年,宜州區內資到位資金30.86億元,外資到位資金3065萬美元。
房地產業
2018年,宜州區商品房銷售面積408656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1.4%。商品房平均售價每平方米5300元,增長41.9%。房地產銷售額216572萬元,增長72.2%。
郵電通信
2018年,宜州區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00210萬元,比上年增長199.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6689萬元,增長25.3%;電信業務總量193521萬元,增長214.6%。年末固定電話(含公用電話)用戶1.50萬戶,行動電話用戶58.06萬戶,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59.55萬戶。電話普及率101.6部/百人。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4.38萬戶。
旅遊業
2018年,宜州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39.7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9.6%,其中接待海外遊客1.4萬人次,增長7.7%;實現旅遊消費80.77億元,增長30.3%。
金融業
2018年,宜州區金融業增加值61166萬元,比上年增長7.7%。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78.7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9%,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41.69億元,增長13.0%。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15.15億元,增長16.3%。
保險業
2018年,宜州區保險業累計實現保費收入31048萬元,其中人身保險保費收入19302萬元,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1745萬元。支付各類賠款7696萬元,其中人身保險賠款3078萬元,財產保險賠款4618萬元。
農業
宜州市是廣西農業大縣(市),已被列入廣西西部開發區域縣(市),全市轄7鎮14鄉,總耕地面積69.2萬畝。主要農產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蠶沙田柚等。
宜州已形成糧食、蔗糖、桑蠶、水果、畜牧水產五大生產基地,並且又已成為中國商品糧基地縣和廣西糧食自給工程縣(市),是廣西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縣(市)。
全市按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產業優勢,劃分為五個農業經濟區,即東部四個鄉鎮以生產優質糧為主,經濟作物為輔;西部五個鄉鎮以經濟作物、多種經營為主,林果為輔。南部七個鄉鎮以蔗桑為主,林果為輔;北部三個鄉鎮以林(竹)果、藥材為主,旅遊為輔;中部兩個鄉鎮以蔬菜生產為主。
解放后,經過土地改革,消滅封建剝削制度,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民生產積極性異常高漲。土改后不久,在農村開展互助合作運動,按照自願互利原則組織起來,克服缺乏生產工具、資金等困難,推動和促進了生產的發展。1954年全縣糧食總產由1952年的5.72萬噸,增至7.48萬噸。農副產品豐富,市場活躍。1956年實現農業合作化后,大規模興修水利,改善了生產條件,為改革耕作制度,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奠定了基礎。經過引進新技術,選用良種,擴種雙季稻,使生產有一定的進展。1958年秋起,開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所謂供給制,吃大鍋飯,打亂了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幹部犯“共產”風、浮誇風、強迫命令風、生產瞎指揮風和幹部特殊化風的錯誤,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造成了生產、生活的嚴重困難。1960、1961、1962年3個年度的農業總產值均比1956年低11%~20%。1963年縣內遭受特大幹旱,糧食生產跌入低谷,只有解放初期的水平。1960年冬起,先後開展以反“五風”為內容的整風整社運動,貫徹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重申人民公社仍實行集體所有制。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和生產責任制。堅持評工記分,解散公共食堂,重建農民家庭經濟。發還自留地,鼓勵經營家庭副業。開放集市貿易。1961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之後,清退了一批職工還鄉生產,大量增加農田水利建設投資、增加農業貸款和提高農產品收購價,解放了生產力,搞活了經濟,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1965年糧食總產達8.84萬噸,比1956年增長22.7%。1966年達9.70萬噸。“文化大革命”期間,縣領導機關被奪權,基層行政組織被搞亂;繼又採取一系列“左”的做法,割資本主義尾巴,沒收自留地,限制家庭副業,關閉集貿市場,搞單一經濟,使經過調整后略有發展的農村商品生產又回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打擊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由於政府堅持“以糧為綱”,糧食生產仍有所增長,但時有升降。70年代中期宜山縣被定為自治區商品糧基地縣。1977年糧食總產15.89萬噸,比1966年增長63.8%,年均增長6.2%。由於從事單一經濟和平均主義盛行,增產卻未增收。農村日工分值只有3、4角錢,低的僅7、8分。超支戶、困難戶增多,溫飽問題未解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根本上改革了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食總產達21.5萬噸。但在大好形勢下產生了滿足情緒,放鬆了農業生產。有的盲目流向城鎮棄農經商。1984、1985、1986年糧食總產均低於1983年水平,減幅在21%~23%之間。1987年貫徹中央治理整頓方針,集中力量抓農業生產和以發展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作物生產,並採取增加投入、科技支農、推廣良種等措施,使農業生產出現了新局面。糧食、甘蔗、桑蠶、水果成了種植業的4大支柱。1989年糧食總產達23萬噸,創歷史最好水平。1990年糧食總產22.57萬噸,農民人均口糧317公斤。當年農業總產值18205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為9347萬元,佔51.34%。糧食作物產值為5797萬元,占種植業產值的62%;經濟作物產值3152萬元,佔33.7%。在1952至1990年的39年間,縣財政對種植業的投入為1905萬元。全縣農民共繳納公糧和交售購糧134.1萬噸。
2007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預計達到33.65億元,同比增長5.5%。糧食生產相對穩定,蔗桑產業鞏固壯大,桑園種植面積為26.4萬畝,增加1.74萬畝;鮮繭產量4.21萬噸,增長18.3%。糖蔗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同比增加7萬畝;糖蔗總產量達到213.66萬噸,比上年增長29.3%。全年出欄肉豬頭數51.06萬頭,比上年下降12.4%;生豬存欄20.86萬頭,下降34.8%;出欄肉用牛8.65萬頭,下降15.4%;肉類總產量5.01萬噸,下降16.6%;水產品產量9063噸,增長0.7%。
2011年宜州糧食總產量達21.8萬噸。全市農林漁牧業總產值完成55億元,增長3%。新種甘蔗面積11.1萬畝,總面積達45.4萬畝。全市桑園總面積達30.3萬畝,鮮繭產量達5.04萬噸;收集處理蠶沙1.23萬噸,生產生物有機肥3406噸;生產桑枝菌棒達6016萬棒,產值達1.5億元;桑蠶繭絲綢資源綜合利用總產值達30.64億元,增長20%。被評為廣西十佳桑蠶生產基地縣(市)。
2012年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總產量達22萬噸。全市擴種甘蔗面積4.37萬畝,推廣優良品種種植面積16.4萬畝,種植面積擴大到47萬畝,全年原料蔗總產量預計達173萬噸,產量較2011年提高近50萬噸,農民種蔗收入達8億多元。桑蠶優勢進一步擴大,全市桑園面積達31.3萬畝,鮮繭產量5.29萬噸,農民養蠶收入達到18.28億元,桑枝食用菌完成生產6000萬棒。宜州市榮獲“廣西食用菌產業發展十強縣”稱號。
截止2013年10月,宜州已連續8年為中國第一大桑蠶基地縣市。2013年宜州市桑園總面積發展到32.3萬畝,全市養蠶138萬張,全市養蠶農戶11.9萬戶51萬人,占農村總戶數90%以上,農民人均養蠶收入4970元。宜州市有18家繭絲綢加工企業,產品暢銷港澳及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全市有鮮繭收購資格的繭站270家,分佈在16個鄉鎮200個行政村。
蔗糖業
宜州市是廣西蔗糖生產主要基地縣市之一,蔗糖生產已形成一定規模,成為農民增收、經濟發展、財政增長的重要經濟支柱產業。主要栽培品種有桂糖11號、新台糖10號、16號。蔗區涉及17個鄉鎮,130個行政村,種蔗農戶7萬戶,蔗區涉及人口35萬人,佔全市農業人口的70%。宜州市有廣西博慶食品有限公司、宜州市糖業集團公司懷遠糖廠兩家製糖企業。

各年財政

2000年:2.81億
2001年:3.0591億
2002年:3.01億
2003年:3.32億
2004年:3.7029億
2005年:4.4億
2006年:4.08億
2007年:4.5億
2008年:5.028億
2009年:5.18億
2009年:5.08億
2010年:6.01億元
2011年:7億元
2012年7.2憶
2013年:7.5億元 

交通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公路管養里程1509.2千米。按技術等級分,等級公路總里程1500.1千米,等外公路9.1千米。在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95.2千米,一級公路51.0千米,二級公路151.4千米,三級公路121.1千米,四級公路1081.5千米。按行政等級分,國道244.6千米,省道156.4千米,縣道300.5千米,鄉道174.7千米,專用道632.9千米。通公路的村180個,其中通四級以上道路的村180個,通水泥(瀝青)路面的村180個。公共交通運營車100輛。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42318萬元,比上年增長4.8%。
宜州區境國道323線、黔桂鐵路貫穿東西部。境內國道、省道、市道、鄉道及專用公路35條,共679.42千米,有火車站11個。

運輸

2018年,宜州區公路水路客貨運周轉量90798萬噸千米,比上年增長9.1%。按行業分類,公路客貨運周轉量90764萬噸千米,增長9.1%;公路客運周轉量36082萬人千米,下降5.3%;貨物周轉量87156萬噸千米,增長9.7%。水路客貨運輸周轉量33萬噸千米,增長5.8%;水路客運周轉量67萬人千米,增長5.8%。年末民用機動車保有量159881輛,其中營運車30812輛,非營運車120833輛。汽車擁有量57377輛,其中營運汽車3889輛,非營運汽車53488輛,個人汽車擁有量55506輛。機動車駕駛員159316人。 

社會


科技事業

2007年,穩定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83%,其中城區數字電視完成轉換23000多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合農民數39萬人,參合率達76%。城鎮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新增就業崗位3000個。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1300人,參加失業保險13800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7000人。
截止2008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到11.91平方公里,城區(含暫住)人口13.83萬人,城區道路總長增加到226.8公里,道路面積311萬平方米;路燈增加到2320盞7650多頭;城區園林綠地總面積361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138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63%,綠地率29.3%,人均公共綠地9.9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100%。城鎮化率31.95%。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775元,增長16.9%,高出全區平均水平67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327元,增長1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47.85萬人,參合率達95.75%,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先進單位。
2012年全市“五險”參保人數141294人,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88642人。
舉辦科技技術培訓班27期,培訓人數達5000人次以上。全年爭取科技項目資金142萬元,完成發明專利申請24件,有2個桑蠶繭絲綢項目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小學輟學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完成教師周轉宿舍建設179套、教師公共廉租住房建設84套。
完成村衛生室建設項目180個,建立健全了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07%,各級財政配套資金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全年送戲下鄉133場,建成11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和45個農家書屋,“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全面完成。“兩館一站”(文化館、圖書館和文化站)全部免費開放。
截止2013年6月,全市城區公共綠地面積103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424公頃,綠化覆蓋率34.6%、建成區綠地面積357公頃,綠地率29.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1平方米;建有庭院43個,其中“園林式單位”12個,佔27.9%;小區居住區綠地面積已達120公頃,“園林式小區”達26%。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541人,其中國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6198人。年末有縣級科研所2個,在崗職工7人。全年完成發明專利申請量37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57件;獲專利授權13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6件。擁有發明專利42件。

教育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教職員工743人,專任教師589人,當年招生4431人,在校學生13568人,當年畢業2936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教職員工111人,專任教師93人,當年招生1743人,在校學生4076人,當年畢業950人。普通中學(含初、高中)29所,教職員工2224人,其中專任教師2008人,當年招生12263人,在校生33981人,當年畢業9700人。普通小學141所,教職員工2491人,其中專任教師2463人,當年招生8240人,在校生50603人,當年畢業7575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職員工19人,其中專任教師18人,當年招生13人,在校生73人,當年畢業8人。幼兒園122所,教職員工1384人,其中專任教師791人,當年入園幼兒8184人,在園幼兒19260人,當年畢業6060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共有影劇院2個,體育場館2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群眾文化館1個,基層文化站16個。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7.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7.6%。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共有衛生機構337個,其中:醫院6個,鄉鎮衛生院2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個,診所(衛生室、醫務室)95個,村衛生室21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檢查機構1個,婦幼保健院1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4455床,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673人,其中醫師、助理醫師1479人,註冊護士2142人。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勞動就業

截至2018年末,宜州區城鎮登記失業率1.76%,比上年降低0.78個百分點。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292人,減少137人。年末非私人城鎮單位從業人員28005人,增長5.9%。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27581人,增長5.4%,其中在崗職工年平均人數26990人,增長5.2%。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67806元,比上年增加866元,增長1.3%。其中:企業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5142元,事業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80427元,機關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83651元,民間非盈利組織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9271元。

社會保障

2018年,宜州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63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4.4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3.8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7.2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2.2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2.19萬人,參加生育保險2.14萬人。

社會福利

2018年,宜州區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57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145人。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83個,其中養老服務機構82個;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床位1096張,其中養老服務機構床位1096張。不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120個,其中社區服務機構118個。

環境保護

2018年,宜州區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69.5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1.9%。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0.5223噸標準煤,下降6.7%。全社會用電量79319萬千瓦時,增長0.1%;萬元地區生產總值電耗595.98千瓦時,下降8.4%。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當量值)26.27萬噸標準煤,增長16.9%;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1.7622噸標準煤,下降6.9%。

安全生產

2018年,宜州區安全生產事故32起,死亡33人。其中:工礦安全生產事故1起,死亡3人;道路交通安全生產事故29起,死亡30人;鐵路安全生產事故2起。道路交通事故77起,死亡55人,受傷87人,直接財產損失14.97萬元。道路交通每萬車死亡人數3.44人,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0.24人。

文化


彩調劇

宜州是著名的彩調之鄉,20世紀50年代宜州市的彩調《劉三姐》和《龍女與漢鵬》曾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得到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的高度讚揚。1999年廣西首屆彩調藝術節、2003年廣西彩調藝術大賽均在宜州市舉辦。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申報的“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山歌唱到:“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

宜州漁鼓

宜州民間普遍流傳。傳統唱腔輕快活躍。演唱者左手抱漁鼓,並持簡板按節拍打鼓身,右手前掌按過門旋律拍擊鼓面。傳統唱腔是單一樂段,反覆演唱。解放后,文藝團體利用傳統唱腔,配上新內容演唱。解放前漁鼓由民間藝人沿街賣唱。1992宜山個體勞動者協會以宜州漁鼓《李貴涼粉》(韋善光作詞,廖壽德音樂設計,胡雪琴導演,劉煥姣等演唱)參加中國個體文藝會演獲三等獎。

地方特產

宜州土特產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蠶繭、紅蘭酒、檳榔芋、紅瓜子、扁柑、甜楊桃、黑豆、黃豆、乳鴿、油魚船丁魚、龍江芝麻劍魚、黃蜂魚、明燈寨煙葉、魏村馬蹄,蘇村蓮藕、古龍梨、文昌碎鹹菜等。野生動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類。
宜州特色小吃:
冷盤
牛肉條
三姐香粽
宜州烤玉米
宜州炒田螺

旅遊


綜述

宜州區有4A景區3家,3A級景區5家,4星級飯店1家,3星級飯店4家;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1家,廣西四星級鄉村旅遊區4家,廣西生態旅遊示範區1家,廣西特色旅遊名村1家,廣西特色文化名村1家,農家樂30多家。旅行社8家,旅遊車船企業3家。新增旅遊集散中心1個,遊客諮詢服務中心5個,新增停車場3個,新增星級汽車營地1個,A級標準建設旅遊廁所7座。
流河寨景區
宜州(原宜山縣)被人們譽為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宜州自古以來旅遊資源豐富,曾吸引各方賢士、文人墨客、佛道高僧旅宜,並留下不少詩詞、碑刻和文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宜州旅遊業也得到迅速的發展。主要風景名勝有下梘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含古龍漂、珍珠洞、民族村、劉三姐書院等),有白龍洞遊覽區、宋代鐵城、宋黃庭堅逝世處遺跡、宋楊文廣戰事遺壘、明千戶所古城、明惠帝雲遊宜山遺跡、太平天國王府故址、仙女岩、九龍岩、三門岩、多靈山、鎮遠峰等。
在宜州市一中東側,有一座建於乾隆二十五年的牌樓,時稱“會魁樓”,又稱“四牌樓”。此樓位於十字路口,形成東西南北四個門洞,內外相通。四牌樓樓高三層,一樓全用大型細鑿條石砌成,呈四方形,工藝精巧。邊長11.5米,四面拱門各高3.9米,寬3.5米。二三樓為木質結構的重檐樓閣,紅漆圓柱,飛彩流丹,古樸莊重。“文革”中二三樓被拆毀,只存有一樓拱洞石門,樓上建築及額匾碑刻已不復存在。
會仙山景區
會仙山亦稱北山,位於宜州市城北1公里的白龍公園內。北山聳峙,壯若雄獅,登山極目,市區景物盡心收眼底,為宜州八景之首,稱“會仙遠眺”。山頂有鳥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狀,明刻“騎雲”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齊雲閣”,峭壁上刻有“極高明”三大字,為郡人明代參將李霽所題。有清雍正年間慶遠知府徐嘉賓的述職碑。今山頂建有電視差轉檯。還有天池、甘泉等。景區內有白龍洞、百子岩、雪花洞、百丈深井岩、煉丹岩、白雲庵、翼王點將台、翼王點將台、山谷祠等景點。
會仙山景區
會仙山景區
臨江河
臨江河風景區北起樣貝鄉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與龍江河交匯,河道全長37公里,含下梘、古龍、祥貝三個河段。河水碧綠,山水交融。沿河群山疊翠,古洞羅列。該景區於1988年10月與白龍洞同時列為廣西風景名勝旅遊區。
南山
南山在宜州城區南郊2公里處,有摩崖石刻數十處。在南山麓有一山洞人稱為龍隱洞,傳說這裡有地下通道穿過龍江河底可到達白龍洞。洞前峭壁上有宋代將軍費忱平“安撫”瑤族起義領袖莫文察的“凱旋碑”和知州沙世堅鎮壓毛南起義首領莫文察的記事碑等十餘幅。宋代將領狄青副將余靖有七言絕句狂草手筆刻在大石上,東西崖壁上刻有一楷體“壽”字,高4.2米、寬2.3米,據說到此處者方能為壽仙。北面山麓有一小石泉,人稱“壽泉”。在南山北麓的龍隱洞前有寺為南山寺。舊稱廣化寺,宋真宗時曾賜御書16軸藏於寺側御書閣中,歷代重修,規模宏偉。清代慈禧太后壽誕,慶遠府曾以南山寺景雕成檀木屏風獻上。今寺廟已毀,尚存屋基遺址。
九龍山
九龍山在宜州城區南3公里,九龍山因有九峰相連婉蜒若龍,因此得名。在九龍山主峰山腰有丹霞岩,岩口高20米,寬6米,有后洞和頂洞可出。入口處有橢圓形鐘乳石,宛如青龍含珠。傳說宋代宜州知州張自明因在九龍洞為民求雨有功,病逝時,其棺被龍含吞於此。明代慶遠知府岳和聲題刻“丹霞遺蛻”四字於岩側壁間。山秀洞奇,夕陽輝映,景舊稱“丹霞夕照”。在丹霞岩之南側有九龍洞,洞口有宋刻“萬雲谷”三字,洞前有深潭,上刻“九龍洞”三字。潭前有巨石刻九龍神碑,因張自明曾在此求雨得道,明代遂在此祭九龍神。
古城峒
古城峒位於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處群山環繞,皆峭壁懸崖,四面如鐵,內可容萬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險不可夷,故號“鐵城”,后稱古城峒。古城峒分內城和外城,內城牆東西兩端對峙的兩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東面山崖是《鐵城記》,碑高300厘米,寬195厘米,刻於築城的當年,該碑主要是記載建築鐵城的經過;西面山崖是《鐵城頌》,碑高359厘米,寬230厘米,刻於鐵城竣工后的次年三月,系地方人為歌頌雲拱築城的功績而作。東面山腰有一洞,洞門上刻“紫霞洞府”四個大字,還有金銀岩、涼風洞和“飛泉石井”。從外古城往東為馬安村,莫馬安山東麓建有“歌仙廟”,廟後山腰有明代參將威振的贊景詩生根石刻碑。
古城峒景區
古城峒景區
古龍河景區
位於江河中段,北起祥貝鄉古龍圩,南至下梘龍洲島,古稱思吾溪,全程10公里。古龍圩後山有古龍洞,洞口寬7米,高5米,有鍾乳一叢酷似古榕挺立。洞內有數個大廳,有一通天洞。沿河撐漂流,河岸有皇冠山、義馬柱、古佛朝西、龍女岩、鴛鴦洞、六妹岩等景點。順流而下,漂下金波躍鯉壩灘100餘米,即可穿入鴛鴦洞,洞深處有天然瀑布,時有游魚嬉戲。在六妹村岸邊的山崖上,有一六妹岩,傳說岩中原有七仙女,一仙女誤中妖計被"牙變奶"(傳說中會吃小孩的熊奶)吃掉,只剩六仙女故稱六妹。牙變奶后被雷公神在六妹岩南邊的山上劈死,尾巴被劈斷,至今仍留在六妹岩北邊的雙駝山千米白壁上。被雷電劈中的山從上到下,一分為二,人稱“一線天”。
古龍河景區
古龍河景區
壯古佬
位於宜州城區以北,流河寨所在地。壯古佬風景區位於宜州市北部劉三姐鄉的馬山塘屯,至市區水陸距離12公里,陸路5公里,交通極為便利。景區佔地16公頃,原生態環境保護良好,自然古樸。壯古佬景區現已建有景區碼頭,對歌台、壯古佬寨門、厚蘭橋、會景亭、表演場、觀景長廊、歌王樓等別具風格的民族傳統建築。黃聖依與蘇有朋主演的電影《尋找劉三姐》在此取景拍攝。
壯古佬景區
壯古佬景區
水上石林
水上石林地質公園位於宜州市龍江及其支流的臨江流域,佔地面積約114.7平方公里,海拔160米左右,屬大型規模地質公園,由祥貝園區、下梘河園區、龍江園區、石別園區組成,約有60處地質遺跡點。園內喀斯特地貌發育充分,岩溶洞穴頗具特色,還保留了眾多的唐宋以來歷史遺跡。
德勝風景區
德勝風景區位於城區47公里的德勝鎮境內。主要景點有:鳴琴山、大風光山、德勝古城等。德勝街中心。一山巍然屹立,形如玉笏,山頂常有白雲繚繞,為鳴琴山,又名白雲山,明代刻有“獨尊峰”三字。山中迴音效果極佳,鼎沸入聲,四面來風,均有迴音,聲如鳴琴,景稱“玉笏鳴琴”。
在德勝街西,有大風山,俗稱袁家山。山間之洞,涼風習習,宋將黃忱駐此“平蠻”置德勝寨,人們又稱此山主岩為黃公岩,有張居廣洗劍事及古碑多幅,記“英雄茂烈傳千古,顯赫威聲聳後人”及“將軍節奏洗吳鉤”之往事。
離德勝街西約1公里許,有德勝古城,亦稱河池守御千戶所遺址。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河池守御千戶所於河池州,以扼七十二峒之沖,隸慶遠衛。永樂六年(1408)遷至德勝。城呈長方形,東西寬500米,南北長1000米,四面有城門和城樓,現僅存東門城樓。樓高8米,長11米,城門高3.5米,寬3.4米,均為細鑿料石基礎,牆為明代青方磚,甚為壯觀。
金浪灣風景區
金浪灣旅遊風景區位於素有“龍江大峽谷”之稱的龍江河中段,距宜州市區50公里,與德勝鎮交界,上接金城江東江鎮,與風光秀麗的姆洛峽風景區一水相連,相互依託;下接“賽灕江”之稱的下梘河風景區相依相承。遊船行程兩小時,途經懷遠千年古鎮、三江併流的三江口,兩岸翠竹連綿,山巒疊障,綠水環山,山水倒影獨成一景。
金浪灣旅遊風景區充分利用宜州市拉浪水電廠公頃庫區水域,水面開豁成景,碧波蕩漾,山環水繞,層次分明。兩岸綠樹成蔭,果園成林,壯族居民古樸勤勞,田園果實累累,好一片美麗迷人的田園風光啊!!!庫區緊依拉浪林場林區,讓遊客親臨天然氧吧,充分享有氧戶外運動的無窮樂趣。
金浪灣旅遊風景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發出一系列賞心悅目,激情恰意的旅遊觀光娛樂。

代表人物


劉三姐,又稱“劉三妹”,為中國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仙。關於其身世,不同地區流傳著不同版本,而最廣泛流傳的當屬流傳在廣西宜州一帶的傳說。
劉三姐
劉三姐
肖燕,河池市形象大使,2000年肖燕獲得廣西青年歌手大獎賽一等獎和第九屆中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專業馮京,宜州城西龍江北岸的天門山下有一個村落,名叫馮村,也叫馮家灣,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馮京出生於此。馮京自小聰明好學,才華橫溢。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參加州試,中解元,次年,馮京參加會試,中會元,接著,他參加殿試,中狀元,馮京連中三元,人們稱他為馮三元。中國歷史上能連中三元的只有13名,馮京是其中之一。。宜州天門山上有馮京祖墓。山麓舊有馮家祠,州城及城南南山寺舊有崇祀馮京的三元祠、鄉賢祠、三賢祠,均先後圮毀。今宜州城西龍江北岸建有馮京公園。
黃鶯,原名黃廓,生於1912年,宜州市龍頭鄉九磨村人。1988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黃鶯為抗日烈士。
謝騤,原名謝家騤,宜山縣(今宜州市)慶遠鎮管家巷人,1939年11月,謝騤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在率部與日軍的激戰中殉國。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生於1045年6月12日,23歲登進士第,即步入官場,宦海沉浮,59歲那年,黃庭堅在一再遭貶后,被朝廷除名,羈管宜州。1104年夏天,黃庭堅隻身一人來到宜州,從此,宜州和這位文化巨人結下了不解之緣。黃庭堅雖然落魄宜州,但是他在藝術領域裡卻創作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作品來。如《虞美人·宜州見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裡願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地以人名,黃庭堅在宜州的許多詩作,迅速飛出嶺南,傳遍大江南北,宜州城的知名度也在逐漸變大。文化人的力量還在於可以教化一個地方,黃庭堅來宜州后,他開館講學,開了宜州讀書之風氣,使宜州之名在嶺南顯揚開來。黃庭堅歿后數十年,宜州太守韓璧始建山谷祠來紀念他,祭祀他,許多文人墨客從各地來到宜州憑弔他,追尋他的足跡。至今黃庭堅的許多嘉言懿行在宜州還是有口皆碑,為人民津津樂道。

獲得榮譽


宜州市先後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遊名城、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明星城市和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等稱號。
2009年,宜州區被評為“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稱號。
2012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2013年,宜州區獲“廣西園林城市”、“廣西優秀旅遊城市”“、廣西文明城市”、“廣西衛生城市”、“廣西南珠杯優秀城市”等稱號。
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2020年11月25日,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0年12月,位居2020城市市轄區高質量發展100強(地級城市)榜單第92位。

友好城市


2002年宜州成為東莞市石龍鎮友好城市。
2005年宜州與江西修水縣締結為友好城市。
2007年宜州與江蘇海安縣締結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