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懷遠鎮的結果 展開

懷遠鎮

廣西河池市宜州區下轄鎮

懷遠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西北部,距宜州區22公里,距河池市50公里,總面積224平方公里,轄10個村委和1個社區,227個村民小組,7827戶,居住著漢、壯、瑤、苗等民族。黔桂鐵路、國道323線金城江至宜州一級公路貫穿東西,南丹六寨至宜州高速公路正在修建。龍江河穿越腹地,中洲河與龍江河交匯於懷遠街,水、陸交通、運輸十分便利。

截至2020年11月1日,懷遠鎮常住人口為23325人。

歷史沿革


懷遠鎮歷史悠久。唐朝時置有琳州。宋朝熙寧八年(1075年)置懷遠寨,開始使用懷遠這一稱謂。民國置懷遠區,解放後置宜山縣第七區、懷遠公社,1972年改設懷遠鎮。2001年全鎮轄龍村、葉茂、甘村、塄達、譚村、羅山、李家寨、懷遠、北斗、坪上、拉外、大任12個村委和一個街道居民委,共167個自然屯247個村民小組。
1930年4月、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七軍兩次路過懷遠作短暫停留,政委鄧斌(鄧小平)來到懷遠。現還留有紅七軍標語。
1949年12月2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都宜忻人民解放總隊第二聯隊員(游擊隊)解放懷遠。
1951年7月,宜山縣人民政府搬遷懷遠,成為全縣政治活動中心。
1958年7月,宜山縣人民政府從懷遠遷回慶遠鎮
1972年1月,成立建制鎮懷遠鎮,下轄懷遠、塄達、甘村、獨山4個大隊。
1972年1月,自治區黨委書記韋祖珍到懷遠鎮塄達大隊進行調查研究活動。
1986年9月,江蘇省技術扶貧工作隊由縣委書記鄧國樞陪同到懷遠考察。
1996年1月,葉茂電站第一台機組發電。6月,金宜一級公路懷遠段開工。
2000年5月,舉行宜州市“劉三姐杯”龍舟大賽。

人口民族


2021年6月17日,河池市宜州區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懷遠鎮常住人口為23325人。

自然環境


懷遠鎮距離宜州區城區22公里,距離河池市所在地金城江50公里。南部和北部為山區,中部為低山丘陵。境內石山面積3525.46公頃,最高山峰高暮山位於大任村委會北茶洞村西部,海拔825.6米。主要河流龍江自西向東流經境內6個村委10多個自然屯,流程達30多公里。中洲河於懷遠境內匯入龍江,流經北斗、懷遠村委10多個自然屯,流程約8公里。1997年葉茂電站蓄水發電,龍江及中洲河水面也隨之擴大,水位加深。中洲河河谷北斗村一帶有山脈阻隔冷空氣入侵,冬春氣候溫暖,龍江河、中洲河沿岸的8個村委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條件好,年平均氣溫為20.6℃,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毫米,無霜期為325天左右。土壤為泥質砂土。礦產資源主要為石灰石、煤礦,坪上村有一定儲量的硫鐵礦和土朱礦,懷遠熟石灰聞名自治區內外。1995年原煤產量達10萬噸。

政治


清朝時期懷遠街及農村一般人家多居住泥牆茅草房和瓦房,街道兩旁房屋相距很近,路面一般用石板鋪設。乾隆年間(1736~1796)有人出資修建文昌街路。民國24年(1935年)柳州籍人吳耀對懷遠街進行改建,如今上和街、中和街、文昌街的格局即是當年形成,所建房屋多為木板騎樓結構,至今仍有部分保存良好。解放后1956年,懷遠街道石板路改用黃泥、沙子、石灰攪拌鋪設的三合土路,耗資2.1萬元。1985年6月,縣人民政府批准懷遠鎮長遠建設規劃。1989年6月,經縣土地局批准,鎮人民政府徵用鎮水塔南面土地10畝作為新居民建房區用地。1994年6月擴建懷遠街,從鎮交通管理站到懷遠工商所路段建一條商業大街,長200米,寬20米,總面積10400平方米,70個鋪面。是年統計,全鎮有公共建築13萬平方米,鎮區道路6公里,綠化覆蓋4.2公里,排水溝4公里,年排污水15萬噸。1996年鎮政府作出“推平江西嶺,填平蔡家溝,開發江濱商貿城”的規劃。1999年建成新建街及商業大街。街道鋪設水泥路面並安裝有豪華路燈。2001年街道路燈總長2.2公里,城鎮居民住房98%以上、農村農民住房70%以上實現鋼混水泥結構樓房化。
懷遠風光人文圖片集
懷遠風光人文圖片集
懷遠鎮轄區內有大型企業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廣西博慶糖業集團有限公司懷遠糖廠,黔桂鐵路、國道323線穿境而過,是龍江、中洲河交匯處,水陸交通十分便利。2001年全鎮總人口36978人,主要為壯族仫佬族,操桂柳官話、百姓話和桂北壯話。境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無霜期長,有硫鐵礦、土朱礦和煤礦等,尤為煤礦藏量豐富。全鎮產業以糧食、甘蔗、畜牧、蔬菜為主,特別是懷遠辣椒、甜玉米遠近聞名。2001年9月被自治區確定為自治區重點鎮。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黨委書記徐先進
副書記羅廣平、覃振濤(兼紀委書記)、韋文
人大主席團主席潘鐵男
副鎮長覃建華、覃洪海、謝小香
鎮長羅廣平

文化


懷遠鎮歷史悠久,唐代至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據資料記載是廣西四大古鎮之一。懷遠也曾是宜山縣委的所懷遠鎮在地。自然景觀豐富,文化遺存眾多。乘船游龍江——中州河,觀兩岸景物,閒情逸緻盡在泛舟流;登八灘山遠眺,可領略“兩江玉帶飄吳練,四面雲繯列黛容”之勝境。鎮境內還有碼頭、騎樓街、商號、會館、古官道岩畫、懸棺葬、翔鷺紋銅鼓、三界廟和大觀寺古建築等名勝古迹。潮州會館是當年紅七軍軍部駐所,存有紅軍標語、漫畫,現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俗與文化的豐富多彩,山歌、彩調、桂劇和漁鼓是懷遠廣為流傳民間藝術形式。每逢春節等重要節日,龍獅、打錢牌、牌燈、彩燈、走馬燈孔明燈、魚蝦花鳥一類多種小燈籠等各式民間演出活動就會出現在中和街和郊外,熱鬧非凡。
懷遠的飲食文化,亦享譽四方,其中八寶飯、魚生、豆腐餚等等名菜、名食、名譜深受廣大群眾和各方賓客的喜愛和讚美。

文物古迹

有紅軍標語,坪上村古坡石岩壁畫(畫馬岩),廣東潮州會館舊址,八灘山旅遊點等。

經濟


綜述

全鎮以農業為國民經濟基礎,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甘蔗、桑蠶為支柱產業,甜玉米、香瓜、辣椒、西瓜、草莓為當地名特優產品。
鎮轄區內有中外合資企業——博慶糖業食品有限公司懷遠糖廠、河池滙豐冶鍊有限公司、全江化工有限公司(原宜山氮肥廠)、宜州三鑽水泥有限公司(宜州區水泥總廠)、嘉鳳絲綢有限公司等名優企業。私人企業有紅磚廠、紙板廠、煤礦井、烤繭站、風爐廠、採石場。運輸、商業、飲食、服務、旅遊等第三產業方興未艾。
全鎮國內生產總值24022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1415萬元,全年財政收入1156.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89元。

第一產業

主產稻穀、玉米、甘蔗、黃豆等。懷遠歷來種植水稻,民國時期及以前只種中造,畝產在200斤左右。解放后1956年開始種植兩造。1958年水稻種植面積24545畝,總產347萬公斤。1999年早稻種植面積35755畝,總產1242.9萬公斤,平均畝產347.6公斤。2001年糧食種植面積58835畝,總產17105噸。甘蔗種植歷史悠久,清朝時代已有種植,到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糖蔗仍為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1966年,宜山縣懷遠糖廠建成投產,糖蔗面積迅速擴大,1971年糖蔗面積7804畝,總產量達1.22萬噸。1999年種植面積31803畝,總產量為14.1萬噸。1994年該鎮被評為地區造林先進單位。2001年有總林地161883畝,有林地160003畝,其中封山育林120039畝,林地森林覆蓋率98.8%。1999年水果總面積2563畝,總產量1339噸;2001年6198畝,總產量1742噸。1999年該鎮被列為宜州區三個冬菜種植示範樣板之一,全鎮7個村委會13個自然屯4396戶種植冬菜1.2萬畝,總產量達2587.6萬公斤。2001年水牛存欄12900頭,當年出欄4998頭,生豬年末存欄20895頭,當年出欄27472頭,山羊存欄4896隻,年內出欄2810隻,畜牧業總產值達2784萬元。全鎮養魚面積480畝,產鮮魚469噸,其中江河捕撈31噸,產值達325萬元。

第二產業

清朝時,由於湖南人的到來,紡織印染及鐵制農具加工業始有起步。20世紀60年代初期懷遠風爐出口到東南亞市場。80年代改革開放迅速發展,鎮石灰廠生產的“建設牌”熟石灰,廣西維尼綸廠生產的聚乙烯醇、懷遠冶鍊廠生產的國際“三A牌”二號銻以及宜山縣食品二廠生產的蒸制骨粒、喜樹鹼等產品遠銷到美國、英國、日本、前蘇聯等歐美及東南亞國家。90年代建築材料及煤礦開採有較快發展。境內有廣西維尼綸集團責任有限公司、懷遠冶鍊廠、宜州市懷遠糖廠、宜州市水泥廠、廣西宜山氮肥廠、懷遠宜揚繅絲廠、葉茂電站等自治區、地區、市屬企業,鄉鎮及個體企業1000多個。200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5億元,企業總收入1.04億元,上交稅金1098萬元。

第三產業

清代至民國年間,懷遠鎮商業繁榮。穿境而過的龍江、中洲河溝通貴州、廣西、廣東,使懷遠成為商品集散地,是全縣最繁忙的商埠碼頭。廣東、貴州、湖南、江西等省商人到此投資做生意,建有會館,擁有10萬兩銀子以上的商鋪就有10多家,日停泊於河面的大小船隻近千隻,年商品吞吐量5萬噸。解放后懷遠街日趨繁榮,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各業發展,商業復興,先後形成青椒、果蔗、蔬菜、西瓜、香瓜、甜玉米、生豬、鮮魚批發市場,一輛輛汽車滿載農副土特產品運往貴州、湖南、廣東等省及柳州、宜州、環江、金城江等地銷售。懷遠街市場佔地面積15909平方米,貿易攤點1100多個,年成交額4000多萬元,每圩人流量達1.5萬人。1988年懷遠市場獲全國文明集貿市場。三廠市場位於宜州氮肥廠區內,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有攤位150多個,年成交額約400萬元,每天人流量1200人左右。廣維市場位於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公司區域內,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有攤位640多個,年成交額約680萬元,每天人流量約2500人左右。
財政金融
解放初期至70年代,財政收入主要是農業稅。8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鄉鎮企業的發展,財政收入稅源開始逐步增加。1997年工商稅收入232萬元,農業稅60萬元,農業特產稅5萬元。2001年工商稅收入1168.07萬元。2001年設有農業銀行營業所一個,信用社一個,工行營業所1個,郵政儲蓄所1個,年末存款餘額近5000萬元。

交通


民國30年(1941年)2月,黔桂鐵路宜山至金城江段通車,在懷遠鎮境內設有葉茂站和懷遠站。解放後車站改為三股車道,貨場澆注混凝土,近幾年來,車站客運量年達1萬多人(次),貨運量年達8萬噸。
民國17年(1928年)6月,柳州至河池公路建成通車,設懷遠渡口。抗日戰爭時期懷遠渡口成為黔桂公路的主要渡口。解放后境內路段20多公里為國道323線的一部分。1996年國道323線金宜一級公路懷遠路段動工,1999年該公路建成通車。1998年修建宜柳高速公路,懷遠龍村(廣維集團駐地)作為宜柳高速公路起點,懷遠公路交通更加方便快捷。1968年開始修建懷遠至安馬(全長20公里),塄達至同德(全長18公里)的鄉村公路,現已鋪設柏油路。客運班線除宜州至金城江頻繁往返班次外,還有宜州至懷遠專線公交車,每10分鐘一個班次,安馬至懷遠的班車途經過往。
清朝及民國時期,龍江、中洲河懷遠段有航線上通河池、環江、下通宜州、柳州、廣州。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龍江、中洲河相繼建有水電站和水輪泵站,航道受阻,只有部分河段可通航。1997年,葉茂電站建成蓄水發電,境內龍江、中洲河河床加深,水面加寬,水上運輸更便利,現有貨運船隻60多隻,客運船隻13隻,從事各航線的客、貨運輸。

社會


教育

清乾隆四年(1739年)辦懷遠義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開辦懷陽鎮同德兩等小學(即懷遠小學前身),為全縣最早的小學之一。解放后1953年開辦懷遠中學。1999年全鎮有小學46所(含教學點及廠礦小學)16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442人,教師316人,校舍23547平方米,學生入學率99.7%。中學1所,有30個教學班,學生1736人,教師118人,校舍建築面積13714平方米,學校佔地121.1畝。個體幼兒園3所,入托80多人,幼兒教師8人。1998年成立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教學樓850平方米,師資、教學設備齊全,2001年被評為自治區農村成人示範學校。

文化事業

民國初期,懷遠街桂劇業餘愛好者和彩調業餘愛好者組建有業餘劇團,至解放初期仍經常演出,並應邀外出演出。上世紀80年代,鎮成立文化站,業餘劇團在文化站指導下活動正常,除在本地演出外,還到宜州城區以及柳州、金城江、羅城等地演出。山歌發展歷史悠久,清朝時已廣為普及,每年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重陽節等節假日自發形成山歌對歌比賽。1985年鎮成立山歌協會,1996年參加宜州市山歌比賽獲三等獎。2001年鎮文化站有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1000多冊,199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站。全鎮現有地面衛星接收站15個,13個文娛活動中心,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電視覆蓋率達100%。體育運動歷來比較活躍,解放后,體育運動得到全面發展,體育設施日趨完善,體育運動隊伍不斷壯大,體育競技水平也得到不斷提高,1993年被評為自治區先進體育鄉鎮。現有籃球、排球運動場22個,大型體育場2個,各種體育器械50種以上,有業餘運動隊46支。2000年宜州市“劉三姐杯”龍舟大賽在懷遠舉行,共有34支龍舟隊參加了表演和比賽。

醫療衛生

2001年有中心衛生院1個,有醫務人員35人,設有內科、外科、婦科、門診部、住院部,配有X光機,肝功能檢測儀、電動洗胃機、顯微鏡、心電圖機、救護車、生物分析儀等先進設備,年門診3萬多人(次),有病床30多張,1999年被評為“一級甲等醫院”和“愛嬰醫院”。有個體診所10所,12個村委均有醫療衛生室,有計劃生育服務站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