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懷遠鎮的結果 展開

懷遠鎮

四川省崇州市轄鎮

懷遠鎮位於四川省崇州市西北部,西靠邛崍大山脈與萬家鎮連接,南傍無根山麓緊鄰大邑縣青霞鄉,北與街子鎮、三郎鎮接壤,東與元通鎮相連。

另一懷遠鎮位於東經108°25′~108°35′,北緯24°27′~24°35′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西北部,面積82.56平方千米。

鎮情概況


懷遠鎮
懷遠鎮
懷遠鎮是崇州市區域中心鎮,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全鎮幅員面積82.25平方公里,轄17個村,8個社區,283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51978人(2017)。
懷遠古鎮位於崇州市以西20公里。從大邑到懷遠,穿場過鎮歷定江橋近鳳棲山景區,九龍溝景區,直到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青城山、都江堰,南越灌口可至西嶺雪山,雞冠山快速通道穿鎮而過,直至文錦江溫泉、鞍子河自然保護區、雞冠山森林公園。境內文井江橫穿貫通,江水環繞上西街,西街、正東街穿場而過,江水入街,致使古鎮四季流水淙淙、棠棣叢叢,從而為古鎮平添幾分風韻和生機。
古鎮歷史悠久,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置歷史,而其文物記錄的歷史可追溯到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據載李雄在成都稱王,建立大成國之後的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年),分蜀郡江原縣地置漢原郡,下轄漢原縣,其郡治縣治均設在今懷遠。到唐代昭宗時(889年)又在蜀州境內置“懷州節度使”,成為劍南西川道的軍事重鎮。又據康熙州志《關梁》載:“崇地接壤吐番、唐時出沒不常,高一關以御之,則懷遠鎮所由名也。”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經總督孫士毅奏請撥守營一部,分防其地,設崇慶州分州治於此,遂成為巨鎮。直到清末全崇慶州設二鎮六鄉,懷遠即為兩鎮之一,有史以來,由於懷遠地處軍事要衝,歷代皆於此設有布防,因而向有“蜀門”之稱。
懷遠原名“橫原”,兩名諧音,但“懷遠”更上口,更響亮。“橫原”更名為懷遠,取義於《中庸》“柔遠人也,懷諸侯也……柔遠人也則四方歸之;懷諸侯也則天下畏之。”在清乾隆年間,古鎮已有東南西北四條街道,並均設柵門,清光緒初年又增至八條街道,到解放初期,懷遠街巷已有21條、后又陸續新建拓寬了不少街道,加上有廟宇、宗祠、會館、教堂等古建築,其規模在川西片區都堪稱一流,及至今天,不少老街已然沉寂,行進其間,隨意走進任何一處的街巷庭院,都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六街燈火連文井、漢原花影滿琴堂”的盛世遺跡及古風。
古鎮建築多為清代和民國年間建造,同時保持著四門四大街的格局,現存街道30餘條,其中小北街、南街、下新街、正西街、臨江街等10餘條保存較為完好。建築絕大部分都按《清代工部》法則建築的多為穿木結構。臨街擺柱,前殿後院,廊樓結合和四合院引巷子住家,是懷遠古鎮的基本風格,而其具體街巷但有許多不同特色。

行政區劃


名稱轄區代碼電話區號
洄瀾社區510184107005028
大順社區510184107006028
定江橋社區510184107007028
泉水社區510184107008028
文井江社區510184107009028
安樂社區510184107010028
青峰嶺社區510184107011028
天泉社區510184107012028
富麗村5101841070202028
福橋村510184107205028
黎店村510184107206028
龍潭村510184107207028
前鋒村510184107208028
寶峰村510184107211028
三官村510184107213028
黃鶴村510184107217028
德通村510184107218028
共和村510184107221028
玉圭村510184107224028
二江村510184107225028
富強村510184107227028
和平村510184107229028
石子村510184107231028
清江村510184107234028
楓南村510184107237028

歷史沿革


相傳東晉十六國時期,李雄曾設漢原郡於此,至清乾隆年間置分州於境內,遂又被稱為分州。
民國初沿襲舊置,1940年設懷遠(Huaiyuan)鎮,同時為區署所在地。
1950年置懷遠鄉,1958年改公社,1963年鎮社分設,1983年改社為鄉,1985年撤鄉並鎮。
1997年,面積78.9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轄紅星、富麗、定江、福壽、福橋、黎店、龍潭、前鋒、泉水、楓香、寶峰、清和、三官、安南、文江、關渠、黃鶴、德通、泰安、天泉、共和、洪堰、安樂、富強、斑竹、和平、爛泥、石子、東山、正西、青江、華嚴、晴霞33個行政村和東區、南區、西區、北區4個居委會。
2000年,面積37.85平方千米,總人口29000人,轄紅星、富麗、定江、福壽、福橋、黎店、龍潭、前峰、泉水、楓香、寶峰、清和、三官、安南、文江等15個村,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4個居民委員會。鎮政府駐懷遠集鎮。2004年,將原西山鄉、何家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懷遠鎮;懷遠鎮政府駐洄瀾街,距市區18千米

人口民族


現人口數量為51978人(2017)。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47925人。

文化


懷遠鎮的藤編
懷遠鎮的藤編
懷遠鎮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距成都69公里,規劃面積約0.9平方公里。鎮區街道保留清代風格,四街口均設有柵子門。全鎮近30條街道都屬規劃範圍,形成非常完善的網狀道路體系,而小北街、上新街、下新街、上西街、棕繩街等將保存統一、完整的古樸歷史風貌。
懷遠三絕
懷遠三絕

特產美食

懷遠三絕,指產於四川省崇州市懷遠鎮的凍糕葉兒粑、豆腐帘子。也許是由於水質的原因,同一主廚用同樣的方式在其他地方卻做不出這三絕。

文物古迹

洄瀾塔
洄瀾塔始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距今已有145年。為成都市重點保護文物。塔型六方,高九層約35公尺,坐南向北。塔中空,約10㎝垂直孔自塔底可直視頂端,上八層六個面有窗戶,可眺望懷遠遠山近水,每層均有正反呈螺旋型階梯,可拾級而登至塔頂,下三層有壁繪,多為釋道兩家經典記述,現全塔保護完好,至今巍然屹立。
天后宮
懷遠鎮的藤編
懷遠鎮的藤編
始建於清朝咸豐年間的林氏宗祠,即今懷遠文化中心站所在地,2003年被崇州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天后宮坐南向北,前後兩個四合院均為磚木結構,進正門的左側是萬年台,供集會祭祀演戲用,台頂樑柱的彩繪,承建師及修建年代依稀可辨,台兩側各有一耳房約14平方米,可供化妝、樂師或會客用,台前為院壩,約畝余,兩廂為對稱轉角樓,飛來椅,供看戲用,底樓均為倉庫。萬年台對面,穿過院壩是一通五間五柱二堂廳,雕樑畫棟,灰泥粉壁、氣勢雄偉,廳后是供奉神祖廚和居室類一列小廳(現已拆除)。站內現完整地保留著天后聖母林默的神廚,純楠木制高寬約3公尺見方,厚4公分,林默的事迹和清代列位皇帝對其敕封均記錄於上,字跡約2公分大小,俊秀而剛勁,雕刻精美。
天后宮“分州兵變倚遺址”
天后宮“分州兵變倚遺址”
1934年,中國共產黨在天后宮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被稱為“分州兵變”。1933年2月,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根據地西進四川,成功建立中共川陝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當時,軍閥劉湘就任蔣介石委任的“四川‘剿匪’總司令”,當年11月糾集大小軍閥分六路圍攻川陝革命根據地。為粉碎敵人圍剿,中共四川省委遵照中共中央有關指示,於1934年向川北地下黨發出兵運工作的指示,要求爭取造成兵變。為此,正領導著邛崍抗捐軍鬥爭的中共川南特別支部,計劃在國民黨軍駐崇慶縣分州(今懷遠鎮)二十八軍第二路五團發起兵變,製造武裝起義。1934年2、3月間,地下工作者、工農抗捐軍骨幹、共產黨員嚴景鴻、孟鶴松和張純武先後被派往分州組織兵變起義。其間,兵變信息泄露,隱蔽待機的一營副營長、共產黨員楊家禎利用其特殊身份,巧妙掩護,使兵變工作順利進行。1934年10月,中共川南特支以一營三連駐地三郎鎮為突破口發動兵變。鳴槍數響后,起義隊伍砸開武器庫,同時割斷電線中斷敵人的通信聯絡。隨後,起義隊伍火速開赴分州,直奔天后宮一營營部和一連、二連駐地。一營起義成功后,接著兵分兩路:一路沿棕繩街向二營各連接應,一路進攻團部以打亂敵人的指揮中心。為避免無謂犧牲,隊伍隨後沿西門觀音閣小路朝西山鄉轉移。最後,由於未聯繫上上級聯絡員,且給養幾乎斷絕,遭遇敵人圍堵,兵變部隊大部分被二十四軍收編,少部分堅持到了邛崍夾關,參加了抗捐軍的鬥爭。張純武因叛徒出賣在大邑被捕入獄,不久被敵人殺害。
分州兵變是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反抗軍閥反動統治的一次英勇嘗試,最後雖被撲滅,但壯大了革命的聲勢。
商業街門牌樓
懷遠鎮的藤編
懷遠鎮的藤編
位於懷遠鎮清平街,古鎮段北側,面文井江、牌樓高約三文,寬約五文,過道一丈,青石四柱,門樓上有泥塑雕花圖案,頂端正中豎牌匾,內有“懷遠鎮”字樣,匾下橫書尺余大小“商業街”三字,字跡雄渾蒼勁,門樓後為商業街道,全長140m,街寬4m,兩廂為對稱木結構古建築、小青瓦,均有樓廊,街兩端有走馬轉角樓,古時樓上經營珠寶玉器,樓下經營綾羅綢緞,門牌樓后的轉角樓為茶館,生意十分興旺。
十家院
位於商業街中段下側,為典型清代古建築,單進門,四合院,小青瓦房地板樓,飛來椅、美人靠,白粉泥壁,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現保存完好。
岳家龍洞與石馬溝
懷遠鎮的藤編
懷遠鎮的藤編
鎮南約2公里處,楓香村6組境內,原名橫原洞,為青城八大洞天之一。清道光分州州同周宗躍所寫:“橫原洞口植佳茗,白雲嶺陰採摘頻”詩句中的橫原洞即指今岳家龍洞,據《崇慶縣誌》記載:“在懷遠鎮南五里有橫原洞,洞門高丈余,中有大堂,高寬數丈,入里許洞漸窄,匍匐可行,有膽壯者直窮到底,從白塔山出,洞首尾相去數十里”,又載:“懷遠鎮東五里有石馬洞,中廣數畝,石馬精靈夜出敗稼,斷一足焉”。大邑縣八景詩亦云:“洞口煙霞石馬嘶”。龍洞從懷遠入大邑青霞鄉出,現龍洞和石馬依然如故,尚未開發利用。
馬岱墓、漢墓群
懷遠鎮的藤編
懷遠鎮的藤編
位鎮東4公里太平山,離古懷遠鎮遺址里許,今泉水村六組。據《三國志》記述三國名將:“子龍葬(大邑)銀屏,馬岱葬太平”。其墓室在太平山麓上端,從山腳挖隧道建造在山腹之中,至今具體位置難測,解放前有樊姓縣佐官員領衙卒挖掘,均告失敗,五十年代有里人曾獲燒制有“馬岱墓”字樣漢磚。漢墓群位於馬岱墓以下約一公里處,已被當地農民采土燒磚挖出6座,墓室分主室、耳室、主室內殘存鐵器、陶器、有一墓室存一盒五株錢約千枚,除極少數依稀可辨為劉秀五株錢外,余多已銹爛。墓室均為帶花紋邊的漢磚砌成,隨墓之圓形而磚有異,花紋分回紋連環扣和疊浪多種,每磚約2寸厚,尺許寬,1.5尺長,重10餘公斤。墓室外覆漢瓦,比漢磚大半,瓦厚約1.5公分,瓦弧背面有約公分左右線溝。現文化站內收藏殘缺漢瓦片和幾種規格各異的漢磚樣品。出土的大量漢磚散落在當地村民家中,而未被效地利用其價值,等待有識之士去開發。
鼎沸泉
鎮東泉水村境內,其泉自地底沸騰而出,如沸水,似珍珠,因此又叫“珍珠泉”。清冽甘爽,流量可沖碾磨米。以前曾因此泉而形成泉水溝,修泉水碾,以利鄉民。據《崇慶縣誌》記載:“在懷遠鎮東一里,中寬二丈余,有泉自地如鼎初沸,不一里即可沖碾,下可灌田數千畝”。現泉水流量雖已減小,但“鼎沸”依舊,送檢相關部門,認定其為理想優質甘泉,惜至今也未被開發。
有懷遠義士捐資修建一公共游泳池於泉水處,現為懷遠唯一的安全游泳處,每到夏天人聲鼎沸,好不熱鬧。懷遠人自古有捐資助建的傳統,懷遠新南街也為一吳姓義士捐資購買水泥,街坊湊資捐工建成。
懷遠鎮文物古迹甚多,以前僅寺廟就有30處,會館有黃州、廣東、江西、山西、湖廣五個之多。